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艺术学院曾诚教授「曾三凯山水画」

互联网 2023-03-04 12:27:03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广西艺术学院曾诚教授「曾三凯山水画」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作者与广西工艺美术大师曾义(右)合影。作者供图

3月18日,广西工艺美术大师“曾义工作室”在贵港市布山书画院正式挂牌,预示着他的艺术前程又将有新的转折。在这个日子里,我想起了十六年前,一个朋友带着曾义来与我第一次认识的情景。

那时的曾义,已开始留小胡髭,有着与年龄不大相称的成熟。他形体偏瘦,目光灵动,语速较急,一看就知道是个聪明人。朋友介绍说他是平南人,前几年在广东打工,现在回贵港发展。听曾义谈及自己的经历,我才知道他也是农民的儿子,与我学过相同的专业。尽管他的年纪比我小整整二十岁,但相似的经历,迅速拉近了我们的心理距离,很快就无所不谈了。

曾义小时候因为家庭生活困难,被在重庆工作的伯父带到重庆,入读职工子弟学校。大城市小学的教学条件比乡村好太多,受环境的熏陶,曾义从小就喜欢上绘画。学校无偿提供画笔、画纸和颜料,让曾义的天性喜好得到了自由发挥。这个小学的启蒙像沃土一样,给予他最好的滋养。自小学三年级开始,曾义的习作经常得到学校的奖励,尽管只是一方手帕,或者一只铅笔盒,却给他带来了莫大的荣誉感。班级里每逢出黑板报,都是他画插图。每当手中的笔轻快地滑动,曾义都能感觉到发自内心的愉悦,他知道自己的一生,将与艺术永远紧密相连。

小学毕业后曾义回到家乡,到邻村的初中读书。他晚上住校,学校没有围墙,黑灯瞎火,野外荧火晃动,十来岁的他在孤独中开始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所幸这段日子很短暂,第二年,家里将他转到镇上的初中,校长发现了他的艺术天赋,极力鼓励他以图音为主攻方向,每天画画、练声,终于使他在初中毕业那年,从全县60个考生中脱颖而出,考上了玉林师范图音班。那时能考上师范,就意味着这一辈子不用再回到乡下做一个农民了,这无疑圆了他父母最大的心愿。

读师范三年,尽管忙碌,曾义却过得充实愉快。他不但画画、唱歌,还参加了学校鼓乐队,经常代表学校参加玉林市组织的各类文娱活动。毕业后曾义回到平南当老师。在当时的教学体制里,图音课的存在并不受太多人重视,但是教学轻松,没有什么升学压力,到时间就能领到固定工资,反而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日子。只是每每曾义空闲下来一想,觉得这并不是他所想要的人生,便暗下决心,必须在艺术之路上闯一闯!

曾义制作的金属工艺品。作者供图

为此,曾义开始学习书法,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练蝇头小楷,练辟窠大字,练汉隶《曹全碑》,每天如是。那年春节,他上街摆摊帮人写对联,每副收15元,一天下来,居然收入了近千元。那些之后,每年春节前的一周,他都上街摆摊,大批群众将他包围着,看他泼墨挥毫,等着他写的对联。从旁人那里得到的赞誉让曾义有了被认可的成就感,感受到书法为大众所接受的快意,于是将书法一道坚持了下来,一连写了十年,竟还学会了双手左右开弓去写。

然而,曾义还是感到失落,书法与自己从小就喜欢的绘画艺术还是离得太远。他还是想要进入学校,接受更为系统的艺术训练。1996年,曾义考取了桂林师范学校(今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在严师的教导和督促之下,他系统经受了从素描到油画、从水墨到色彩等一系列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98年,曾义的一幅油画《盛开的向日葵》入选全国第八届“群星奖”,成为他进军艺术界的第一幅作品。大学毕业后,曾义又自费到北京进修,师从北京画院的石齐学习国画,师从赵成民学习雕塑工艺,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那时候,曾义租住在朝阳区一个四合院里,一有空,就跑去看各种各样的大型展览,开始接触到许多艺术前辈,看到了李可染、白雪石等绘画大师的真迹,耳濡目染中,无论技巧还是灵魂都有了质的飞跃。

左为:曾义瓷绘作品。右为:曾义陶刻作品。作者供图

当前从事艺术的年轻人,往往都要面临生存与艺术的矛盾。其实,这个矛盾从古至今一直存在,只不过那些出类拔萃的艺术家从长满荆棘的丛林中穿越出来,他们身上的一道道疤痕已变成了人们乐于欣赏的美丽纹身,那份曾经长期挣扎的痛苦隐藏在了他们的心底。无法从丛林中走出的人,只能终日为一日三餐奔波劳碌。

曾义也曾在其中挣扎过。为了谋生,他到过惠州,每日为人刻印章,先后刻了数千方。为了节约生活成本,他睡在装裱台上。后来,一个代理商开着豪华轿车请他去吃饭,让他看自己的艺术收藏。曾义从中看到,新时代的艺术追求必须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才能走出一条生路来。他又去了广东三年,结识了许多包括艺术家和商界大老板在内的朋友,为他以后艺术如何走向市场打下了人脉基础。

回到贵港的16年间,曾义活跃于各个艺术门类中,思考着,尝试着,创作着,也收获着,每一种艺术门类的实践,都让他的艺术创作走上一个新台阶,也让他的生存增添一份新的保障。

2014年,曾义开始接触钦州坭兴陶。作为全国四大名陶之一的一种实用性工艺品,曾义利用自己多年熟习的篆刻技艺,在坭兴陶上刻出了金石味。他做陶版、做杯壶、做陶印,那些陶具在他手下,再经过1200度高温的烧制,形成一件件既可实用、又有艺术韵味的作品,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往往一件能卖出数百上千元;2018年,曾义又开始接触景德镇瓷器,在那些光洁雪白的器物上画上自己擅长的花鸟人物,烧出的图案无不光洁灵动,栩栩如生,且不变形、不发霉、不脱色,被买家高价收藏;2017年,他又开始搞金属工艺品,选用日常生活常见的不锈钢建材和日用品,巧妙拼凑焊接,雕塑出奔马、二次元、古代武士等系列造型,在品种、技艺方面有重大突破和创新,填补了广西工艺美术在金属工艺领域的空白,得到了同行和社会各界的认可,还有两件作品先后获得全国百花杯金奖和金凤凰奖。2020年,他被评为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并当选为贵港市工艺美术家协会主席和贵港市政协委员。

鲤鱼四条屏。作者供图

在画国画的时候,曾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无论在用纸、用墨还是用笔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他曾师从于画鲤大家罗鼎华,但他又不死守那种工笔重彩画法,而是别出心裁,走出一条自己的水墨鲤鱼之路:他用60年代产的几分钱一条的墨条以酒泡开,再留置成宿墨,在皮纸上涂抹渲染,一条活灵活现、令人叫绝的鲤鱼就会现于纸上。近年,他受吴山明大师的启发,以一种水墨画法画人物,前后画了一千多幅人物头像,试图以此创造出另一片艺术天地来。

而今,身为贵港市布山书画院院长和贵港市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长的曾义,正处盛年。他画国画、油画,做印章、陶刻、瓷版、金属工艺,技艺和手法的多样性,使其创作经常横跨于绘画艺术和工艺美术两界。他的作品先后荣获了中国工艺大师精品金奖、广西工艺美术金奖等多种奖项。正是由于他艺术创作的多面性,大大地拓宽了脚下的艺术之路,他未来的成就就有了不可预估的前景。

(作者简介:潘大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职称,曾任贵港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等。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小说家》《清明》《江南》《作品》《广西文学》《四川文学》《人民日报》《文艺报》《文学报》等报刊,出版有《广西当代作家丛书潘大林卷》《南方的葬礼》、大林文集小说卷《穿过丘陵》、散文卷《没有电的日子》、长篇小说《黑旗旋风》等十余种。曾获广西区人民政府文艺创作铜鼓奖、中国作协庄重文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