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如何培养艺术硕士 「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互联网 2023-03-06 11:12:24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我们应如何培养艺术硕士 「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文 | 徐丽梅

1月6日至7日,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音乐舞蹈专业分委会暨院校工作交流会在中央音乐学院召开。来自上海音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全国117所艺术硕士培养院校音乐与舞蹈学院近300位专家、老师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就艺术专业学位体系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艺术硕士培养质量亟待提升

央音党委书记赵旻提出了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评价标准问题,他建议,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建立分类指导、精细化管理的评价模式;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在适应社会需求、凸显学校特色、厘清内涵建设基础上,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央音研究员高拂晓通过调研发现,在艺术硕士(特别是音乐表演专业方向)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容易形成表演依赖——依赖专业老师、乐团指挥和大师指导,缺乏积极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习惯;表演诠释缺乏思考。因此,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进行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艺术实践的把握应该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对艺术规律进行总结和阐释,培养研究能力。

音乐教育艺术硕士突出师范功能

会上,东北师大、福建师大、上海师大、江西师大等全国主要师范院校代表就音乐教育方向的艺术硕士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展开了讨论。

南京师大音乐学院院长徐元勇介绍了该校在音乐教育方向的艺术硕士培养经验。他总结,在培养过程中应突出师范专业特点,以实践为主兼顾理论及内在素质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专业训练。采用课堂讲授、技能技巧的个别训练与集体训练及艺术实践等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积极创造艺术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保证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实行导师负责制,聘请高水平行业专家配合指导艺术实践。深化以“技术与技能、作曲技法与史论、作品试听、音乐文化”为核心的课程设置原则,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实行学年学分制,总分不少于50学分,其中,专业实践类课程占60%以上,开放类实践课程(社会参与性实践活动课程)占20%到30%。

进阶音乐表演博士要有标准和体系

全国艺指委副秘书长、央音学位办主任宋慧文介绍,2005年,我国开始音乐专业研究生学位的分类培养,经过评估、授权的音乐专业院校,其音乐表演专业由过去授予的文学硕士转变为艺术学硕士。迄今,全国艺术硕士培养院校已近300所,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近6万人,其中,近2万毕业生已获得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艺术专业人才特别是音乐表演专业人才期望提高学位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全国艺教指委委员、上音研究生部主任张巍通过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在音乐艺术博士学位建设方面的许多现实问题,引起与会专家的思考,例如,如何处理好现今按学术研究型标准培养的作曲博士向未来按专业实践型进行培养的学位衔接工作;进一步处理好目前按学术研究型标准培养的表演学科博士向专业博士学位培养类别的转型问题等。

他指出,对于跻身“双一流”建设队伍中的音乐艺术院校来说,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在硕士阶段已经占据了接近80%的比例。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表演艺术博士学位的建设工作,不仅仅是为高级表演人才提供一个上升通道,也是音乐艺术院校一流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抓手。由此,要考虑如何设置面向所有表演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标准以及对于与专业音乐表演博士学位相匹配的核心课程、选修课程的开发和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等诸多问题。

今年将发布艺术硕士指导性培养方案

全国艺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央音院长俞峰在2019年工作报告中指出,艺教指委经几次领导小组会议研究,确定了8个领域31门课程作为艺术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各领域召集人组织专家开展编写《艺术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经过1年半的时间,各领域课程指南于去年9月完稿上交国务院学位办,今年将研究核心课程的落地工作。

对于2015年版本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全国艺教指委秘书处通过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80所院校针对8个领域方案提出165条修订意见,目前各领域正在组织完成指导性培养方案的最终工作。今年经报请国务院学位办同意后,将下发各院校指导培养工作。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