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工艺木偶「木偶的类别与制作工艺」

互联网 2023-03-01 14:54:20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中国传统工艺木偶「木偶的类别与制作工艺」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木偶

木偶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mù ǒu,古代叫傀儡、魁儡子、窟儡子。致 木刻偶像。用木头雕刻的人像或者形似其他生物的小东西, 常用来形容痴呆的神情,隋代木偶功能强化为机器人。 用它来表演的戏剧叫木偶戏,也叫傀儡戏。

基本解释

1. 木刻偶像。用木头雕刻的人像或者形似其他生物的小东西

2. 常用来形容痴呆的神情

解释

1. " 木偶人 "。

2. 木雕神像。

3.傀儡。喻受人操纵、摆布的人。

历史记载

《列子·汤问》载:周穆王(前947-前928)西巡狩,越昆仑,下至弇山,反还,未及中国(指中原),道有献工,人名偃师,穆王荐之,问曰:"若有何能?"偃师曰:"臣唯命所试,然臣已有所造,愿王先观之。"穆王曰:"日与俱来,吾与若俱观之。"越日偃师谒见王。王荐之,曰:"若与偕来者何人邪?"对曰:"臣之所造能倡者。"穆王惊视之,趋步俯仰,俗人也,巧大颔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唯意所适。王以为实人也,与盛姬并观之。技将终,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王大怒,欲诛偃师。偃师大慑,立剖解倡者以示王,皆草木胶漆白黑丹青之所为,内则肝、胆、心、肺、脾、肾、肠、胃,外则筋骨、肢节、皮毛齿发,皆假物也,而无不毕兴者,合会复如初见。足见周穆王时代木偶之流传状况,及偃师表演技巧之高超。

西汉时,木偶除广泛用于"丧家之乐"和"宾婚嘉会"外,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述,木偶还曾用于战争:汉高祖刘邦与匈奴交战,"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高祖用陈平奇计在城楼装配许多貌若仙女的木偶人,使心怀妒意的匈奴单于冒顿之妻阏氏恐其夫破城后贪恋女色,唆使丈夫解除对平城的包围,使高祖得以脱险,"后乐家翻为戏"。汉桓宽著《盐铁论》载:"今民间雕琢不中之物,刻画玩好无用之器。玄黄杂青,五色绣衣,戏弄蒲人杂妇,百兽马戏斗虎,唐锑追人;奇出胡妲。"唐锑追人,指用木、泥、纸做成小人,进行爬高竿的游戏。奇出胡妲,指鱼龙变化与旦角演戏之类。

汉班昭在《续汉书·五行志》中云:"时京师宾婚宴会皆傀儡。"魏明帝(227-239)时,扶风人马钧,以大木雕构使其形若轮,平地施之,潜以水发焉。设为女乐舞像,至令木人击鼓吹箫。作出岳,使木人跳丸、掷剑、缘絙倒立,出入自在。百官,行署,春磨,斗鸡,变巧百端。此为水傀儡。

史学家顾颉刚在《中国影戏史略及其现状》中说:"宋岳珂《桯史》云:'秦始皇(前246-前210)作曼延、鱼龙、水戏'。"唐代杜宝撰《大业拾遗》载:隋炀帝以三月上巳会群臣于曲水,以观水饰。扮神龟负八卦出河援伏羲、吕望钓磻溪、刘备乘马过檀溪、周处斩蛟、秋胡妻赴水、巨灵开山等,总七十二势,皆刻木为之。或乘山,或乘平洲,或乘磐石,或乘宫殿。木人长二尺许,衣以绮罗,装以金碧,凡作杂禽鱼鸟,皆能运动如生,随曲水而行。又间以技航,航长一尺,阔六尺。木人奏音声,击磬、撞钟、弹筝、鼓瑟,皆得成曲。及为百戏跳剑、舞蹈、升竿、掷绳,皆如生无异。雕装奇妙,周旋曲江。同以水机使之。唐以后,国都东移,陕西水傀儡史载甚少。明代水傀儡戏相当发达。刘若愚《酌中志》卷十六载:"其制用轻木雕成,海内四夷蛮王及仙圣将军士卒之像,男女不一。约高二尺余,止有臀以上,无腿足,五色油漆,彩画如生。每人之下平底,安一榫卯,用三尺长竹板承之。用长丈余,宽一丈,深二尺余方木池一个,锡镶不漏,添水七分满,下用凳支起。又用沙围屏隔之。经手动机之人皆在围屏之内自屏下游移动转。水内用活鱼、虾、蟹、螺、蛙、鳅、鳝、萍藻之类浮水上。圣驾升座向南,则钟鼓司官在围屏之南,将节次人物各以竹片托浮水上,游斗玩耍。另有一人执锣在旁宣白题目,替傀儡登答赞导喝彩,或 孔明七擒七纵,或三宝太监下西洋,八仙过海,孙行者大闹龙宫之类。唯暑天白昼作之。其人物器具,御用监也。水池鱼虾,内官监也。围屏帐幔,司设监也。大锣大鼓,兵仗监也。乍观之似可喜,如频作之亦觉繁费无味。"详尽说明了水傀儡表演设施及完整过程,读之有如亲临其境。

隋代木偶功能强化为机器人。《隋书》"……帝犹恨不能夜召,于是命匠刻木偶人,施机关,能坐起拜伏,以像于抃。帝每在月下对酒,辄令宫人置之于座,与相酬酢,而为欢笑。"

但最为著名的应道属广为人知的木偶戏

木偶戏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受汉族文化影响,中国一些少数民族也有木偶戏表演。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至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戏。宋代是中国木偶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进一步成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木偶戏已流行全国各地,经济发达的南方各省区木偶戏更为繁荣。

《列子·汤问》记载的“偃师造神奇木偶”和《乐府杂录》记载的“陈平用木偶美人解冒顿围困刘邦”故事。

传统戏曲形式兴起于汉代

木偶戏的"演员"是双重的,真正当众演出的是"木偶",木偶造型既是由人雕绘成的戏剧角色,又是为人操纵的戏具。 中国木偶造型艺术的轨迹,大体分三个阶段:

⑴三雕七画阶段。由艺人先雕头形,再画脸谱,以区别人物,造型主要靠画脸。

⑵雕绘结合阶段。造型、雕刻、绘画并重,讲求创造性和技法性,出现了专业偶头艺人和作坊。明清以前均属这两个阶段。

⑶可塑性与随意性阶段。现、当代木偶造型艺术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产品,根据戏剧内容的需要和时代审美趋向,设计、制作木偶,使之更富夸张性,更具木偶艺术特点,不仅摆脱了单纯戏曲化的传统,而且以各自不同的艺术追求,构成了绚烂多姿的木偶造型世界,这是中国木偶造型艺术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

制作工艺

木偶的制作包括木偶头和服饰两大步骤,本文介绍的是掌中木偶(布袋戏)的制作过程,提线木偶与之大致相同 [1] 。

木偶头的制作

首先是打坯。泉州的私人作坊中还不能独立完成这道工序,要到惠安的工厂由专门的打坯机操作,木偶头所用材料均是樟木。

其次是雕刻。主要是刻人物五官,虽说木偶造型的繁简不同,师傅的手艺也有差别,但通常情况下,一个熟练的师傅一天能刻三四个木偶头。

第三是打土。就是用一种特殊的白土加水和成黏土后,均匀地涂在木偶头的白坯上,目的是掩盖樟木上的疤结或孔眼,使木偶头表面光滑平整。

接下来是喷色。为木偶人物的脸部着色,像关公的脸是红色、包公是黑色、寿星是肉色等。

再往下是彩绘。彩绘将勾勒出不同人物的各种面部表情,使其喜怒哀乐跃然眼前。然后要上光油,为的是使偶头的色彩历久弥新。

最后要根据具体人物配上胡须、头发等,如果是新娘子还要盘头发。至此,一个木偶头就完成了。

服饰的制作

木偶服装上最主要的装饰就是五彩缤纷、艳丽夺目的手工绣。绣品图案首先由设计人员根据特定的人物,画好设计图纸,然后比照图纸,用针稿机在衣料上打孔,再用染料涂印,勾勒出图样。绣线的颜色选择由师傅自定,像凤尾通常有五种颜色,在不同的师傅手下会有不同的效果。接下来是扫浆糊、加内衬,使绣片挺括、有型。最后是整件组合,也就是将几个绣片缝在一起,做成一件完整的衣服。

由于“千人一面”的机绣的出现,服饰手工绣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只是在修人物脸部时(业内称为“开脸”),技术要求才高。

泉州制作的不少木偶都销售到台湾,因为那里的“布袋戏”已普及到中小学校。一般说来,教学用的木偶是批量购买的,为降低成本,布料就采用了人造丝中的春光缎,机绣也代替了手绣;而表演用的或是个人收藏所需的木偶,则要求全部是手工制作的,使用的是苏州产的真丝软缎和真丝绣线。以“战将”木偶为例,其头盔、头部、服饰、(支撑的)内体、兵器等的用料不同,价钱也就从二三百元到近千元不等。

一个木偶头往往并不是由一个师傅从头到尾一手完成的。当然,如果是名家大师,会一气呵成的,其名字会刻在偶头的后面。普通师傅完成一个木偶大概需要五天的时间。

木偶艺术

漳州布袋木偶戏

木偶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的木偶可能与奴隶社会的丧葬俑有关。1978年山东莱西县汉墓的发掘发现;使我们看到汉代制作的可坐、可立、可跪、可灵活操纵的木偶实物,这也证实了《列子·汤问》记载的“偃师造神奇木偶”和《乐府杂录》记载的“陈平用木偶美人解冒顿围困刘邦”故事的可能性。据唐杜佑《通典》记载:“窟儡子,亦曰魁儡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家乐也,汉末始用之于嘉会”。这说明到了汉末,已有了丧葬、嘉会并用,且具表演功能的木偶。到了隋代,木偶的制作高度发达,已从演百戏(古代杂技的总称)、歌舞发展到表演故事片断,形成了木偶戏的雏形(详见《大业拾遗记》)。唐代,木偶艺术日渐成熟、高超。据《明皇杂录》载:唐玄宗被李辅国迫迁西内时,曾作过一首咏吟傀儡的诗:“刻木牵线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一说此诗为梁锃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当时木偶戏的逼真及观赏者的感受。封演撰《封氏见闻记》载:唐“大历中,太原节度使辛云京葬日,诸道节度使人修祭。范阳祭盘最为高大,刻木为尉迟鄂公突厥斗将之戏,机关动作,不异于生,……又设项羽与汉高祖会鸿门之像,良久乃毕”。由此可见,唐代木偶不但成为表演完整故事,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形式(尽管它还不时的为丧葬服务),而且已发展到“闾市盛行焉”(见杜佑《通典》)。宋元时期是木偶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据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汴京开封瓦舍(宋代城市里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作者注)很多,其中最大的有“大小勾栏(百戏杂剧演出场所。作者注)50余座”,“可容数千人”。

木偶戏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至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戏。宋代是中国木偶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进一步成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木偶戏已流行全国各地,经济发达的南方各省区木偶戏更为繁荣,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说。清代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流行范围广,而且演出的声腔也日益增多,出现了辽西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邵阳布袋木偶戏、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川北大木偶戏、石阡木偶戏、阳提线木偶戏、泰顺药发木偶戏、临高人偶戏等分支。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为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药发木偶五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