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香洲文化「珠海华发商都」

互联网 2023-03-03 18:36:53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珠海香洲文化「珠海华发商都」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羊城晚报》【珠海文脉·花地珠海】9月22日版面图

香洲“香”说

□丘树宏

“香洲”,与我个人的缘分很深,是我最感兴趣的词条之一。

遗憾的是,《辞海》中竟然没有“香洲”这一词条,我这里引用的是“百度 百科”中的内容。而在“百度 百科”中也仅仅只有两个意义:一是“舫”式结构,二是指香洲区。

先来说说“舫”式结构。

“百度 百科”中说:从拙政园廊桥“小飞虹”西行,循河再向北一拐,绕过湖石假山,眼前顿会一亮,一所秀丽静美的建筑出现在面前。它,就是香洲。

香洲是拙政园中的标志性景观之一,为典型的“舫”式结构,有两层舱楼,通体高雅而洒脱,它的身姿倒映在水中,越发显得纤丽雅洁。

香洲用的是屈原笔下“芳洲”的典故,《楚辞》中有“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的句子。在中国古典园林众多的石舫中,拙政园香洲大概称得上是造型最为美观的一个。

作为舫式结构的“香洲”甚美,却不是本文叙述的对象,我所要书写的,是“百度 百科”中关于香洲的第二个意义:香洲区,隶属于珠海市,位于南海之滨、珠江口西岸,背倚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腹地。

史籍记载,今香洲区域原属香山县,隶属于广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今香洲区域为香山县第五区和第六区管辖。民国十四年(1925年)4月,为纪念孙中山,香山县改称为中山县。198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香洲区。香洲区是珠海市中心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金融中心,又是联系内地(大陆)与港澳台地区,以及对外贸易、国际交往的重要口岸。

然而,通读“百度 百科”中香洲这个词条的注释,却没有关于“香”字由来的任何介绍文字,这让我十分遗憾。

实际上,“香洲”的“香”字,既是香洲区最重要的地理标志,它又承载着丰厚的人文涵义,是香洲区的核心和灵魂。

下面,就让我来说一说香洲区中这个特别的“香”字,算是给“百度 百科”的补白吧。当然,更希望能引起“辞海”的关注,期待他们在修编时争取将“香洲”词条收进去。

远古的时候,香洲这个地方还是一片浩瀚汪洋,考古表明,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已经有人类活动了。而香洲区的建制史,是从秦始皇统一岭南开始的。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始在岭南设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3个郡,古伶仃洋上的香山岛(含今香洲区域)属南海郡地。应该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这里正式以“香”命名了。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朝平定南越,香山岛属汉南海郡番禺县地。宋永初元年至陈祯明三年(420~589年),历宋、齐、梁、陈4个朝代(史称南朝),香山岛属南朝东官郡宝安县地。唐至德二年(757年),宝安县更名东莞县。东莞县在香山岛(今香洲区山场村)设置文顺乡,为地方行政单位。同时,在乡的驻地濠潭(今香洲区山场村)设置香山镇。至北宋初,整个文顺乡改为地方行政单位香山镇。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新设置香山寨,属其管辖。这个时候的镇、寨,均为军事性质,是专司盐务的派出机构。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新建立香山县,一直到公元1925年,香山县更名中山县,这里均属其管辖。

此后,因各种原因,与香山有关的地区建制不断变化,直至1979年3月5日,香山域内的珠海县改为珠海市,以珠海县的行政区域为珠海市的行政区域,同时在香洲地域设立香洲区和拱北区,均为市政府派出机构。1984年,珠海市香洲区成立,为县级行政区,延续至今。

可见,香洲这个名字是从“香山”延伸而来的。那么,这里为什么会叫做香山呢?

原来,香山岛上有一座山峰叫五桂山。据史志记载,五桂山盛产“异花神仙茶”,此茶是一种野生茶叶,“异花”乃指“王者之香”的兰花,香闻十里,人们称它“隔山香”,所以五桂山也叫“香山”。还有一种我个人比较乐于接受的说法,就是五桂山盛产沉香。东莞县时期形成的沉香品牌“莞香”,其主产地是香山地区。据说,香港的名字,也是因为转口沉香而定的。

香洲区的名字,则与1909年至1912年的“香洲开埠”事件密切相关。

清光绪年间,葡澳政府以勘界址为名,野心勃勃地在香山地区(今珠海境内区域)扩展疆界,排斥澳门华商。葡澳当局的步步紧逼在香山县甚至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以清政府当时的国力,武力是难以解决澳门问题的,于是就想到了在商战场上与澳门分庭抗礼。政府以“官力”帮助“商民建设香洲,以分澳门之利”,成为了开埠的初衷。这是以清末华侨和商绅实践“实业救国”的尝试。为保国土不失,香山县绅商学界专门成立了“香山县勘界维持会”,从民间到官方齐心声讨,迫使葡澳当局的扩疆计划未如期进行。

当时众多的专家和工程师对香洲地势进行了测量,得出结论:以野狸山(今野狸岛)为之屏障,省港大轮可以行驶,内有汊河,渔船商艇可以停泊,洵为天然绝妙商场。

商埠原定名“广东实业商埠”,因该处位于香山场与九洲洋之间,广东劝业道(相当于今商业厅)各取一字,定名“香洲埠”,这也就成为了今天香洲地名的由来。

香洲名字一出现,就与时势的风雨阳光同行。

有一幅清宣统元年《广东香洲商埠禀奉批准奏咨存案章程附本埠舆图》原件,首页上书“钦命二品顶戴广东劝业道陈。宣统元年二月二十六日示”,内附香山县手绘全图和“开辟香洲埠图记”,详细记述了百年前开辟香洲埠的前因后果,要“本其山川,相其形势,筑长堤,建楼宇,设巡警,期自治”,期望商埠将来“今日之草莱沙漠,即他年之锦绣山河也”。

据记载,清末时期为了摆脱日暮途穷的局势,清室采取优惠政策激励商民振兴民族经济,鼓励华侨实业界回国投资建设,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一批新商埠,称为“自开商埠”。澳门绅商王诜和归国华侨伍于政等人联名提出在沙滩环(即今天的香洲榕树头及周边地带)兴建商埠,获得批准。

清宣统元年三月初三日(1909年4月22日),香洲商埠举行盛大开埠典礼,宾客上万,盛况空前。1910年,香洲埠已经建成一条20多米宽的马路、两个码头及上千家商铺,开辟穗港澳航线,拥有“中兴纺织公司”等大型商铺及“协昌”“康正”“永利隆”等颇有名气的商号。1911年,香洲埠扩建米铺、油粮铺、杂货铺、当铺等近200家。香洲埠是当时清政府唯一的无税商埠。而《开辟香洲商埠章程》的第一章便开宗明义道:“以垦荒殖民,振兴商务,讲求土货,挽回利权,使我伟大帝国四百兆同胞绰然立于地球。”香洲开埠的重要意义,在于其旨在与西方列强分庭抗礼,在于它超前的城市规划,在于它近代化的民主管理思想,更在于其体现出的中国人民的自立自强和对压迫的反抗。

然而,在现实的打压下,香洲商埠的繁荣仅存在了两年。1911年7月,一场延续6个小时的大火扫过香洲埠,超过1000间房屋被焚毁,幸存下来400多间房屋。由于各方矛盾众多,商埠发展从此停滞不前,直至销声匿迹。

然而,香洲的香气依然未散,香洲的香魂依然萦绕。

1980年8月,珠海经济特区建立。1984年6月15日,珠海市设立香洲区。在春天的美丽故事中,飘了千百年的“香”,又馥郁洋溢地飘回来了。

从香山、香山镇、香山寨,到香山县、香山埠、香洲区;从盐场、渔村、港埠,到经济特区、现代化海滨花园城市,因香而生,因香而名,因香而兴,因香而盛……

好一个“香”字!

香洲,古老的香,年轻的香,永远的香啊!

(丘树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长期在珠海、中山两地任职,中山市政协原主席。)

版无境 画有声

版画,是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在我国可以说是一种既古老而又年轻的造型艺术。自1931年起,由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开始有了我国创作的现代版画。新兴版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便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关。出生在香山县那洲乡(今珠海唐家那洲社区)的古元,是那一时期中国版画艺术的代表人物,他毫不含糊地把版画艺术作为战斗武器,在思想教育战线发挥了巨大作用。

怀着对古元先生的深深敬意,以常晓冰、林跃明、席湖、张治华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执着于版画研究和艺术创作的后来者,发起成立“香洲区美术家协会版画学会(香山版画院)”并举办纪念香山建县870周年“香山记忆版画展”暨“香洲区版画学会成立首展(香山版画院)”。

香山古巷(水印木刻) 作者:林跃明

风云梅溪 (凸版) 作者:靳雄步

南溪长廊(凸版) 作者:张治华

香山的村庄(沥溪村)(孔版) 作者:席湖

碧血丹心

□杨长征 郑柳婷

《集杜句有序》

文天祥曾为十字门海战写过一首诗。这首诗叫《集杜句有序》。“有”是通假字,通“又”。

《集杜句有序》序云:御舟离三山至惠州之甲子门驻焉。巳而迁官(宫)富场。丁丑冬,虏舟来,移次仙澳,与战得利。寻望南去,止碙川。景炎宾天,盖戊寅四月望也。呜呼,痛哉!

序不长,但交代了多个重大历史事件。赵昺和哥哥宋端宗景炎帝赵昰颠沛流离,离开三山,辗转至惠州之甲子门,后来又迁宫富场。丁丑年(1277年)的冬天,元朝的水师追至,赵昰只好“移次仙澳”。“仙澳”就是今天大横琴岛深井村前海湾。“移次仙澳”意即赵昰转移到大横琴岛来了,“与战得利”,哀兵必胜,张世杰布局得当,取得了十字门海战的其中一场胜利。“寻望南去”,说的是大横琴岛毕竟不是御舟的久留之地,他们来到了碙川,就是今天的湛江硇洲岛。到了硇洲岛没多久,赵昰就“宾天”了,而且有准确的时间,“戊寅四月望也”,也就是戊寅年(1278年)四月望日(四月十五日)。

这是关于十字门海战由见证人文天祥亲自撰写的一段“椎心之痛”的历史。序之后,有诗四句:

阴风西北来,青海天轩轾。

白水暮东流,魂断苍梧帝。

车子前高后低称轩,前低后高称轾。此句喻天意不公。

古代泛指岭南为苍梧。作者借此句谓宋端宗“宾天”于南下途中。

零丁叹

民国版《香山县乡土志》记载:“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十二日,张宏(弘)范携文天祥过零丁洋。”文天祥《过零丁洋》《集杜句有序》等诗作,反映的是南宋王朝进行最后战斗这一段悲壮的历史。

文天祥写《过零丁洋》这首诗的准确时间,据考证应该是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二十左右,距离“张宏(弘)范携文天祥过零丁洋”已有七八天。当时张弘范已做好部署,他想不战而屈人之兵,胁迫文天祥写劝降书。文天祥遂写《过零丁洋》以明心志。全诗如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上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当时张弘范读了,内心一时震撼不已,毕竟“春秋大义”的道理他还是懂一点的,但面子上过不去,只好怒斥文天祥,说要带着文丞相去看看他如何把大宋王朝灭掉。

崖门魂

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中旬,张弘范率部抵达崖门,先将宋军围困于海上。张世杰命令将士,每日涂淤泥于舟船上,还淋水,战船犹穿泥甲,张弘范火攻未果,遂切断宋军的水源和粮道。不多时,南宋军民饥渴难忍,只好啃干粮,“饮海水”,导致大面积呕吐腹泻,战斗力下降。正月下旬,元朝援军李恒部从广州抵崖山,与张弘范部南北呼应,对宋军形成了夹攻态势。

祥兴二年二月初六(1279年3月19日),元军由南北两个方向,向崖山发起总攻。宋军虽陷入绝境,却拼死抵抗。战斗到最后,陆秀夫见大势已去,遂背起年幼的皇上赵昺“蹈海殉国”。无数南宋军民目睹此景或听到这个悲壮消息,也纷纷蹈海殉国,按照《宋史》的记载有数万人之多,江海为之不流。

张世杰拼死突围,“复欲奉杨太妃求赵氏后而立之”,辗转广南东路、广南西路沿海地区,希冀重整旧部,复兴大宋王朝。没多久却遭遇台风,“坏舟,溺死平章山下”。

磁针石

南宋祥兴二年二月初六(1279年3月19日),文天祥被迫“观战”,他目睹大宋亡国的惨状,又“椎心之痛”,立即就要蹈海殉国,却被看管他的元兵按住。文天祥随后被押解到大都(今北京),他始终坚贞不屈,拒绝一切劝降,包括赵昺的哥哥宋恭帝本人的劝降,还有自己亲人的劝降,通通不为所动。

忽必烈甚至亲自到监狱里去劝降,文天祥不改初衷,早早写下《正气歌》以明心志。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八(1283年1月8日),忽必烈再次劝降,只得到文天祥掷地有声的回应:“天祥为大宋状元宰相,宋亡,只能死,不能活!”

第二天,文天祥在大都柴市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七岁。就义前,文天祥环顾四周,请围观的百姓给他指示哪个方向是南方。等到辨明方向后,他就恭敬地朝南礼拜,昂起头颅,让大宋王朝的最后一抹夕阳,发出耀眼的光芒。正所谓: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杨长征:珠海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郑柳婷:珠海博物馆助理馆员)

楼前的白玉兰

□李春鹏

楼前的白玉兰开花了,或含苞初放浅露叶间,或粲然怒放立于枝头。

这不是一株普通的花。一米多高粗壮的棕灰色躯干,顶端却是一个碗口大的疤痕。次生的垂直向上的枝条,本已有了杯口粗细,却遭遇了拦腰折断,只留下一根干枯的木棒。令人欣慰的是,新的枝叶,从大疤痕一侧艰难地再生出来。这才有了眼前墨绿的叶,以及那几朵已开将开的花儿。它斜向上生长,有了近两米的高度,身子重心完全偏向一侧。躯干与枝叶,形成极强烈的反差,仿佛一位佝偻老人,背着一个调皮的顽童赶路。

它曾经是一株茁壮成长的树。它的干直挺秀颀,花开的时候,宛如一座白色灯塔,在楼前绽放一树的灿烂。我曾经把这灿烂作为封面,贴在手机上。每当铃声响起,这灿烂便会浮现,带给我宁静和愉悦。甚至,当真实的玉兰花自然凋谢,那一树的灿烂在季节交替中荡然无存,只要悦耳的手机铃声响起,那灿烂依然会在我眼前完美复活。

当然,我希望那灿烂继续,希望今年的灿烂大于去年的灿烂,明年的灿烂大于今年的灿烂。

然而,突如其来的台风改变了这一切。它已经不是一棵树了,它只是一根插在土里的木桩。它是那样孤独,无依无靠。它是活的吗?就算它现在是活的,它能继续活下去吗?那原本傲然耸立的高大身躯,只剩下一米多高敦实粗糙的一截。然而,就是这短短的一截却是站立着的,它不曾悲哀地倒下。

它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谁还对它抱有希望呢。也许明天,也许后天,它的生命就将走到终点。一位老园丁说,留下它吧,它的确没有死呢。给个机会吧,做一棵活着的树不容易啊。

是的,是台风“天鸽”带来的灾难。我家客厅的大阳台是没有密封玻璃的。肆虐的台风竟吹翻了摆放在阳台角落的大铁柜。那大铁柜里装了许多笨重的东西,近两百斤,一个人想挪动哪怕一厘米都非常困难。我无法打开通往阳台的玻璃门。玻璃门在不住颤抖,仿佛会顷刻间轰然倒下。台风过去,我从楼里走出,迎面就被玉兰花折断的主干拦住去路。随后两三天,小区通道,中庭广场,几乎所有能够行走的空间,都是倒伏的树。我在小区里走着,在城市的大街上走着,这样倒伏的树不计其数,这样一根桩似的孤零零站着的树不计其数。

而今5年过去,城市早已走出“天鸽”的阴影。经历烈日暴晒和更多风雨侵袭之后,楼前的玉兰树竟然活下来了,而且长出了墨绿浑圆的叶片,开出了这洁净清浚的白色花朵。片片精致的花瓣,似莹雪浸润,如玉石雕刻,高雅质朴,满溢洁净纯粹。这个活着是有意义的。

“净若青荷尘不染,色如白云美若仙。”这棵曾经茁壮继而几近死去,如今重又焕发生机的白玉兰,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领悟,有了更多敬畏。

(李春鹏:珠海市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黄铁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