玉楼春开局皮影戏「皮影戏西厢记」

互联网 2023-03-13 16:46:32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玉楼春开局皮影戏「皮影戏西厢记」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由高寒执导,白鹿、金晨、王一哲领衔主演的古装爱情喜剧《玉楼春》即将迎来收宫之夜,但是围绕着这部剧的争议却却依然持续着。不喜欢的网友吐槽说:这部戏剧情太烂、台词低劣;喜欢的网友则称赞:这部戏从妆容造型到场景布置、服装设计都感觉到了制作上乘,甚至里面的皮影戏转场动画更是让人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今天,我们不妨跳出《玉楼春》的剧情,来聊一聊中国传统而又古代的皮影戏。

皮影戏,是傀儡戏的一种,也是中国最为古老、最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根据成书于东晋的《搜神记》记载,皮影戏大约诞生于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中年的时候,皇后卫子夫年老色衰。平阳公主听说宫廷乐师李延年的妹妹擅长舞蹈、容貌出众,于是就把她送到了宫中,即为后来的李夫人。

李夫人进宫以后,备受汉武帝的宠爱。不料,李夫人却无福消受,入宫不几年,就不幸染上了重病,不久便病入膏肓。汉武帝亲自前去探望她,她却一直蒙着被子不肯见汉武帝。她说:妇人容貌未曾修饰,不可以见君父。妾不敢以轻慢懈怠的态度见陛下。

李夫人病逝后,汉武帝思念不已,就命画师将她的容貌画下来挂在甘泉宫。有一个方士为了取悦汉武帝,就将李夫人的画像剪影放在烛火通明的帷帐前,通过移动画像,让汉武帝仿佛看到了复活的李夫人。

这也许就是皮影戏的雏形。

皮影戏经过千百年的发展,至唐宋时期达到了兴盛,蒙元时期就传到了西亚和欧洲,成为了现代影视艺术的鼻祖。明朝时期,随着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皮影戏也达到了鼎盛时期。明武宗正德年间,朝臣为讨皇帝欢心,时常进献鹰犬、歌舞、角抵入宫,还在北京举办了百戏大会,其中皮影戏也参加了演出。

皮影戏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源流。东北依据皮影的制作材料,称为“驴皮影”;陕西则称为“影子戏”;台湾则称为“皮猴戏”;河北有些地方还称为“老呔儿影”。但是,不管怎么称呼皮影戏,万变不离其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影”!

如果说各地皮影戏的不同之处,那就是在演出过程中,受当地方言和戏曲形式的不同,而形成的独特表现形式。比如陕西皮影戏以秦腔为主腔,唱腔粗犷而豪放;甘肃陇东皮影以环县道情为主腔,唱腔委婉而流畅;湖北沔阳皮影戏以沔阳渔鼓调为主腔,唱腔欢快而活泼;河南罗山皮影以光山花鼓中的四平调为主腔,唱腔高亢而明亮。

在相当长的年长里,皮影戏成为了老百姓唯一的娱乐方式。皮影戏以它独特的表演风格,优美豪放、细腻幽婉的唱腔,刚健有力的表演动作,震人心扉的器乐伴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我记得八十年代初,电影、电视还没有普及,老百姓家里要是遇到了添丁进口的喜事,就会请来戏曲班子唱大戏或者皮影戏班子唱“小戏”。特别是皮影戏班子相对比较简单,少则两三个人,多则四五个可以成团,全套家伙也不过只有两三个大木箱,一条毛驴就可以驮着走遍各个村落。所以,他们的演出费用也比较低,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这些皮影戏班子常年在外,走一路,演一路。没有人请他们演出的时候,他们就会主动给村民们演出,演出结束后,就挨家挨户上门讨要钱财或者粮食。给与不给,给多与给少,全凭村民的心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日益得到了改善,电视、网络、手机逐渐进入了千家万户。皮影戏和众多的传统戏曲一样,它们的发展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冲击,剧团解散、剧种慢慢消失的情况屡见不鲜。

可喜的是,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也认识到了传统戏曲的急剧消失,将会对未来社会文化传承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全面保护、挽救皮影戏这一传统戏曲,已经成为了各地政府的共识,纷纷将濒临消亡的皮影戏纳入到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同时,呼吁挽救、保护皮影戏的影视艺术作品也不断涌出,像电影《孙子从美国来》、《长灯歌》都把镜头的目光对准了渐行渐远的皮影艺术;而电视剧《玉楼春》更是将皮影戏这一艺术形式贯穿其中,对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可谓是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