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的发展取决于文艺创作方法的创新「文艺类奖项」

互联网 2023-03-07 14:54:31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文艺的发展取决于文艺创作方法的创新「文艺类奖项」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28日公开发布,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贯彻执行,落实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促进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传播。根据这个文件要求,全国性文艺评奖数量大幅压缩。文艺评奖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评奖过多过滥、奖项重复交叉,标准不尽科学、程序不尽规范、监督机制不尽完善,出现个别作品脱离群众、只为评奖而创作的现象等。(12月29日《京华时报》)

在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早在今年上半年,文化部就已对外宣布“削减6成以上文艺评奖”,“一律取消节庆活动中的文艺评奖项目”。现在,在全国文艺评奖制度改革意见中再提压缩文化评奖,更加表明了中央对于改革文艺评奖、整饬相关问题的决心。

天下熙攘,皆为名利。政府主办的评奖,在权力未被关进笼子的当下,很难规避寻租行为和利益输送。尤其是一些政府部门组织举办的奖项,因为往往能够给予个人以及单位以很大的认可,包括对职称、职级的晋升上都会有一定的正面影响,所以“跑部奖进”或“跑部钱进”,就会成为官方评奖背后的“潜动作”。出现权力寻租、利益输送就不可避免。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近些年以来许多的政府类评奖,包括一些文学奖的评选,都饱受公众质疑,政府类评奖的公信力也慢慢降低至冰点,甚至每年都有“取消某某评奖”的请愿活动。

更重要的是,压缩艺术类的评奖,也是在尊重市场和文艺规律。在文艺创作市场之中,尤其是在网络社会之中,好的艺术作品,从来不缺少叫好者,即便是短期内得不到认可,但只要是金子就总会发光,好艺术作品的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也会在一段时间后体现出来。同时,在价值与评判标准越来越多元化的当下,官方评价标准未必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如果官方评价标准在市场上寸步难行,很可能会成为笑话。

好评差评的权力,应该掌握在公众手中。在市场中,好的书籍会体现在销量上;好的电视剧会体现在收视率上;好的电影会体现到票房上,观众“用脚投票”最终会让真正的好作品叫好又叫座。从这个层面讲,官方过多地进行以权力为主导的评奖,就显得有些多余。更有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超过90%的各种评奖都是由民间主导的,多数是没有政府背景的协会或社团举办的。

近年以来,在各个领域,我国由权力主导的评奖,都得到了大量压缩或消减。例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已经取消了如驰名商标、著名企业、免检产品之类的评比或认证;教育部门也取消了许多学校评比、达标的形式化奖项;科技部门也正考虑把科技类奖项的评比工作转移到相关协会中去……应该说,只要是政府机关的评奖,都应该本着能减少就减少、能不评就不评的原则来审慎对待。

减少公权力主导的文艺类评奖,无论对于权力,还是对于艺术都是好事,是双赢之举。表面上看,政府机关减少评奖是自降身价,实际上却能换回公信力,能够体现行政智慧;而文艺作品也才有可能减少更多的束缚,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到,简政放权不是挠痒痒,而是要进行壮士断腕式的改革。只有更有魄力地进行简政放权,才能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包括文艺市场的创作活力。(南方网王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