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历史文化遗产「张掖市博物馆」

互联网 2023-03-03 12:26:09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张掖市历史文化遗产「张掖市博物馆」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张掖,地处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商贾重镇和咽喉要道,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命名张掖,甘州即甘肃省名“甘”字由来地。

说起张掖,马蹄寺就是张掖市的一张文化历史名片。马蹄寺始建于北凉,由金塔寺、千佛洞、北寺(普光寺)、南寺(胜果寺)、上、中、下观音洞七处组成,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石窟群体。石窟开凿年代暂无定论,石窟群保存着大量的壁画和彩塑等珍贵文物,文物年代包含南北朝、隋唐、五代、元、明清。其中金塔寺是典型的“凉州模式”石窟,壁画内容丰富,有千佛、菩萨、说法图、飞天、装饰纹图案等,人物多采用刚劲有力的铁线描法,塑像采用雕塑艺术中的悬塑手法,即接受了影塑的传统形式,又富有创造性和健全的想像力,用高度的表现技术,丰富的造型经验,将佛、菩萨、力士、弟子、飞天等塑造得栩栩如生,在石窟艺术中独具特色。

(马蹄寺石窟群——北寺)

(马蹄寺石窟群——金塔寺)

(金塔寺石窟东窟中心柱)

张掖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便是为守护马蹄寺石窟群而诞生的,这一年是1992年。我所成立后,邀请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航测大队,对马蹄寺石窟群进行了自建国以来的第一次测绘、水文、地质调查。1994年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考察,于1996年11月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宿白先生一行在金塔寺考察)

1995年到2001年我所先后对马蹄寺石窟群金塔寺石窟、马蹄寺千佛洞1#-4#、6#、8#窟进行防渗水、加固、维修等工作。

(1995年副所长王卫东在金塔寺施工现场)

(1997年马蹄寺千佛洞岩体加固工程现场)

2001年12月30日我所更名为“张掖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主要职责是对张掖市文物工作进行监督、协调和指导;承担遗址和墓葬的清理,野外文物古迹调查以及马蹄寺石窟群的维修、保护和研究工作。从那一刻开始,我们不仅肩负着马蹄寺石窟群的文物保护工作,还成为张掖市文化遗产的守护者。

在2006到2009历时三年的全国明代长城资源调查工作中,我所组队完成了张掖—金昌段长城资源调查工作。通过这次调查,全面、准确掌握了张掖—金昌段明代长城的规模、分布、构成、走向及时代、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与管理现状等基础资料,建立了科学、准确、翔实的长城记录档案和长城资源信息系统,为今后编制长城保护规划、开展长城保护工程、加强保护管理和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2009年长城野外调查现场)

2009年开始根据省、市文物局的安排,由我所承担金川、永昌、山丹、甘州、临泽、高台、民乐、肃南八县区境内明代烽火台及相关台体的调查工作。经过两年多艰辛的野外调查,完成了八市县境内全部烽火台、驿站、路墩等台体及其他各类墩台的野外调查和数据资料整理录入工作。

张掖市长城整体处在市境东北部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荒漠区,总体沿河西走廊北侧合黎山脉分布,汉代长城壕堑构筑方式中,其中一种是经过陡坡地段削山成壕,明长城墙因地制宜、因河置塞的山险和水险,有劈山斩崖依山而就的山险墙,也有掘地堆垄的壕堑。这种地形下进行调查任务非常艰难,在无法设置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徒手攀岩,只能靠经验和毅力。

跋山之后还有涉水,没有桥只能赤脚蹚过河: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上山的崎岖险峻在下山时更为明显,没有路只能摸索着间隙下山:

我所还配合完成了省、市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项目调查中的各项工作:

2003年6月,我所业务人员配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西气东输,连霍高速公路高台、酒泉沿线进行了古墓葬、古遗址的抢救、发掘清理工作。

(2003年高台古墓葬抢救发掘现场)

(2003年高台古墓葬抢救发掘现场)

为使业务人员尽快了解和掌握全市文物现状。2005年9月组织专业人员对全市六县区的博物馆馆藏文物,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学习,对12处国保单位的文物保护现状做了详细的调查测绘、建档工作。对市内部分省保单位进行了现状调查。

2007年选派业务人员配合敦煌研究院保护所参与杭州市凤凰寺壁画维修保护工程。

2009年9-11月,我所选派业务人员配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民乐县六坝镇五坝村对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墓葬群进行了抢救发掘。清理了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墓葬53座,出土了陶器、骨器、石器等一批珍贵文物200余件。

(温馨提示:下图或许会让您感到不适,如介意请迅速划过)

(2009年民乐五坝村合葬墓)

2011年7-11月,我所选派两名业务人员先后两次赴河北省曲阳,参与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所对曲阳县北岳庙唐、元时代的壁画修复前的病害现状调查和研究工作。

(副所长王卫东2011年8月在河北古北岳庙)

同时,我所对马蹄寺石窟群的保护与研究工作也丝毫不放松,马蹄寺石窟群普遍存在岩体失稳问题,结构裂隙和卸荷裂隙以及风化等多元因素交织,壁画也存在起甲、风化、空鼓、脱落和人为损毁等现象,因此对于马蹄寺石窟群的保护是浩繁且持续的工作:

2002年配合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所保护修复专家进行了金塔寺被盗壁画、塑像的修复,并完成了金塔寺东窟的病害档案的制作。

2004年7月开始,历时五年,我所配合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所,完成了马蹄寺石窟群金塔寺、千佛洞、北寺壁画塑像保护修复工程,共修复塑像280多身,壁画800多平方米。

2005年,我所配合甘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公司完成了马蹄北寺1-8号窟岩体病害治理工程。

(2005年马蹄寺岩体加固工程现场)

2011年,我所委托并配合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完成了金塔寺石窟岩体防渗水病害治理及栈道改造工程,做好马蹄寺石窟群文物的安全保护工作,2010年我所委托并配合北京长城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多次进行现场调查,完成了《甘肃省张掖市马蹄寺石窟群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设计方案》,经国家局批复后,于当年4月开始实施。

“十一五”期间,我所完成了马蹄寺石窟群文物保护规划项目的申报工作,申报了金塔寺、千佛洞等石窟塑像壁画维修等项目。“十二五”规划项目中,共申报了马蹄寺石窟群上、中、下观音洞壁画塑像修复工程等十五项文物本体保护项目,其中有11项顺利选入国家文物局项目库。

2011年8月我所业务人员驻扎现场,对马蹄寺石窟群七个单元、2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468座浮雕舍利塔龛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专项调查。

(2011年马蹄寺石窟群舍利塔龛调查现场)

近年来,我所申报实施了马蹄寺石窟保护规划、马蹄寺石窟群南北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观音洞七个单元的基础设施建设、岩体加固、壁画塑像修复、安防、数字化保护等20余个项目。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签订《合作编写出版张掖地区石窟寺考古报告的协议》,调查整理出版马蹄寺石窟群、文殊山石窟群考古报告。两个项目还被列入《中国石窟寺考古中长期计划(2021-2035年)》作为重点区域石窟寺考古调查发掘项目之一重点支持。

业务人员先后在《华夏考古》、《文物》、《敦煌研究》、《敦煌学辑刊》《丝绸之路》等国家、省级专业性刊物上发表研究文章30多篇;编辑出版了《张掖石窟研究文集》《马蹄寺石窟》《金塔寺石窟》《文殊山石窟》《临泽沙河汉晋墓葬》等学术专著,其中《马蹄寺石窟》《金塔寺石窟》《文殊山石窟》丛书被评选为张掖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承担省级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科研课题《马蹄寺石窟群摩崖佛塔重点保护技术研究》《马蹄寺石窟群维修题记和游人题记调查研究》2项。被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授牌成立市级专家科研工作站对文物保护领域重点课题展开攻关并转化利用。承办了丝绸之路古城邦国际学术研讨会和第五届绿洲论坛·丝路文化弘扬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专题研讨会并集结出版论文集两部。

作为河西第二长城调查组,展开张掖--金昌段长城资源和明代独立烽火台调查,完成了近60多万字的《金昌--张掖段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

配合西气东输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墓葬清理发掘400多座,清理出土文物2000余件套;抢救性清理发掘古墓葬300多座,发掘面积2000多平方米,出土陶器、铁器、铜器、木器、漆器等各类随葬器物1000余件。发表或出版《甘肃临泽沙河汉晋墓葬发掘简报》《甘肃临泽五三汉晋墓葬发掘简报》和《甘肃临泽沙河汉晋墓葬》。完成了马蹄寺石窟群区域内460余座浮雕舍利塔龛的全面考古调查,并在《华夏考古》发表了调查简报。完成马蹄寺石窟群文物档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马蹄寺石窟群文物档案电子数据库。

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我所承担“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张掖市境内的调查工作,调查石窟寺遗址点24处,完成调查洞窟438个,塑像401身,壁画1200多平方米,拍摄照片4300多张,文字记录10余万字,完成单项调查报告24处。第一次系统地记录了“三普”以来石窟寺文物洞窟、空洞窟及摩崖造像保存的内容和现状,掌握了基本情况,获得了新的资料和数据。调查期间正逢张掖数场大雪,天寒地冻道路状况复杂,调查人员在调查过程中爬雪山过草地攀山岩钻隧道,但这些困难都阻挡不住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脚步。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张掖文物保护工作一直在进行,在此,愿每一位默默保护文物的工作者永远都年轻!

来源:张掖市文保所

编辑:陆泊涵

审核:屈正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