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玺在时代的潮流中是如何演变呢 「玺印的历史」

互联网 2023-03-04 13:41:34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印玺在时代的潮流中是如何演变呢 「玺印的历史」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印玺

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

印玺

:即印章。古多作封发物件,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作信验。秦汉以后多称帝王之印为玺。《管子君臣上》:“符节、印玺、典法、策籍。”尹知章注:“符节、印玺,所以示其信也。”

古代的印玺是中国文物宝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收藏、鉴别、研究对中国文字的产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印玺包括了鸟篆、大篆、小篆等各种字体,虽然它的体积都很小,却是文物收藏的重要项目。

印玺

印玺的产生年代很难考据,普遍认为它始于三代之时。印玺的用途、形式各有不同,是经过一个漫长的时期变化、发展而形成的。它最初产生于装饰作用,用玉石做成,佩戴随身,没有一定的定制;后来对美观的要求越来越高,印玺的花纹、文字也就越来越复杂,个人的姓名、官衔也都成为必须的内容;随着配饰风气的增长,印玺成为一种信物,作为一种凭证的出现是到秦代的事了。到秦始皇的年代,只有皇帝的印章才能成“玺”,而官民成“印”。古印玺为官印或姓名印,到唐宋开始出现表字、堂号、斋名等内容。汉印的主要目的已经发展为铃盖,文字比前代有所改易,古朴典雅,有很高的艺术性。汉代印玺的使用,更加明确了级别定值,如皇太子用金印龟钮,诸侯王用金印骆钮,二千石以上官员用银印龟钮,六百石以上官员用铜印鼻钮等等;再如太子将军称作“章”,其他人员为“印”等等。六朝开始出现朱白文,产生较大的变化。唐代印章多变化创新,但许多文字偏离了六义,无古法可循。宋代崇尚纤巧,字型、印形开始出现较大的变化,异形闲章出现。元代的一些著名文人力图复古,多作朱文。明代开始有人较系统的整理、研究古代印玺,一些收藏家把收集到的古印进行拓印刊行,使古代印玺文物的收藏和研究逐步走上正轨。

印玺的名称各有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玺

三代以前诸侯大夫之印通称玺,秦始皇以后为王者独用,以后历代皇帝御玺体形、文字各有变异,但绝大部分都为螭虎钮。

2、 印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印的名称,但不普及,秦印时期的官印通称“印”。六朝时朱文、白文并行。传世文物中汉印较多,据考证起源于封泥。

3、 章

汉代印和章并称,而称章的地位更高些,如传世文物“广武将军章”、“御史大夫章”等等。

4、 记

与章并称,都有识记的意思,如传世唐代观音“大毛封记”、宋代的“永定关税新记”等等。

5、 印章

印和章连称,汉武帝时期有这种叫法,如传世文物“校尉之印章”封泥“丞相之印章”等等。据考证这与当时尚五行说有很大关系,喜用五字,“之”、“印”、“章”有时是用来填数的。

6、 宝

皇帝用玺的别称,据说秦始皇觉得“玺”的发音接近于“死”,就改称其为宝,以后历代皇帝就沿用下来。

7、 关防

明太祖时,为防止官僚之间用空白官方文书舞弊,加强关防,就采用半印公文制,如同战国时期的合符一般,来勘测公文之真伪。后来尽管这种半印制度废弃了,但官员们仍称官印为“关防”。

印玺的质地、材料差别较大,夏、商、周及三代以前均为玉印,与当时的道德观有联系。秦汉时期只有天子才能用玉印,所以秦汉以后玉印传世很少,是非常珍贵的文物。金银、银印在汉代是出现,从文物、艺术鉴赏的角度看,其材质上的贵重还在其次,它只不过是印玺拥有者的身份地位之象征而已。按照当时的规定,汉代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员,使用银印龟钮,而更小的官员只能使用铜质印。古印当中有极少数印章使用宝石、玛瑙刻成的,于文字艺术无益,只是因为印料贵重罢了。瓷印大约出现于唐宋之间,质地坚硬不易刻制,有点类似玉印的效果。石印在古代未曾出现,宋代才开始有私印出现,传世极少,宋代石质印章很普遍,易于镌刻,效果古拙。象牙、犀角都是汉代低级别官员使用的印章料后世的私印也经常使用,但这些骨质材料较粗软,时间久了字形会变。

篆刻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之出现,是随着唐宋文人画的勃兴而兴起的。诗、书、画、印的整体艺术观念,是画家、书家们注重在作品上钤盖姓名、别号、斋馆名号等印章。所以即使是那些优秀的篆刻原件已不复存在,我们依然可以欣赏到印章的图像。

文、何为明代杰出的篆刻艺术家,占据着印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文彭(1498—1573)是明代大画家文徵明的长子,他的巨大贡献是开创了“石章时代”,书画家亲自操刀治印,石章风行印坛,明清篆刻艺术继秦汉古印以后至复兴,文彭功不可没。何震(?—1604)与文彭亦师亦友,其风格多变,整体面目苍劲古拙,在印坛有极高声望,在当时的许多文臣武将都以得到何震一印为荣,待何震死后有片石与金同价之说。

邓石如是清代最优秀的书法家、篆刻家以及艺术理论家之一,生于1743年,卒于1805年,著有《完白山人印谱》,其书法被时人评为“国朝第一”。邓石如独具一格的刻风是把篆书的变化运用到印章当中,婉转流畅、婀娜多姿,成为当时印坛上的重要流派“邓派”,与另一支流派“浙派”形成中国印学史上的两个重要派别。

吴昌硕(1844—1927)是活跃于清代晚期的画家、书法家和篆刻家,自成一体,有《苍石斋篆印》、《齐云馆印谱》、《篆云轩印存》等多部印谱传世。他从十几岁开始从事篆刻的学习和创作,对篆法、章法、刀法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尤其讲究布局意趣,刀法老辣,钝刀硬入。他的篆刻艺术风格对近现代日本印学有很大影响。

阎氏铸刻铜艺

昌乐阎氏刻铜艺术,源于清朝康熙年间。康熙十五年进士、皇太子讲官阎世绳(1633——1706)与王士祯等文化名流共同研究刻铜艺术。阎世绳精心刻制的铜制品倍受康熙皇帝珍爱。康熙皇帝曾多次将阎世绳刻制的文玩作为奖品赏赐给大臣。许多高官学者也以得到阎世绳刻制的文玩为荣。阎世绳之子阎愉(康熙三十九年年羹尧同榜进士、工部主事)之孙阎廷佶(雍正二年进士,广西宾州知州)曾孙阎循琦(乾隆七年进士,太子太保工部尚书)玄孙阎学淳(1760——1834乾隆四十九年进士,宁国府徐州府等六府知府)五代进士皆为篆刻名家(阎氏五代七进士)。之后近百年刻铜工艺曾一度失传。直至清末,阎志超整理阎氏遗著,重新发现了阎氏刻铜艺术的文献资料,阎氏刻铜工艺方幸续传承。

阎志超(后改名阎少璞1903—1941)昌乐县城西门里人,清末民初篆刻家、书画家,中共地下党员。他出生在文化艺术经商的世家,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和创新思想启蒙,所创作的仿古铜工艺作品独树一帜,别有风味。后不幸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有幸结识了北京前门外著名刻章老字号七县馆的老艺人,两人共研篆学,相见恨晚。阎少璞因祸得福,篆技大增,在狱中将毕生制印技术整理成书,秘传给长子阎光崇。阎光崇继承父业,70年如一日深入研究,改进了传统的砂模铸造工艺,将北京篆艺与古代阎氏铸刻铜艺的方法结合起来取得成功并将其毕生技艺全部授之后人。

第三代掌门传人阎小平(1958年生人)自年幼便跟随其父习文练字,十一岁时已熟练掌握铜印的所有制作流程。承祖艺之基,习名师精华,得国外专家指点而悟得黄铜落款绝技。落款之字,清晰明朗,简约淡雅,流畅自如且灵动奔越。铜印落款之技,古今未之有也,此为胜人处之一;新技法之于印底篆刻,使得字口深峻可及2毫米,字迹整齐规范,此胜人处之二;经其三十余年反复试验,将失蜡真空铸铜技术发挥至极,所铸刻各种金、银、铜印玺表面处理无坑无疵光滑细腻,此为胜人处之三;又其将铜印印纽多样化,有各类生灵、仙灵亦有抽象、象形等类,一改前人铜印清一色呆板无味的外态风格,并精雕细刻加以抛光,所成之印皆灵气萦绕栩栩如生;此四技一改旧法,铜印亦焕然一新,可誉铜印制作史之大手笔。刻篆字于印底,行落款于印侧,铸雕兽钮于印上,黄铜全身,金光闪耀,甚为大气亦不失精美。曾与著名的山东大学刘乐一教授联手攻关,多次为中国领导人铸刻铜印玺,并为韩国总统金泳三,孔子嫡传后裔,台湾著名学者孔德成等诸多港澳台及大陆名流铸刻过铜印。其作品之于各界名流中收藏五千余方,乃以求者所需为本,定做各类金银之印,因经济实惠,求印以铜质居多,世人皆称其作品精美非凡。随着社会发展,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思想精神和内容,阎氏工艺在精进的同时不断创作出“龟”“兔”“母子情”,“中华魂”“华人万岁”“无与伦比”等京字印系列,情侣印系列,十二生肖印系列,瑞兽系列,祝福语系列,成语印,人名印等无不使新一代年轻人深感好奇与喜爱。

清后期社会皆用石质印章,铜印制法从此失传。阎氏刻铜艺术三百年历史,锦华无数,其续传为之家幸,更亦为国幸。自此中国金属印制法在“石章时代”不但幸运的保存下来,而且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中国印玺的鉴赏

印章在古代有其独特的重要意义,古代印章艺术并未随历史的前进而再度辉煌。以典淳平正的缪篆为基础的秦汉印风在劲吹印坛八百年后,终于退出历史舞台,九叠文主宰了公印,公印也因之丧失了管领印艺风骚的地位,几百年在实用道路上机械盘曲,终为明清兴起的文人篆刻的光焰所掩盖。

隋唐印章的创新

隋代继秦代之后,开启了中国古代印章制度与风格的又一新的历史阶段。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简牍早巳全面退出日常生活,纸张在政府公文等方面的普遍使

用,公印不再局限于简牍上所能取得的狭小平面,边长从2.3厘米左右(秦汉一寸)猛然增大到5.4厘米左右(约合隋二寸)。由于印体加大,公印不像秦汉时代那样刊刻职官名而发给官吏本人佩带,而是转为发给以官吏为代表的官署,完成了由职官印向官署印的转变。公印不再佩带而变为匣装,置诸衙署。

其次,由于印章不再钤抑封泥而转为钤于纸帛,封泥时代结束,钤朱时代到来。印泥(一般为红色)出现了。同样出于追求醒目的实用目的,公印也由秦汉的阴文转为阳文。

第三,秦汉印主要分铸、凿两种,故所用缪篆平正谨严。隋代公印是用薄铜片盘曲成印文再焊于印面上,故又称蟠条印。其印文盘曲,多为圆曲笔道。后世为将宽大的印面填满,更将文字笔画任意重叠折绕,发展为九叠文。

第四,秦汉时代,官印从不署款。从隋代开始,官署印有了刻款的习惯。有印款隋公印凡见三例,皆刻铸造时间,如“观阳县印”,背部凿款“开皇十六年(596年)十月十五日造”。

唐代公印主要继承了隋印的特点而略有发展

首先,出现了“宝…‘记”“朱记”等新的印章自名。

其次,唐初印章钮式从隋代接近汉魏的鼻钮向宋以后的橛钮又跨进了一步,鼻钮升高,钮穿渐向竖长方形发展。唐代后期印穿已消失,完全演化为橛钮,如西安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唐“千牛府印”。

第三,印背多刻楷书印文,如唐“武夷县之印”背款刻“武夷县之印”5字,不再像隋公印印背凿刻造印时间。

第四,出现了新的印章门类鉴藏印和斋馆印。

宋代公印的演变

宋初百废待兴,官印一度袭用五代旧印。不久重铸公印时,印文多嵌“新”或“新铸”字样,以区别于五代公印,如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东关县新铸印”等。百官印一律用铜铸造,大小依官阶高低而有所区别。

宋早期公印印文与印边粗细相若,以后印边逐渐加宽,如989年铸“拱圣七都虞侯朱记”印边已比印文宽近1倍,达0.1厘米。到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铸“嘉兴府金山防海水军统领印”,印边已宽达0.3厘米。

宋公印印文不再如隋印那样用蟠条法制造,而是直接铸造,印文笔画间已不似隋唐印疏阔。方长形柄钮已不见穿孔。

与隋唐公印偶有背款不同,北宋早期公印多刻有年款,标明铸印年月,如“东关县新铸印”背凿“太平兴国五年九月铸”。中期以后,在刻凿年款的同时,还凿有兼管颁发铸造的机构“少府监”的名称。如“保捷弟一百三弟六指挥使朱记”。南宋公印转由文思院统管,背款中“少府监”遂为“文思院”取代。

靖康元年(1126年)靖康之难后,宋代官员仓皇南渡,印信多有遗失。南宋又重铸公印,不过在印文前“加‘行在’二字,或冠年号以别新旧”(《宋史·舆服志》)。

夏辽金元公印的样式

两宋时期,与中原汉族政权对峙的皆为少数民族政权,北方有辽,西北有夏,东北有金。后来辽为金灭,后来居上的蒙古人又毫不客气地收拾了西夏、金,最后灭宋建立了元朝。这四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和朝代,在公印制度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宋朝公印制度的影响,但又创造了自己一些别具一格的特点,在印文上出现了有趣的现象。西夏公印用西夏文,辽、元公印有的用汉文;有的用契丹文或八思巴文,金公印则全用汉文。(news.96hq.com)

1.西夏公印

西夏(1038—1227年)是由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其文字吸收了汉字笔画的一些特点,但与汉字完全不同。西夏公印有以下几个特色。

第一,中国古代公印基本上皆为正方形,宋辽金元亦莫能外,西夏公印却独用圆角形式。

第二,隋唐以来,朱文公印已流行了400年,但西夏公印皆为满白文,笔画极粗,而且使用边框。其印文吸收了宋朝流行的九叠文特点,印面安排匀整饱满。

古代印章使用的材料范围很广,有青铜、红铜、黄铜、金、银、铅、铁、和田玉、玛瑙、琥珀、煤精、水晶、绿松石、木、象牙、兽骨、犀角、陶、瓷等。在秦代以前,人们制印是自由选材,“各服所好”。从秦代开始,在公印范围之内,对不同的官员等级印章的用材有了严格的规定。到了汉代,这些规定进一步完善,形成制度。如皇帝的印章曰玺,皆用白玉制成;皇后、诸侯王之印,皆为金印(西汉时诸侯王用黄金印);皇太子、丞相、大将军、御史大夫等皆用黄金印(即铜制鎏金印);秩比二千石者,皆用银印;秩比千石、六百石、四百石者等,皆用铜印。这种用印制度,以后历朝历代虽稍有变化,但一直沿用到明清。

石质印的鉴藏

印章一般用金、银、铜、玉、象牙、角、骨、石、木等材质制成,其中不乏贵重之物。很多作伪者便以假的或质次的材质冒充真的贵重的质地,从中牟利。对此,只要能从质地上识破,便不至于为其所蒙骗。在质地作伪的印章中,以石质和铜质的为多。石质印,作伪者多以鸡血石、田黄石为对象。如有人将北京房山的房山石用杏仁水煮泡,三番五次之后,黄色浸入石中,以充田黄石牟取高价。但仔细辨认会发现,石软腻松嫩,不如田黄石光洁细润。

铜质印的鉴藏

铜质印,主要从铸造质量来鉴别。秦汉及先秦古印,铸造印坯用青铜,质地细腻,而伪造者为赚钱常用黄铜,砂眼很多;印章在使用之后,印色仍附着于其上,经过千百年,印色一般变得干凝、灰暗,深浅、明暗不匀,局部有自然脱落,整体给人的感觉是古老和陈旧。印制大小、形状以及纽制都与时代有一定的关系,印章的字体风格、印文的布局、边框的宽窄等也都有着时代特色,如秦代有呈“日”字格布局的半通印;汉印有朱文、白文相间现象;隋唐官印笔画曲折叠绕,发展到宋代形成“九叠篆”;元官印形制加大,不再穿孔佩带,纽变成短钜形把手;元代印边框较前代宽。印纽的形式对于判断印章的真伪更为重要。古代对印纽有一套制度,同一纽不同时代有不同特征。作伪者如果对此一无所知或所知甚少,则伪作必然是错乱的组合,易于辨认。

印纽的辨识

古代公印的纽式,各朝各代都有明确的制度规定,所以在对印章进行鉴定时,首先的着眼点在于此印章纽式是否与这些制度相符合。对公印的纽式作出严格的等级规定可能起始于秦汉。据文献记载,汉代公印纽式是:皇帝、皇后的玺、印用虎纽,诸侯王印用橐驼纽,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三公、前后左右将军、中二千石等的印章用龟纽,二百石至千石的印章用鼻纽。汉代这种定制对以后各代影响很大。到北宋时,皇帝用玺改为盘龙纽,其他王公大臣和各高级官员用印都以龟纽为多见。明清时期的帝王印都用龙纽,公侯伯和将军印都用虎纽,这一点与汉代不同。古代印章的多种纽式,有些出现的时代也前后不一。即使为同一纽式,在各历史朝代,也会有不同的造型变化,把握其各时代的变化规律,有助于在鉴定中为其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