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人世间”故事」(四)家族文化弘扬(栗新洮)

互联网 2023-03-05 14:17:55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我家的“人世间”故事」(四)家族文化弘扬(栗新洮)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家族文化弘扬

本文作者:栗新洮/长庆八中

延龄叔父的次子栗高峰在庆阳市(西峰)城市海绵运动绿地投资建成了一座书院,占地1300多平方米,藏书5万余册,设计科学先进,功能齐备完善,运行年余,举办读书研讨、书画展览、艺术表演、朗诵沙龙等活动30多场,庆阳市“作家之家”“青年之家”等“落户”于此,成为开展活动的“大本营”,推动庆阳文化建设的平台和展示窗口。

书院命名为“琴林书院”,取自于叔母姓名高琴龄。他继承父母之志,把家族文化弘扬于家乡。1951年,叔父考取国立西北大学,以庆阳地区唯一的大学生身誉影响了全区,70余年后,儿子栗高峰以修建书院的行动惠及庆阳。叔父给高峰说:“你办书院,我心里很支持,这下把你妈一辈子劝学的心愿具体化了。”

1998年,我有幸受到时任庆阳行署统计局局长的乡贤谢生权亲自邀请,协助《瓦斜乡志稿》文字工作。身在长庆油田工作,多年与地方很少来往,但乡贤们的桑梓情怀深深感动了我。

2020年,我将退休,便产生一种强烈的回归感。经常会想到祖辈、父辈们及自己的人生经历。有件事不时回忆起,1989年农历2月22日祖父威然公去世后,父亲把祖父所写的东西收集起来,装在一个塑料袋里,交给我说:“这是你爷留下的,我都交给你。”我双手承接,保存起来。由于工作忙碌,没有时间阅读整理,保存32年了。我打开大小纸片整理了174份,还有我保存了父辈们的文字资料,保存的家信146封,工作书信154封,学生书信50余封等。便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这些东西我不整理成型,失而难得,遗憾无尽。

我抱着存留资料,建设家族文化的愿望,从2020年正月开始,用了一年零七个月时间,做了三件事情。

1、整理《家谱》电子版。老家人把《家谱》看得很神秘,但没有发挥《家谱》真正价值和作用。过年、清明时祭祀,娶媳妇时请来祭拜,平日里封存不动。加之《家谱》都是用毛笔手写,许多人看不懂。其实《家谱》就是家族的奋斗历史,家族文化的见证,是族人的根,族人应该了解,熟知,如“栗氏户纲”等,从中汲取生活智慧,增强文化自信,增进凝聚力。不仅知道先人的历史,还要写好自己的历史,以供后人借鉴。因此,我以原《家谱》为蓝本,通过大量资料对比,相互参证,从一世祖整理到第二十五世,把电子版发给各支,以供学习了解,并补充完善,续写。

2、完成62万字《希望》一书。以纪实方式写了三编,第一编“家庭”,重在家庭文化建设。从祖、父辈的人生历程中汲取经验智慧,“为亲解忧”、“姊妹情深”、“经营家庭”、“人生首课”等章节记录我们这一代的家庭文化构建实践,“心存感恩”一章记录了24个对家庭有过帮助的族人、亲戚和师友,反映了家庭文化的多元性,尤其重视姻亲文化。第二编“家族”,重在家族文化建设。第一章“家族简况”,梳理了“源流分布”、“碑记论序”、“派单传略”、“影谱传修”、“古迹钩沉”,解读了“望宁”“堡子”,强调了“栗氏户纲”、体现了大家族观念。第二章“知往鉴今”,记录了解放以后到现在我所了解到的栗氏家族34个人物事件,涉及到宁县、合水、华池、庆阳、西峰等地的栗氏族人,男女老青,各种职业,国内国外,家乡外地,有大学教授,也有文盲老太。第三章“家风族训”,我创编了“栗氏三字经”,便于族人了解宗族史;整理更新了“家风族训”,继承发扬,与时俱进,守正发展。第三编“事业”,以实例说明族人们做好事情,干好事业,是建设家族文化、为老先人争光的前提基础。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家庭是家族的希望,家族是民族的希望,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因此,为了思考建设“向上向善”的家庭文化、家族文化,我名之曰:《希望》。

3、编辑《栗氏三代墨迹》。把我收集的祖辈、父辈们的墨迹,凑上我自己的,附上师友的,以图片、释文、说明的方式编辑而成。我深感父亲所寄托的使命和希望,整理编辑,保存下来,赓续家族文化,启迪子孙智慧,上慰先人,下惠来者,始觉方了心愿。

这两本书均是我亲手编辑排版,整理目录,校对定稿,自费印成。2021年,我们利用国庆节假期给家母过三周年,我拉回去200本,分送族人,每家一套(2本),没有得够。

唐代韩愈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退休了,能为家族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心感快慰。

“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细想,一个不记得来路的家族,也是没有出路的家族,对于一个家庭也一样。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什么是“更基础”、“更基本”、“最基本”?我自然想到了“家国情怀”,“更基础”、“最基本”的是“家”,再往下想是“家人”,往上想是“家族”。因此,我分享栗氏家族的文化故事,深切地感悟到一个家族的希望就在于家族文化建设。

(连载结束)

本文作者:栗新洮

作者简介:栗新洮,本科学历,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从教40年,曾任初中语文和政治、高中语文和政治等课程教学。2013年度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组织的首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任陕西省代表队教练兼领队,比赛中表现优异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教研成果曾被《中国当代教育名家能人传》(西南师大出版社)、《中国当代教坛名人传记》(内蒙古文化出版社)、《中学骨干教师辞典》(语文出版社)、《全国语文教学研究新成果全书》(四川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教育教研成果概览》(中央教科所主编,新华出版社)、《中国专家大辞典》(胡绳作序,中国人事出版社)等辞书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