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潮汕英歌舞「潮汕英歌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潮汕英歌舞「潮汕英歌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英歌,又称"鹰歌"、"鹦哥"、"唱英歌"或"秧歌",是一种融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体的传统民间广场舞蹈,表演气势豪壮,气氛浓烈,流传于广东、福建等地,由男子表演,有歌颂英雄的含义。
2006年5月20日,广东省揭阳市、汕头市联合申报的"英歌(普宁英歌、潮阳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普宁英歌约有四百年的历史。它起源于人民群众劳动之余喜习武(学拳头),借以消除疲劳、健身壮体,后又在习武的基础上,根据宋朝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创编了"唱英歌",后代代相传,发展为南方优秀民间传统舞蹈。(清乾隆年间旱塘人成技创编"英歌舞",传教于民。清咸丰年间铁山许亚梅、大长陇陈娘康借唱英雄为名练习武艺,以备义师再起,也是普宁英歌较早的著名传人)。
潮阳英歌以豪放、遒劲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男子汉典型舞蹈"。关于潮阳英歌的渊源,学者专家早已作了许多探究,虽至今未有定论,但大致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即潮阳 英歌是流而不是源, 其形成可溯明代甚至更远。至于直接的源头,则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一 说来自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柳林秧歌",一说来自河南花鼓的"霸王鞭",一说来自福建莆田的花鼓舞,不一而足。南方民间舞蹈向以轻灵清秀为特色,然而,在粤东滨海一隅,却繁衍着这样一种只有雄浑、苍劲、凝聚了黄土地厚重感的陕北腰鼓才能与之相媲美的英歌舞。其中有何原因呢?
首先,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接衍化,使潮阳具有一个源于邹鲁又异于邹鲁、独具岭海又兼有旧邦的岭海文化的氛围。与祭祀驱邪相关。从出土的新石器、铜盂孤山晋墓文物看,本土越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中的傩文化与祭祀为英歌渊源重要部分。
潮阳背山临海,环境险劣,灾害屡见,限于条件无力抗击便产生拜物教,祭祀祈求消灾弭祸。如唐元和十四年潮州刺史韩愈派人来今悔门镇之大湖祭神,有"吹击管鼓侑香洁也",明嘉靖卅六年,"鬼物(马精)奔腾附行""吾邑烽火不绝.炮鼓之声相闻。"今英歌表演者面脸谱应是祭祀傩舞面具简化,南山英歌前棚有击小鼓.至今英歌仍参加游神驱邪,说明英歌形成与祭祀驱邪有关。且潮阳也祭祀双忠烈,"邑城每年二会双忠会有锦衣舞马之欢".可见英歌游行、英雄气质与兹可算一脉相承。
再有儒家祭孔。方志载:"用舞生三十六人""左手执签右手秉翟。舞者用簇节二架朱竿龙首衍五色线九节舞长执之以缀兆疾徐行立追止之则以道舞焉者。"耍蛇者指挥队形变换是否受祭礼导舞启发而形成,极有研究价值。
其次,从宋元开始,闽地文化西渐潮汕以至潮阳。宋元潮州、潮阳闽地它员最多.此后闽地又为种族大迁移中转站,仕宦者与移民来此者将闽地文化带来潮阳。称为有唱的西胪尖山英歌(`97潮阳英歌艺术节该队或许仓促未表演英歌唱的部分),在队员执小鼓、碎步表演,据考来源于莆田花鼓舞。而莆田为潮阳好多姓氏发源地,甚至有的寻根至打铁巷。可见闽地文化西渐是潮阳英歌形成的重要因素。
再有,明朝时,戏剧、民间舞蹈为英歌形成条件之一。"潮阳俗尚戏剧",有舞台、土台,也有做"涂戏",唱英歌前身应是说唱,后来为游神赛会适合行进形成英歌这样情绪舞蹈。方志载:"正月十五日,有善歌者自为侪伍,妆演方阵迹,迎神衍巷,""为赛神灵沸管笙签,衣香簇影满春城。"今英歌之前列扮人物表演,后棚的潮剧片段如《桃花过渡》、《双摇槽》《仙公仙母》、民间舞蹈《打鸟记》、武术表演等可谓熔舞蹈、戏曲、武术于一炉矣。
除广东省外,在我国闽南和台湾,还流行着与潮汕"英歌"十分相近的"宋江阵"舞队表演。其不同之处是表演者手中的"英歌槌"改为持刀枪等兵器。
台湾的"宋江阵",有时还以男童或青年女子进行表演。据说原先阵容为108人,其中包括36天罡,72地煞,后来去掉了72地煞,缩至为每队36人的阵容。表演者手持的兵器,包括藤竹盾8面,青龙单刀、双刀各4支,金钩4支、长叉3支,木棍2支,双斧2支,弋5支等。在其舞蹈表演中,大约集中了中国古代18般武艺的精髓,被认为是强身健体、弘扬民族精神的最好体育活动和形式。
英歌在普宁已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普宁市辖人口200万,乡镇管区422个,基本村村有英歌队,实力较强、水平较高的有160支。最为突出的是:流沙的南山、燎原镇的泥沟、下架山镇的涂坑、咸寮、占陇镇的旱塘、南径镇的陇华、梅林镇周边村,云落镇的云落等。仅泥沟村,就可同时组织六班英歌队。近年来,各地还出现了不少"女子英歌队"、"少年英歌队",更添无限情趣。每逢佳节、喜庆日子,村村少不了英歌这一活动项目,英歌锣鼓响遍城镇村寨,英歌所到之处,村民闻声而至,扶老携幼,围得水泄不通,整齐的踏步声、扣棒声、锣鼓声、喝叫声,声声催人急, 观者的欢呼喝采声,把热烈场面推向高潮。
普宁英歌的佼佼者,首推南山、咸寮、涂坑等村。他们的表演最精彩,各有一定的艺术造诣。咸寮村老艺人罗炳池(已故)、陈炳坤于1951年代表粤东行署到武汉参加中南民间艺术表演。翌年,他俩又与该村的陈振粉、陈娘和到广州表演。1953年又以四人为基础再从涂坑、南山两面个英歌队中选出四名精英,即涂坑的陈永利(已故)、陈清泉、南山的陈才斗(已故)、陈瑞鹏等一行8人,组成英歌队代表广东省赴京参加全国首届民间艺术汇演。
南山英歌于1958年又在行家指导下,编成《大破大名府》,(即由8人所表演的这一套)英歌舞,交替运用集体舞、四人舞、双人舞等形式,并用潮州方言歌伴唱,融故事性、艺术性、思想性于一体,国而获汕头专区1958年群众业余文艺汇演优秀节目一等奖;并被挑选参加1959年中南文艺汇演,获很高评价。
普宁英歌突出的精神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得到有关专家的重视,获得"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的美誉,普宁也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传承人老化等原因,普宁英歌队伍青黄不接,逐渐萎缩,出现濒危状况,亟待抢救保护。
至今潮阳英歌仍在广泛流传和不断发展,主要传承人有洪飞鹰、郭耀扬、陈汉隆、姚欣塔、杨卫、周修兴、陈坤利、林阿饱等。潮阳英歌分布面广,辐射力强,几乎每个镇(街道)都有英歌队,有些镇甚至同时拥有几支不同风格或不同年龄结构的英歌队伍。1996年11月,潮阳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文化生态发生剧烈的变化,潮阳英歌已失去往日的光彩,濒临断代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