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说说年轻朋友为什么不喜欢京剧「你为什么喜欢京剧」

互联网 2023-03-11 21:04:21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好人说说年轻朋友为什么不喜欢京剧「你为什么喜欢京剧」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首先谢谢头条官号看得起多次邀请答题,老实说,好人都点击看了,主要是对需要回答的问题不熟悉而沒有作答。

关于京剧的问题,好人也根本谈不上熟悉或喜欢什么的,是因为经历了那个从城市到农村,从军营到街头,男女老幼都能哼几句京戏,一有”大戏”上演,哪怕是村民居民自演,都真是万人空巷的年代。

这么说,年轻的朋友肯定没任何感觉,指头一“动”就翻篇了,好人先讲两个我经历的事吧。您看了,您就对那时人们是多么追高剧有个印象了。

第一个,那时我在部队领导机关宣传部,一次我们下部队到了新乡。一天晚上部队首长说刘长瑜来了,请我们去看京剧《红灯记》。我们一行走在街上,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迎面跑过来,和我碰了个满怀,我问跑什么?他说“小铁梅来了,我要去看”。我说你多大了,还小呢小呢?你知道铁梅是男是女,他倒很诚实,摇头。那时京剧还没搬上银幕,我们逗他,叫他唱一句京剧听听,他真来了一句道白:“奶奶,您听我说。”

再一个,已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已转业到地方。某大学一教授跟我到地县,我们在宾馆隔壁而住,他知道我睡眠不好,一天晩上他特意跟我商量能不能在十一半时打电话叫醒他,他说他已给爱人和姑娘打电话交待,叫她们别忘了录下纪念徽班进京100周年那场京剧,怕她们忘了或沒录好,他也要录。我知道他一路都背着一个大包,但没问,原来如此。您看他多痴迷京剧,他比我小一点,还是上海人。

为着受邀回答,本来好人已在手机备忘录里草拟了两千多字的稿,从京剧“慢半拍”节奏到现代年轻人紧张的生活工作节奏即不合拍;年轻人在单位工作不能怠慢,进家门要顾小还要想到老 ,忙里忙外;京剧故事大多比较老,古装,离现实太远;因为疫情,几年了也不能进剧场 ,感受不到那种气氛,以及从文化娱乐生活多元等方面作了阐述。一看人家的回答,胆怯了,干脆不要了,转述人家的 ,不也算回答吗?好人记得有名著就主要是用对话形式写成的。

以下即是人家的回答(摘录),友友之间用#区别:

#现阶段年轻人不喜欢看,因为生活节奏快了,工作时长延伸了,工作之余时间用于学习充电,用于结伴交流,探讨规划长远安排,用于休息,迎接明日工作,没有闲暇时间来赏观京剧。

社会进步,各种文化休闲娱乐形式层出不穷,哪么年青人不喜欢京剧很自然的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表现出来,

#很多年轻人不喜欢京剧,不仅是今天的问题。过去,也是如此。我今年85岁了。年轻时也不喜欢京剧。回忆起来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听不懂,脱离现实。

#直到现代京剧样板戏出现以后,大力歌唱工农兵,无论唱腔,舞美,反映的社会现实,都非常熟悉。一下子就喜欢上现代京剧。

#因为,这些老年人,他们从小一直到老,从心里都崇拜英雄,所以,喜欢的是革命现代京剧。因此,从心里也就讨厌老京剧中,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这就是现在社会中部分老年人,不喜欢老京剧的根本原因。

#首先是断代问题。一件事物的正常发展,是由开始的起源到中间的发展;再到最后的衰落这么一个大致过程。那么这些过程,都是一个非常缓慢的、绵长的、持续的、由开始到鼎盛再到衰落这么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也就是说开始阶段也是慢慢形成,中间阶段也会形成很长;持续很长时间;辉煌很长的时间。那么到衰落的时候也是由于各种原因逐渐地,逐渐地,慢慢的衰落,而不是一下子就突兀的停止了。这个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基本都是这样。

第二个原因就是当今传媒和娱乐形式越来越多。

#我首先要反问你,为什么要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京剧?

有人为现在的年轻人创作演出过一出京剧吗?有人为现在的年轻人专门解释过京剧究竟有什么好吗?有人关心过现在的年轻人对京剧的感受吗?有人专门研究过年轻人需要什么样的京剧吗?也就是说,京剧并不关心年轻人,年轻人有必要关心它吗?

京剧是国粹,是国粹就一定要年轻人喜欢吗?不喜欢京剧就是不尊重传统艺术文化,就是艺术审美情趣不高雅吗?数年前,艺术界曾有文人雅士疾呼要在年轻人中普及京剧艺术,并在央视戏曲频道里热闹了一阵子,后来就偃旗息鼓了。究竟是京剧现代艺术魅力不够,还是现在的年轻人文化修养不够?

中国的国粹太多了,是国粹就必须让年轻人都喜欢吗?这个逻辑显然非常荒唐。很多国粹都有非常重要的发掘、研究、传承、弘扬的价值,但都是小众文化,一如《易经》,一如殷墟甲骨文,他们现在的存在方式就非常合适,没有必要让年轻人都去喜欢。

另外,我还十分反感"要求"年轻人喜欢这(而不喜欢那)的做派和做法。比如说美声、民歌才能上国家大剧院,流行歌只能在露天和酒吧里唱。但更重要的一点人们应该意识到,中国的地方剧种那么多,凭什么有人只推广京剧?昆曲是京剧的祖宗,凭什么从来没有人交代京剧的血脉传承?这种畸轻畸重,给人们、特别是给各地的年轻人造成了怎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深层次的重要问题,有人考虑过吗?

我讨厌站在艺术审美的"制高点",来质问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不喜欢京剧!

#文化大革命期间,京剧得到普及和推广。主要在内容和表演形式上做了重大改革,特别是道白和唱词都用普通话,剧情采用现代的革命内容。并且从中央层面上重视,职能部门采取有力推广措施,八个革命样板戏在全国城乡得到普及。大人小孩基本上人人都可以唱几句,一些经典唱段流传很广很久,剧中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京剧在当时文化生活匮乏的条件下,受到老百姓的喜爱。杨子荣,铁梅,阿庆嫂等等的扮演者声名远扬。

#可能是声腔倒板不合年青人的口味,年青一代喜欢遥滚的轻快的歌曲。这是不同龄段的心里须求。

#京剧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戏剧艺术表演形式,有过万人空巷受欢迎的高光时刻,也有着目前门庭冷落的惨淡,这些都是社会发展自然选择的结果。

#必须走毛主席的文艺革命路线:结合现实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工农兵服务,歌颂祖国,歌颂党,惩恶扬善,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