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家乡文化「梅县客家五句板对唱」

互联网 2023-03-07 10:35:23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梅州家乡文化「梅县客家五句板对唱」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文、图/赖嘉华

羊城晚报《客家文脉》7月13日版面图

文明,能让一座城市变得更美好。当前,梅州创建文明城市(以下简称创文)工作如火如荼开展。创文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包含了很多方面,文化建设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家风家训、墙绘标语、校园礼仪……丰富多样的文化对创文起到什么作用?各种文化力量要如何利用起来?日前,记者走访梅州市梅县区发现,该区通过多种形式,探索出一条文化助力创文路径,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市民的文明意识。使文明城市创建深入人心。

文化“上墙”,绘就文明新风景

“邻睦风亦暖,家和人自康”“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推动新型城镇化,利国利民更利家”。漫步在梅县区古塘村茶仔园村道中,阳光洒落在铺好的柏油路上,道路干净整洁;抬头望去,在路边围墙、居民楼外立面随处可见富有特色的生动墙绘。“这些墙绘将新农村建设、文明礼仪、勤劳致富、乡村记忆等元素以居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农家画展现出来。”梅县区创文办专职副主任房喻文介绍,墙绘将美的主题、美的作品相互融合,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文明意识。“我们在全区广泛提倡和推广这种形式,以提升创文中的文化内涵。”房喻文说。

古塘村茶仔园的墙绘

“墙绘上讲文明的‘金句’有很多,路过的村民都会停下来,念上两句墙绘标语。”古塘村村委会副主任林琼珍告诉记者,通过美化改造,村里各方面变化非常大,村民热情好客,她也经常会到村民家中坐坐,喝喝茶。

沿着村道往里走,来到该村祖屋,只见村中的孩子们在祖屋门前的篮球场上挥洒汗水。在摆放健身器材的区域,不少村民正锻炼身体。“以前传统的红砖墙变成了文明‘墙’,村民围起的小菜园四周被粉刷一新,原本杂草丛生、布满黄泥的池塘边如今也装上护栏,铺起小路供人散步休闲。”林琼珍自豪地说。

祖屋旁的凉亭顶,布满家风典故与家风家训内容。傍晚时分,村民们闲坐在此聊天,翘着腿扇着扇子,一片安乐祥和的景象。这里俨然变成了文化小公园,处处蕴含着文明的气息。“大家平时有空都在这里锻炼身体,聊聊家常,增进彼此间的感情,有什么事情也能团结一心。”该村村民玉凤姐坦言,看到村里建设得这么美,大伙增强了文明意识,共创乡村文明,如今她感觉幸福满满。

据了解,茶仔园属古塘村第三村民小组,是梅县区新城的城中村。经过特色墙绘等一系列美化改造,传统城中村如今变成靓丽的“城中景”。“自第二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开展以来,程江镇共投入1700多万元用于城中村环境美化提升等民生实事,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程江镇党委宣传委员陈剑粦告诉记者,该镇着力推进长滩村、古塘村“1 N”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创建项目,推动乡村振兴与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同步进行。“接下来,程江镇将加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投入,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及服务水平,形成周边示范效应,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建设,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把文明城市创建融入日常生活,成为良好生活习惯,提升文明意识。”陈剑粦说。

文化进校,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富强、民主、文明又和谐,国家梦想人人赞……”在梅县区新城中心小学的校园内,响起阵阵嘹亮动听的歌声,这是该校学生在练习演唱学校创作改编的山歌。客家山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新城中心小学将其引入校园,融入讲文明、讲礼貌的元素,让文明之花绽放在学生心中。“我学习客家山歌有一年多了,经常将新练习的歌曲唱给爸妈听,爸妈都说很喜欢。”该校三年级学生陈浩(化名)开心地说。

“梅州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们还不太了解,但是充满好奇,当时学校领导就想着把传统文化艺术带进校园,进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梅县区新城中心小学副校长黄文斌介绍,该校借助客家山歌艺术特色学校的创办,特别是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汤明哲的指导下,从一间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小学,成为梅州市首批广东省艺术特色教育学校。

为了持续培养学生们唱客家山歌的热情,传承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文明和智慧的结晶,该校专门编印了校园山歌读本。翻开该读本可以看到,里面不仅有传统的山歌词曲,还收录着该校创作和改编的山歌《争当祖国好少年》《三礼教育进课堂》以及《讲卫生》《讲礼貌》等童谣。2021年,该校原创客家山歌课本剧《金色的鱼钩》参加广东省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获二等奖,客家山歌已成为该校一张响亮的名片。

站在学校的广场中央,五个卡通形象的吉祥物活灵活现。“这是我校老师原创设计的校园吉祥物,分别寓意‘德、智、体、美、劳。’”黄文斌告诉记者,不仅如此,在每个班级门口的班牌上,都附有一些客家谚语供学生学习,学校将传统的优秀客家文化融进校园的每个角落,使其变成校园文化,让学生们时时刻刻受到文化熏陶。

五个卡通形象的吉祥物活灵活现

除了校园内营造的浓郁文化氛围,该校还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技艺术节、体育文化节等活动。今年5月份,该校举办科技艺术节活动,为期半个月,学生们积极参与,在科技文化中用公平竞技的方式获得属于自己的荣誉。“科技艺术节综合比赛项目分别设立了‘牙签萝卜搭塔’、‘水火箭’的制作与发射比赛、‘个人魔方挑战赛’等几个环节。”黄文斌说,孩子们通过参与这些环节,开阔了视野,还与各自家长积极探讨,继而在公平竞技的气氛中,真正体会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文明之风。

文化到家,让文化涵养每个家庭

位于梅县区南口镇车陂村的南源世第,以客家民居慎轩楼为载体,在保持修旧如旧的基础上,赋予客家姓氏渊源、堂联堂号、家训家风、姓氏名人、姓氏文化等主题。“该创意源自反哺乡土的文化初心,意在通过追根溯源传承美德,以家训家风培育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梅州南源世第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古俞金介绍,这座客侨民居有近百年的历史,如今打造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传承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以文化涵养文明乡风的创新探索。

南源世第 受访者供图

“这里目前展出的姓氏共有100个,一楼房间以一个姓氏为一个展屋,二楼以两个姓氏为一个展屋。吸引不少人前来学习自己姓氏的独特文化。”古俞金告诉记者,在南源世第大大小小的房间里,收藏整理并展出的中华传统家训、客家家训共计100多条,全方位展示客家姓氏文化,成为优良家风家训教育的鲜活教材。不同姓氏的人可以在这里“寻找”自己的姓氏文化与血缘上的“根”。

屋内有一处房间,则被专门打造成“客家书房”,供村民学习。“我家就住在附近,家里书不多,就来这里看,而且挺多人来这里看书,就有那种读书的氛围。”该村村民姚大姐感叹,南源世第本身已小有名气,“客家书房”建好后,村里的文化味更浓了。“‘客家书房’免费为村民开放,主要是收集、整理和展示客家籍作家出版的各类优秀书刊,以及客家文化,家风家训文化相关书籍,是展现客家人文风采和文化自信的一个平台,不仅可以满足周边农村‘两个文明’协调发展需要,还可以提高大家的整体文化素质。”古俞金说。

除此之外,南源世第依托文化建设,打造“文明车陂、实践美德”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定期举行家庭教育公益讲座打造理论宣讲平台,并积极开展各种实践研学活动,通过小学、青少年研学游项目打造教育服务平台,开展读书会、客家书房、家风家训大讲堂系列课程,建设文化服务平台,让青少年从这里学习感受文化,并将文化与文明“带”回家中。

南源世第夜景 受访者供图

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的持续推动,文明润民、文化惠民,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健康的文化生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使全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车陂村党支部书记刘立群说。

【人物】

古塘村龙子岗村民陈满灵:

打造“共享”庭院,让文明蔚然成风

文、图/赖嘉华

干净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农家小宅,随处可见的花草树木,崭新的路灯,篱笆下的小菜园、小果园……这里是梅县区古塘村龙子岗,诗意桃源的感觉使人心情舒畅。走在村中,当你拿出手机随手一拍,会发现每一处都是美丽的风景。

古塘村龙子岗一角

记者走在村道发现,两旁的不少居民楼大门边都挂着“美丽家园示范户”“美丽庭院示范户”“星级文明户”等荣誉称号。朝里望去,庭院井井有条、绿意盎然。在该村村民陈满灵家门前的“小花园”内,山水亭阁、花草树木一应俱全,让人赏心悦目。与别处私人庭院最大的不同,陈满灵将自家庭院对外免费开放,“共享”给周围居民休息娱乐。“庭院刚建好的时候我就想,建设得这么漂亮,不能只是我一个人享受,要让大伙也来感受感受。”陈满灵笑着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自己索性将庭院大门敞开,不再上锁。

庭院刚开放的时候,陈满灵也遇到“心烦”事。“有些家长带孩子来玩,小孩不懂事破坏庭院内的花草,我就让家长教育孩子讲文明,不能破坏环境,讲文明的人我这里随时都欢迎。”陈满灵说。慢慢的,周围居民也会教育自己的孩子,来陈叔家花园玩耍讲礼貌、讲文明。

坐在庭院内,记者发现,桌子上茶具和煮水壶摆放整齐,旁边柜子上安装着自来水过滤器,柜子里面放着几罐茶叶。陈满灵告诉记者,这些东西是自己免费提供的,供在庭院休息的人喝水泡茶。庭院从开放到现在,没有出现过一次庭院内东西莫名消失的情况。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村民文明素养也在提高。如今,每天傍晚时分或者周末,陈满灵家的庭院都会有不少人坐在这里谈笑风生。

陈满灵家的庭院

在陈满灵家中,现年92岁的其岳母卢兰英向记者分享自己小时候乐于助人的故事。卢奶奶老家在梅县区桃尧镇,小时候,她家经常会在家门口放两口大缸,一缸装满水、一缸装满茶,供过路人解渴。“那时没有什么车,大家出行都是靠走路,家门口经常有人过路讨碗水喝,父母就经常让我们煮好水和茶,免费为过路的人提供。”卢兰英说。

“岳母家小时候帮助过路人的事也启发了我,想要建设一个好的文明环境,风气很重要,我觉得乡风文明建设,有人带头讲文明,对困难的人施以援手,树立榜样,其他人也会受到感染,然后行动起来,将文明之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陈满灵说。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