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文艺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艺术创作实践报告」

互联网 2023-03-02 13:03:11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20世纪文艺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艺术创作实践报告」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南亭研究”项目调研过程

“南亭村位于广州市番禺去中心东北11.7公里小谷围岛,沥滘水道北岸,清末时属番禺县茭塘司,现属番禺区新造镇,目前是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保留的四个城中村之一,位于官方话语描述的荒岛之上广州美院之邻。南亭研究是自2012年始,在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上邻近广州美术学院的南亭村展开的关于社区研究与当代艺术相结合的跨学科微观在地实验项目。项目通过三年来循序渐进的田野观察与在地创作的梳理,用文字与多媒介的在地艺术展览方式,感官化地呈现出一个极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珠三角村落所面临的发展困境与衍生危机……”

这是项目发起人陈晓阳讲述“南亭研究”中的田野观察、多维叙事与视觉想象中的一段话。因村中祠堂办喜事排期密集,在2015年11月12日开幕的项目成果展“不动声色:从东宁里到外环西” 展场移至广美大学城美术馆,而接下来新一年的工作,将计划和社会其他领域展开连接,包括美术馆、博物馆、研究机构及他社会组织。

与此同时,在综合了艺术、心理学、医学、宗教等多学科的研究和实践的“植物人视听唤醒项目”取得阶段性胜利后,2016艺术家吴超与夏维伦的工作计划主要在医学、人文、创作三方面展开,并开始跟踪第二位病人——一位因脑血管破裂导致昏迷的台湾人勋,吴夏二人计划向艺术界熟悉项目的朋友预售项目将产生的作品来筹款。

而2016年1月中旬,策展人樊林为有着“智障”标签的艺术家阿璞,以“伟大艺术家”标准策划专业个展“我和这个世界-阿璞作品展”后,将继续在上半年,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联合策划一个与群落小组有关的展览,内容包括一些具有鲜活力的甚至具有一定争议的团体性项目,比如上述的“植物人视听唤醒项目”等当下的突出现象,并计划将之提取出来作为一种研究课题,形成一种持续性的区域效应……

“艺术介入社会”的方式在延续以往项目研究基础上发生渐变,如今形式各有不同,趋向却相近:与过往一些轰动效应及“空降”、“挑衅”或“拯救”姿态不同,当下呈现更多的工作方法是从跨学科研究与梳理角度出发,像细胞般持续而精化地蔓延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并引来更大范围的公众聚焦。而这,是否又将成为“艺术介入社会”发展的新趋势?

“植物人视听唤醒项目”在广东美术馆展出

“艺术介入社会”的渐变效应

在预测新动态之前,不妨让我们先回顾“艺术介入社会”于过去一年的大致轨迹,管窥其中发生的渐变效应——既有以个人为研究对象、辐射到社会各领域的展览与项目,比如“植物人视听唤醒项目”和“我和这个世界-阿璞作品展”;也有对于地域或社会群落文化研究的延伸,比如在广东时代美术馆由孙冬冬策展、艺术家石青的“腹地计划”,与在广州大学城美术馆由陈晓阳发起的“南亭研究”项目展“不动声色:从东宁里到外环西”……

2015年2月11日,在广东美术馆展举办的“机构生产——广州青年当代艺术生态考察”展览中,艺术家吴超参展作品“植物人视听唤醒项目”在不到10平方米的空间里,综合了艺术、心理学、医学、宗教等多学科的研究和实践,探讨艺术与生命的相互关系。

早在2014年8月,艺术家吴超和丈夫夏维伦,以因事故受伤成为极低意识状态(比大众理解的植物人意识状态稍好)的美美为预实验病例,收集美美熟悉的声音、图像、生活痕迹,通过综合性艺术再现方式唤醒美美的情感和记忆,并实现跨学科合作,发起“植物人视听唤醒项目”。

到2015年年初,项目取得阶段性胜利——美美意识逐步苏醒,从最初简单的眼神示意,到能够实现基本的社会沟通。随后,为了帮助美美筹集后期的医疗费用,项目作者吴超、夏维伦和黄边站达成合作意向,与徐坦、樊林组织了“植物人视听唤醒•谢谢遇见你”义卖活动:将夏维伦的36件作品以及多位藏家、艺术家捐赠的陈侗、徐坦、邓箭今、韩建宇、陈子君、谢莉斯等一百多件作品,在黄边站现场以及相关微信群里进行义卖。在为期四天的义卖中,艺术家和一些与文化相关的企业在微信群里以积极购画和捐画的形式,保持了对此艺术项目的关注与支持,最终活动筹得善款逾30万元。

“南亭研究”项目之梁毅华、蓝丽红 《识就是宝,不识就是草》(局部)

“南亭研究”项目之许锦龙、吕亮宁、宋汉奇 《过滤南亭》多媒介装置

由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陈晓阳发起的“南亭研究”则是从另一角度探讨社会与艺术的关系。

在开启“南亭研究”之前,陈晓阳已开展了好几年的相关实践,比如2010年在广州海珠区沥滘村的废弃祠堂参与组积策划公益性实验艺术展“沥滘站”。大概在2012年,陈晓阳开启“南亭研究”项目,每年在南亭村中祠堂中,用艺术品与当地居民分享社区考察实验的体会与发现。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领导在看到沥滘村项目的成果和社会反响之后,决定将这种研究创作方法放到本科教学系统中。因为在理论衔接和相关导读都需要学生有较高的理解力和创作能力,所以这个课程放在五年级的实验雕塑工作室进行,并且希望可以在实践中去讨论博伊斯所说“社会雕塑”在中国现场中的境遇。

陈晓阳于2008年到中山大学进行人类学博士课程学习和研究,无论是沥滘村项目还是南亭项目,她选择的理论支持都是发展人类学和艺术人类学,而这些理论的落脚点则是在社会现场的发展讨论中“作为公民的艺术家”可以做些什么。她说,“发展人类学是重要的人类学分支,以应用研究为主,发展人类学家以田野工作为主要考察手段,判断、确认和分析不同场景中的文化与发展的关联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获取地方性知识和经验,从而提供可供决策者参考和借鉴的依据、信息和建议。而我们知道,艺术家及其作品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很少能参与到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的机制里,因此选择微观社区和非主流社会会比较容易展开相关实践和实验。”

到目前为止,已有四届近70个学生参与过这个课程,生成二十多组作品,在田野现场做过四次展览,包括关氏宗祠和大学城美术馆,此外去年还在北京民生美术馆做过异地交流展。而在2015年11月12日开幕的项目成果展“不动声色:从东宁里到外环西”中,则因村中祠堂办喜事排期密集,展场移至广美大学城美术馆。陈晓阳说,“从祠堂挪到美术馆,‘在地’的空间概念依然存在,只是‘在地’的时间概念上有了跨度,我们需要观众‘脑补’现在美术馆所在的位置过去曾是南亭的土地,在这样的时空更替的想象之上,再来讨论可以进行什么艺术实验。”

然而,无论是“沥滘站”还是南亭研究,陈晓阳的初衷并非简单针对艺术界的问题产生,也并不是只在艺术圈中交流,目前项目成果分享更多是在公益圈、大众媒体和相关学术领域。

由陈韵发起“定海桥计划”中的讲座海报

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及介入之辩

在2016年1月中旬,“我和这个世界-阿璞作品展”布展现场,樊林对雅昌艺术网记者说,“‘艺术介入社会’当下似乎成了一个时髦的话题。难道,以往的艺术都不算介入吗?”

早在2008年前后,“艺术介入社会”已被广泛讨论。由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馆长沈其斌发起并担任总策划的大型文化艺术项目“介入:艺术生活366天”中,艺术家谷文达以上海当代标志性建筑卢浦大桥为背景、覆盖大红灯笼的《天堂之灯》成为项目开篇之作,这种“锦上添花”的方式,又与2009年北京艺术区因城建急剧扩展而收到通知将被拆除,引发的一系列“暖冬”行动又大相径庭。

“乡建”则是作为另一种介入方式持续发展着,尤其是近几年来,“石节子村美术馆”、“碧山计划”等长期项目,以及“‘气韵生动’中国当代艺术与美丽乡村建设研讨会”和“乌托邦·异 托邦——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等大型的当代艺术展和学术活动的热闹开启,呈现出一种“逆城市化”现象。

2008年的第三届广州三年展“与后殖民说再见”上,邱志杰亲自驾驶改装后的陆虎从北京出发到广东美术馆,印着“如何成为失败者”和“成功者失去了什么”中英文的着墨车轮胎,沿途选择地方“作案”留下字迹,包括他的“南京长江大桥自杀现象干预计划”调查地点

1993年,汪建伟回到成都与当地农民种一年地完成了《循环-种植》

介入的标准是什么?介入的尺度在哪里?历来每个艺术家心中都有一把标尺去量度,与介入有关的争论亦随之此消彼长。只是实践至今,当艺术家用参与型的互动方式来揭示、呈现、思考、讽喻、批判甚至娱乐社会之时,与过往一些轰动效应及“空降”、“挑衅”或“拯救”姿态不同,从“南亭研究”、“植物人唤醒计划”、“腹地计划”等项目看来,当下呈现更多的工作方法是从跨学科研究与梳理角度出发,像细胞般持续而精化地蔓延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在2015年9月23日的“腹地与地方——石青X孙冬冬对谈”讲座上,石青提出,艺术要引入“复杂性”——艺术之所以越来越无聊,是因为我们在清理复杂性,而最无聊的方式就是把一切事情简化。随后在广东时代美术馆的展览中,“腹地计划”成为石青面对当代社会中资本繁殖最广泛、最彻底的空间生产方式,提出艺术家也应该借助“空间生产”这一方式,对艺术进行生产、对生产关系进行介入,从而开始策划、组织,并与其他艺术家协作完成的由十余个子项目共同形成的集合体。这个项目在中国重庆、武汉、沈阳、北京、上海、广州、岳阳七个节点城市展开,最终在广东时代美术馆展厅形成了“班车”、“快递员之夜”、“英国馆”、“茶叶工厂”、“移动的植物”、“珠红”、“黄边村委会”、“十三行画廊”、“内陆河快递”九个子项目,在一种多边的、复杂的、网络化的地理关系中,共同构建起一整套从展示到驻留、从画廊系统到公共艺术制度、以实践化的方式进行混杂的现有艺术机制的逻辑结构。

而在“腹地计划”策展人孙冬冬、梁健华看来,“腹地计划”展现的并不是保守性的地方主义,更不是所谓的艺术介入社会,恰恰相反,它是一次将社会引入艺术的行动,在一个临时的公共领域中,尝试制造出一个成为共同性的时机。

“腹地计划”展览现场

“腹地计划”之“黄边村委会”项目

“腹地计划”之“茶叶工厂”项目

不同的“介入”项目,把讨论的焦点从最初艺术直接介入表达的笼统认知,细分到对“艺术介入社会”与“社会介入型艺术”概念中。在2015年12月第四届“三亚艺术季”期间,皮力与孙冬冬主持围绕“社会介入型艺术”展开思想交锋,皮力提出,将介入型艺术区分为中国当前用艺术改造乡村/社区以及博伊斯“社会雕塑”这两大类。

介入与否,更多的讨论是围绕着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艺术评论家、独立策展人鲍栋认为,“近年来,在各种艺术与社会的话题讨论中,当代艺术本身的社会性都被视而不见了,仿佛艺术是一个纯净的容器,只有加入了社会内容才算介入了社会,而艺术家也被想象成一种超社会的主体,即那种外在于社会关系,但又能以‘公分母’的位置对所有社会问题发表看法的‘公知’。这已经是把社会这个概念狭窄化了,以至于田野考察,尤其是针对社会下层的考察会被认为更具有‘社会性’,就像曾经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认为下乡采风才是‘深入生活’一样。”

陈晓阳亦赞成艺术从来没有出离社会,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不存在谁介入谁的关系。她说,“在中国现场看,大部分艺术家和当代艺术还没有和社会发生根本联系,并不具备影响社会思潮的能力,所谓艺术的影响力大多还是停留在艺术圈和艺术市场内部。当然艺术家大多认为自己是无政府主义者,是超越世俗社会判断的自由人,这可能正是产生介入社会幻觉的原因。此社会非彼社会,每个实践个案针对的地点不同,地区不同,就应该有不同的问题提出来,而不是同质化项目大量繁殖,相互抵消了本该引起的问题共振。不过如何用艺术方法提出新问题及不同的解决之道是需要讨论的,如果有一天艺术可以针对中国的社会现实提出一些‘真问题’,而不是无关痛痒的伪问题时,也许可以真正谈谈艺术与社会关系间还有什么新关联。”

徐坦与其作品《种园》

跨学科研究成“艺术介入社会”新趋势?

显然,无论是“南亭研究”、“腹地计划”还是“植物人试听唤醒”等项目,开展目的均不是为了博得“社会性”关注,亦非以艺术之姿俯视社会,而是在社会关系的变化中,艺术找到了更适合的切入点进行实验,并成为发展的新趋势。

如今徐坦的创作整体上延续10年前开始的“关键词”项目,由前几年的“关键词学校”演变成现在的“关键词实验室”,项目最近主题为“社会植物学”——到世界各个地方去了解相同的事情,比如种植问题:种田、种树、还有种花园等,当然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主要关注是在珠三角。最近,他又把一个人为主导的社会研究变成了一种公共性的研究,比如把一些刚刚毕业的农村青年组织起来进行讨论。徐坦说,“我期待的就是如何把这种社会研究变成更低门槛的——低门槛并不是差的意思,而是说我们获得更多不一样的视点。”

“植物人视听唤醒·谢谢遇见你”义卖活动现场

作为广东时代美术馆黄边站发起人之一,徐坦同时也介入到吴超与夏维伦发起的“植物人视听唤醒项目”延伸活动“植物人视听唤醒·谢谢遇见你”义卖活动组织中。在徐坦看来,相对于过去“艺术家不作知识生产、只进行自我展现”的论调,此项目成为一种更具社会主动性的艺术方式,引起的对艺术的“有用”之思也是具有直接指向性意义的。另一位义卖组织者樊林亦在思考艺术可能做什么,“在科学不能实现的方向有些许弥补,来修正体制的不健全。这个项目不是对体制的挑战,而是一种弥补,如果艺术家能够对艺术创作、对社会生活保持这样的态度,将会促成更饱满的个体形成。”

“南亭研究”项目之肖国洪、高荣荣 《老屋》 图像装置(图中陈晓阳作展览导览)

陈晓阳认为跨学科研究不只是艺术发展在面对多元跨界的挑战,而是社会意识发展到当下阶段的必然结果。她说,“跨学科研究主要针对自学科分类以来各个单一学科系统越来越僵化的反思,很多学科固步自封、自娱自乐、设置各种学科壁垒,大多时候却并不是因为学科发展的需求,而是里面的个体出于生存及权力竞争而建立的区隔。其实回望现代社会之前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多是各种身份混杂于一身的,比如中国古代书画家多是朝廷官员、文人士大夫,鲁本斯是外交官,达芬奇是博物家、发明家,在前现代只有工匠才是专职只做视觉造型工作的人。‘跨学科’这个词也不是现在才热门,早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科学界就出现了这个概念,讲简单点就是合作研究,20世纪以来科学界的重要发展趋势就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渗透,以至于不通过跨学科研究的方式,就不会有真正的科学突破,其实艺术界展开跨学科交流与实践的比较晚的,还可以更有想象力进行学科合作。”

陈晓阳表示,目前“南亭研究”项目进入阶段总结和梳理阶段,2016年内会将相关调查、作品文献和研究编辑出版。在她看来,“南亭研究”这个项目的难处在于,“研究主体和研究对象都是动态的,每年在技术方法和社会现实中都在提出新问题,我们的研究成果最终要真正影响到政府决策层面的话,还需要进一步落地生根,这时光靠美术学院的单一课程很难实现,所以接下来的工作需要和社会其他领域展开连接,包括美术馆、博物馆、研究机构及他社会组织。”

右起依次为樊林、徐坦、吴超、美美妈妈、夏维伦

2016年吴超与夏维伦的工作计划主要在医学、人文、创作三方面展开。“勋是我们跟踪的第二个病人,44岁,台湾人,英国海归,企业高管,是个非常积极进取,讲义气,具有英雄情结的男士。他是脑血管破裂导致昏迷,他已回台湾,前几天我们的心理师去看他,他状态不错,护理人员跟他划拳,他的手已能稍稍动作。”吴超说,“‘生命观测与猜想’是长期方向,‘植物人视听唤醒项目’也是一个中长期的项目,2015年有华宇奖奖金支持,2016年计划向艺术界熟悉项目的朋友预售项目将产生的作品来筹款,但是还不知结果如何,希望更多的有心人支持项目。经过今年,有了完成、熟悉的唤醒方案及其系统、严谨的科学检测,以后相信会容易些。”

作者:欧宝静

编辑:大白

更多收藏类信息请扫描二维码,下载“雅昌兜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