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院毕业生出路「美院就业率高吗」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谈美院毕业生出路「美院就业率高吗」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不少留在厦门的美院毕业生,开起了自己的工作室,教国画、素描、油画等,继续坚持走艺术之路。
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市场需要的是综合能力较高的美院毕业生。
年年招生,年年有毕业生踏出校园,步入社会。每一年,美院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都会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那么,对于美术生而言,前行的道路上,是坚守理想,还是调整心态,早做调整?
昨日,晨报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引发了众多业内人士和美院毕业生的回应。不同的专家,也给出了不同的建议。
实际上,并不是市场不需要美院毕业生。从几位美院毕业生的现状和专家学者的观点中,不难看出,市场需要的是能力与实践相辅相成的“社会”美术生。
昨天,晨报报道了部分美院毕业生在厦门的生存情况,得到业界和部分美院毕业生的广泛回应。
不少留在厦门的美院毕业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再度讲述了他们的经历与故事———有人为了生存各出“招数”,也有人坚持纯艺术创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此外,还有多家艺术机构,对美院毕业生的聘用情况,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实际上,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无论是美术或其他行业,在坚持理想的道路上,本来就会布满荆棘与挑战,需要大家用信心完成更好的自我修炼,才能迎接各类挑战,抵达成功的彼岸。
坚持艺术
毕业生各有办法
土生土长于厦门的陈河田,2015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油画专业。回厦门后,曾去培训机构上过课,也曾做过代课老师,但时间都不长。他也有过迷茫与彷徨,但好在坚持了下来。现在,他在家开了一间小小的工作室,教学生画画,包括儿童画、素描、手工等。
“目前,我的作品有被外地的画廊代理,也成功销售出一些。”陈河田说,对他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激励。“画画对我来说是生活的好伙伴,是内心深处的寄托,虽然养活自己不容易,但是充满了创造力,我不在意别人的眼光,自己开心就好。”
来自漳州南靖的吴小凡毕业于本省一家高校的美术专业,目前在厦门一家艺术馆工作,负责艺术策展、宣传推广等工作。“虽然我学的是美术专业,但是,从进学校开始,等于是拿到了入场券,但我的目标不是成为画家,而是成为一名艺术策展人,现在,我正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厦门“80后”青年雕塑家王俨曾一度致力于公共装置艺术作品的创作,并接到了不少城市公众艺术单子,如翔安隧道大型主题雕塑“永不言弃”、不争公园雕塑“老子出关”、集美新城公共艺术等,都是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同时,他也在坚持自己的其他艺术品。
“艺术的确贵在坚持,但同时需要作品有足够的张力与特色,才会被市场与业界认可。”1984年出生的女孩陆杨,201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硕士学位,曾获得第十届“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提名奖。
“她是新媒体艺术家,这在当前恰好符合了时代的潮流,关注度也比较高。”厦门青年艺术评论员陈亚力说,陆杨善于利用多种媒介,包括影像、装置、动画、摄影和游戏等,其作品被多家机构收藏,包括K11基金会、芝加哥当代摄影博物馆等,算是新生代艺术家的代表。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的一位老师说,当前,全国综合性大专院校几乎都设有美术院系,“和电影学院等艺术院校一样,通常一个班能出一两个出类拔萃的学生就很不容易了”,大部分毕业生只能找一份相关的工作维持生计。要想成为一名艺术家,注定要承受长时间的考验。
市场需求
综合能力要求高
尽管从采访的多位美院毕业生的情况来看,他们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但其实,市场对于美院毕业生的需求并不会少。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厦门的民营美术机构不断发展,呈现遍地开花态势,其中包括心和美术园、张仃艺术馆、张雄美术馆、传世艺宫美术馆、在东方艺术馆、闪忻艺术馆等。民营美术机构相继在厦门成立,不仅丰富了厦门的文化艺术元素,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对美院毕业生的需求。
“近两年来,厦门民营美术馆不断发展,数量相比过去翻了一倍多。除了这些比较有规模和影响力的机构外,还有不少民营画廊、小型艺术机构等。”厦门市美术家协会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厦门艺术产业的发展,这些机构对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肯定会越来越大。
闪忻艺术馆的负责人认为,艺术机构需要会运营、策展、设计、营销等方面的人才,如果是美院毕业的专业人才,那肯定是首选的。“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绘画、美术等专业的毕业生,很多实践经验并不足,尤其在艺术馆的运营等方面,还需要很大的锻炼空间。”
不过,也有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厦门虽然艺术机构众多,但薪资、福利等普遍不如北上广等大城市,发展空间也有限。因此,多数美院毕业生出社会后,首选都是去大城市发展,留给厦门机构的可选择性并不多。“所以,并非没有人才,而是拿什么去留住人才的问题。”
认清市场
须明确自身定位
“对于学习纯艺术的学生而言,坚持创作是很难的一件事,因为有一部分人可能在中途会选择放弃做艺术家而进行就业。”集美大学副教授林枫说,实际上,纯艺术学子能做的,就是尽量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准,毕竟“是金子总会发光”。另外,他们也不要因为艺术生态不够理想,就面对社会产生恐惧,坚持把作品做好了,才是重要的。
厦门理工学院教授康兵说,美院应该让企业介入教育,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尤其是非纯艺术专业,能让学生们在脑中形成概念,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学好这个专业。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张小鹭曾多次到台湾考察、讲学,走访了台湾十几所高校的艺术学院。张小鹭介绍,台湾艺术类传统教育体系和大陆相近,但与市场化结合更为紧密,很多院校都是直接和商家结合,实现了教学和实践的一体化,让学生更容易“养活”自己。
“其实,坚持理想本身,就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在陈亚力看来,如果是从择业方面考虑,真心热爱的,坚持用绘画的形式养活自己,可以考虑做一名美术编辑、绘画老师、设计师、自由画师、插画师开设培训班等,生活一样滋润。
陈亚力坚持看好艺术教育的未来前景。“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满足,人们的消费观念必将会转向精神层面,传统的文化艺术必将复兴。”陈亚力说,“说不定,不久的将来,市场的风口将会转向艺术领域。”
(海西晨报记者 叶子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