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生成的图像史「历史图像」

互联网 2023-03-09 17:22:56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知识生成的图像史「历史图像」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部中国艺术史,见山见水见花见鸟,但很少能见到中华文化历史的大事件。”五年前,在人民大会堂,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这样感慨。

他用米兰大教堂前后修建500年的历史事迹来说明一个国家和一个城市基础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前不久我去了米兰大教堂。米兰大教堂是意大利最大的哥特式教堂,有‘米兰的象征’之誉。主教堂始建于1386年,1500年完成拱顶,1774年中央塔上的镀金圣母玛丽亚雕像就位。1813年教堂的大部分建筑完工,至1965年教堂正面最后一座铜门安装,才算全部竣工。前后施工500多年,跨越5个多世纪,完成了6千多件雕塑作品。廊柱、斗拱、彩色琉璃、门廊与其间的雕塑、绘画融为一体,目之所及,都是精美的艺术珍品,令人叹为观止。现在它不仅是意大利、米兰人民的财富和骄傲,也成为世界文明的财富。”

那一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刚刚开始试运行,一张《开国大典》成为其最具有代表性的绘画收藏。这也是冯远为何提及米兰大教堂的故事:无法想象我们的历史竟没有成规模的美术作品直观地观赏到民族的历史、社会的发展和王朝的更替,不能想象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无有宏宇广厦来承载艺术的历史,或徒有廊庙,无有仙佛金刚充实其间。

这便是中宣部提出“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工程”的初衷,冯远在这一项工程里,担任的是组委会秘书长的职务。

五年之后,一场充满着“史诗”风格的大展在国家博物馆如期展出:从盘古开天地、夸父逐日、天工开物到仰韶彩陶文化、周诸侯分封、商鞅变法、贞观盛会、老子与道德经、孟子论政、屈原楚辞、张骞出使西域,再到赤壁之战、黄巾起义、戚继光抗倭、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46件巨幅历史画述说了一遍华夏历史。

我们在回顾2016之时,再来看这样一场史诗般的大展,的确很“主旋律”。在这个艺术理应张扬个性的时代,或许这样的讨论在不少人看来会过于官方,只是对于艺术家和艺术创作本身来说,耗费五年精力创作一幅作品,这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本身就是一种难得。

艺术家,如何重塑历史?

当下的艺术家,专以历史画专长的艺术家屈指可数。尤其是绘画上,对于历史经典的呈现必须经得起严谨的推敲,这则是艺术家们在创作上遇到的最大难点,清华大学教授、写实绘画艺术家王宏剑在以往多以劳动者入画,《楚汉相争—鸿门宴》则是他第一次用油画创作中国历史画。

王宏剑 《鸿门宴》 布面油画 2016 230cmx560cm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是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鸿门宴、楚汉相争,就像是一场戏剧。“若无此宴,楚汉之争便不会存在,更不会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十面埋伏’等名垂千古的历史事件。汉之兴盛也无从谈起,中国历史将会重新该写。”所以王宏剑选择了这一历史题材,但他坦言:“创作过程深感艰辛”。

首先要过的一关就是史实:“作为历史画,必须根据有史可考的文献作为依据,以此想象一个真实的时空,用艺术的方式来还原历史事件,给观众以真实的感觉。服装、道具、人物形象等均须与历史相符,所以难度很大。”他曾经专门前往鸿门宴的发生地鸿门坂寻找感觉和依据,努力还原这场发生于公元前206年初冬的故事。

王宏剑 《鸿门宴》 草图

在草图创作阶段,他就八易其稿,只是为了更大程度的还原历史。王宏剑告诉雅昌艺术网,从画面构思和结构布局上,他完全依据的是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有关鸿门宴的描写。

可是,艺术不同于文学,也不同于戏剧和电影。遵照史实,却无法将史实按照时间顺序一一排列在画面中,王宏剑最想呈现的是宴会中充满阴谋与杀戮的气氛,所以他选择了用“剑”构成画面,同样,用“剑”塑造人物:“画面以竖线为主,竖线及点的位置用黄金分割率来处理,横线则用西洋音乐中复调三声部调性关系来调整。画面四边四角的开合变化按照古诗中四言绝句的韵律来处理,也是我多年来运用的创作法则。”

王宏剑 《鸿门宴》 局部

就像,王宏剑先后找到了4位28岁的军人饰演项羽,其中两位都是楚人,最终把四位青年军人的优点何为一身,塑造了项羽的形象。整个画面是发生在军帐里的故事,而鸿门宴里的军帐,并没有原型,王宏剑坦言,他在这一点上只好根据影视画面来设计,并制作了模型作为依据,“军帐应像蒙古包一样,帐顶可以开启用来采光,所以画面采用的是顶光。顶光所营造的气氛具有戏剧舞台般的神秘效果。”

因为创作中的所有细节都经过了无数斟酌,王宏剑显然在所有的思考、构图、色彩等不同方面都加入了自己几十年的创作经验,并在每一个层面都能细致入微的侃侃而谈:“《鸿门宴》一画只能采用写实与写意组合的方式来完成,面部与手势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应深入刻画。体型最能表现人物的动势感,则用夸张写意的手法加强其张力。道具最能表达历史特征,应写实表现。服装、背景须与形象拉开距离造成反差形成节奏感,应更为写意。”

艺术家宋雨桂擅长描绘大山大水。所以与王宏剑第一次画历史画相比,画山水的宋雨桂在“中华文明历史题材工程”里画的是黄河,画黄河对于他来说在题材上并没有遇到明显的难点。但是在《黄河雄姿》创作时,宋雨桂和助手王宏依然陆续花费了4年时间,不断去黄河沿岸采风、写生和创作,初稿经过六次修改才最终定稿,并在最后两周的时间里将一幅气势磅礴的黄河画面一气呵成。

宋雨桂、王宏《黄河雄姿》

475 cm × 680 cm 中国画-2016

画黄河不同于自己的山水画,宋雨桂说:“黄河难画,特别难画,难在黄河蕴含的情感深度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难在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黄河,所以,每个人都是这幅画的评委。”

“宋雨桂已是78高龄,加上今年6月刚动完手术,本已很瘦的宋雨桂手术后体重巨减了18斤,以至于坐都发生困难,为此,医生曾再三嘱咐他要好好躺着静养。可是,《黄河雄姿》这件作品10月17日要完成,10月20日要运至雅昌拍摄。为了按时交稿,宋雨桂可谓拼了命,他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劝阻,站着画不行,就坐着画;坐着画不行,就趴着画。灵感没时就在画旁坐着忏悔、反省;灵感来时,画时几乎一气呵成,按宋雨桂的说法,一笔是一笔,画得时候,心中有数,心里有种精神在鼓舞。让人心疼的是,宋雨桂搁笔画完后,他的体重又减了4公斤。”宋雨桂的好朋友朱浩云先生这样描述,他还告诉雅昌艺术网,文学家冯骥才先生多年来一直喜欢宋雨桂的绘画,并在整个《黄河》的创作过程中都在持续关注这幅作品的创作状态,并通过微信、电话指导与帮助宋雨桂更好的呈现画面。

这样的创作过程,显然是艺术与历史的切磋。历史画的创作之于艺术家来说,不同于艺术创作,王宏剑这样总结:“对我而言,艺术诞生于情感,毁灭于观念。对历史画而言,艺术诞生于规则,毁灭于自由。”

这正是我们今天要讨论历史画的关键所在。“我们处在一个消费主义文化时期,消费主义时代的艺术强调的是个人关怀,微观叙事和微观视角毫无疑问是这个时代艺术家们关注的重点,艺术界这样的探索也具有很强的当代性意识。” 《美术》杂志尚辉跟雅昌艺术网分析,关注个人情怀,无疑是当代社会的最明显特点,而当这样的艺术创作意识占据主流之后,民族、历史似乎被忽略太久。用五年时间创作,让每位艺术家创作一件作品,或者几位艺术家共同创作一件作品,沉浸下来,不同于浮躁的市场和繁杂的展览,用视觉艺术书写五千年的历史,这是“重大历史题材”的重要意义。

刘健、王剑武、黄骏、顾迎庆 《黄巾起义》

500x696cm 中国画 2016

冯远 《屈原与楚辞》 550x394cm 中国画 2016

历史画创作里,艺术家与历史学家的博弈

展览开幕之后,冯远说:“我把它定位为一个凝聚集体智慧,由艺术家执笔,美术家、理论家、历史考古学家共同评议指导的工程。”同时,他也介绍这些作品将长期陈列于国家博物馆的主厅和各回廊。显然,这场史诗般的艺术创作工程并不是艺术家们的独角戏,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等都成为这场巨制里的主角。

“几乎每张作品都面临着古代物质材料的匹配问题。”中国美术家协会助理研究员赵昆作为这项“工程”的组委会办公室成员,跟踪了这场创作的全过程,他告诉雅昌艺术网,这一点成为历史画创作中最大的难点,所以在整个项目的前期工作主要是论证和评议。“以考古学家孙机先生为首的历史学与考古学家们组成了专家组,全面铺开了对古代舆服、生产生活器物、各类建筑与工程,到不同时代古人的各类的活动礼仪、军事活动、生活样态等的研究,这也成为美术家咨询史学家们最集中的问题。”至少,历史画里不能出现硬伤。

郭北平《仰韶彩陶文化》 510x379cm 油画 2016

五年来不断跟踪报道这场工程的中国文化报的记者就跟雅昌艺术网分享了两个经典创作案例:

一是来自于陕西的艺术家郭北平创作的是《仰韶彩陶文化》,考古与历史是其绘画中要过的重要一关,这样的题材相比于充满戏剧性的《鸿门宴》更难的是如何让画面具有感染力,同时,仅仅凭借粗糙的考古出土文物和文字记载去还原历史,挑战的还是艺术家的想象力和逻辑推衍,郭北平在实地考察了渑池(仰韶)、兰州、临洮、姜村、半坡等遗址后,选取了先民制作彩陶的情节,将捣泥、盘条、塑形、烧制和彩绘等情节与后景的渔猎、耕织情节有机组合,既是真实可信的生活再现,也打破时空、开展浪漫造境的绘画叙事。

林蓝历经4年时间创作的《诗经·长歌清唱》

第二个案例则是广东省美协副主席林蓝历经4年时间创作的《诗经·长歌清唱》,由于这一题材涉及对先秦文化的理解与研究,所以几年间进行了多次评审和修改:“前几稿我一直都用马车与骑马者组成的马队表现‘王者采诗’的主线,直至三稿开始时,才注意到西周到春秋时人们还没有开始骑马,无论出行与战斗均是乘马车行进。如果违背历史的真实去创作便会成硬伤了。”要在一幅画里以浓缩的形象去反映相对抽象宏阔的《诗经》之美,整体、局部均要力求严谨,以期经得起各科学者的推敲。

但是另一方面,尊重历史,但历史画创作却并不是历史的插画,是否允许艺术创作的真实来替代历史的真实?这也是创作中持续讨论的话题。“部分历史学家认为历史与考古没有解决的问题,不能让美术家解决,历史成就还是要落在事件与人物上;而以写实主义为大宗的历史画创作中,历史条件是给定的,但历史画是虚构的,而美术家通过艺术语言对古代人物与事件动机的个性表现才是关键,也就是历史画艺术创作的魅力所在。”赵昆坦言在创作中出现的争论。

尚辉也谈及,这不仅仅是艺术和历史的互补,同时也是艺术家们和历史学家们的博弈,所以在几年的创作过程里,艺术家和史学家们的争论也是非常多的,“有的艺术家认为我画的不是历史插图,而且我画的也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就是那样子的,里头必然包含艺术家对历史的理解,也通过他的艺术手段来重新塑造历史的这样一个过程,所以这是有待于我们学界、理论界有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的命题。”尚辉说,所有的历史画在如何处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时候必然会碰到问题和矛盾。

能否用图像建构中国历史?

之所以有这样的问题和矛盾,是因为这样的每一幅绘画,都将代表艺术参与到社会文明史的书写中去。无可避讳的是,历史题材的艺术创作毫无疑问体现着国家意志和价值取向,就像在还未有照片之前,绘画就是对历史文明发展的记录和承载,西方如此,中国也是如此。

冯远这样评述他在西方的博物馆里看到的历史:“虽然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莎士比亚戏剧最初的样子,听不到亨德尔、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这些大音乐家、大作曲家们作品的本来面目,但是我们在各大博物馆看到的都是美术作品的原作。那些作品精妙、静穆、庄重、浑厚,赫赫置列于历史和时空的艺术长廊,既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又是各国形象的人文历史。徜徉其间的观者游客,既可读史,亦可欣赏艺术。”

《女史箴图》

《历代帝王图》局部

带着这样的羡慕,我们再回望中国艺术史,能够力证五年前文明史的艺术创作,屈指可数。冯远对美术史细数盘点:“从能够查证的中国绘画史至今,中国绘画的关注点似乎就不注重历史的表现与纪录。仅有的从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到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再到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乃至唐代的人物画,也绝少有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和底层民众生活风貌的作品。宋元以后人物画逐步走向式微,到了明清后文人画成为绘画正统,人物画进一步弱化。文人画寄情山水,通过描绘亭台楼阁繁花茂柳,抒写心灵挥发逸气,这固然很好,但是真正表现一个社会的变迁、文化的进步、文明的发展的人被淡化、被边缘化是显见的事实。到明清以后更是如此,只是后期出现了一批中西兼融的肖像画,山水画占有主体地位,成为人文精神的最高承载。仅有百余年历史的中国各式博物馆、美术馆鲜有表现各个历史时代重大事件和人物活动的绘画收藏。故宫博物院馆藏甚丰,亦多以山水花鸟为主,人物画、肖像画在少数。”

《康熙帝万寿庆典图》局部

尚辉也谈及,尤其是宋代以后,历史画随着文人画的兴起而式微。“历史画不再是画家所关注的内容,强调表现主观、表现人在自然中的心灵释放,这是文人画的方向。和历史表达显然不是一会儿事。”。直至清朝才又出现《万寿庆典图》《大阅图》等历史题材绘画。

直到20世纪,历史画才又有了新开端,最为经典的作品莫过于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这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展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20世纪以来,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绘画呈现相对比较充足,尤其是建国以来,历史博物馆也多次组织创作具有历史意义的创作。所以这次中华文明历史题材创作将时间现定于清代以前,也正是我们需要弥补的中国美术史的遗憾。”尚辉说。

“今天,我们用当代的眼光重新表现过往的那一段历史,在选择与把握方面也许更能超越历史的局限,为美术史注入金戈铁马的艺术精神,回过头去弥补历史的空缺。把这件事做起来,运用造型艺术语言,图说中华文明历史,有可能就做成一个图像的中国历史。”这是冯远的期待。

作者:刘倩

编辑:张丽敏

放心收藏,全球见证,扫码立即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