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幅对联 看枣庄青檀文化的变化「枣庄青檀府鸟瞰图」

互联网 2023-03-01 09:21:36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从一幅对联 看枣庄青檀文化的变化「枣庄青檀府鸟瞰图」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对联也叫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活的文化遗产,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还普遍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名胜古迹,还是市井闾巷,我们常常会发现对联。这些对联与周围的环境相应成趣,充分体现出了汉字的奥妙、魅力和传统文化的意蕴。

青檀寺位于“冠世榴园”的边上,隶属于枣庄市峄城区,因石榴树众多,占地广阔而被誉为“万亩榴园”,传说是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从西域带回石榴籽,种于此处而形成。

吸引我的不是枝叶掩映的美景,绿树成荫的古道,而是位于山门处的那一幅对联——“岫云檀影闲幽香,鱼韵钟声澹远山”。

这幅对联,完美刻画了青檀寺的胜景,具有极高的知识传授价值、欣赏价值和文化价值。

下面对简单介绍一下对联的相关常识,并对这幅对联进行简单的赏析。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见《应用写作》1987年第1期《漫话对联》)

对联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一直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

那么,为什么只有我们中国才有对联呢?这其实与我们中华文化的哲学思维有关。对于高中生来说,这是一个向学生介绍中国哲学思想的很好载体。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与中国哲学“太极生两仪”的思维本质上相通,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中国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

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

《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

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荀子·礼论》)

《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

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

《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

《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阴阳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这种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

“物生在两……,体有左右,各有妃藕。”(《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天下的道路,只是一个包两个。”(《朱子语类》卷九十三)

“成熟、新生,二者于义为对。对待之文,自太极出两仪后,无事无物不然;日用、寒暑、昼夜,以及人事之万有——生死、贵贱、贫富、尊卑、上下、长短、远近、新旧、大小、香臭、深浅、明暗,种种两端,不可枚举。”(叶燮:《原诗》外篇)

这种根源于阴阳二元论世界观偏爱成双结对的民族心理,是对偶句式得以产生并流行的深层原因之一。

前人的许多论述,也注意到了这种联系。

《文心雕龙·丽辞》:造物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体植必两,辞动有配。

一幅好的对联,要具备“六相”:字数要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内容相关。对联不仅是音节、语素、文字三位一体的语言艺术,配上书法,还是精致的装饰艺术。既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既符合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

“岫云檀影闲幽香,鱼韵钟声澹远山”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这幅对联,完全符合“六相”的要求。上下联各七字,没有一个入声字。用今天普通话的声调,即可讲得清清楚楚。

我们就从这幅对联的每一个字的意思讲起吧。

岫,指山或山穴。岫云,是指从山上飘来的白云。陶渊明《归云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此处显然是用的这个典故,表达了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自得其乐的情感。

檀影,是指檀树。在石榴园,除了石榴,就是这最有特色的檀树了。就连这儿的寺庙,也由原来的云峰寺,改为青檀寺了。俗话说,十檀九空,十檀九枯。这儿的檀树,整体上看枝叶繁茂,郁郁葱葱,但细看树干却很不成材,除了疙疙瘩瘩的残枯、镂空造型略显遒劲以外,真的不知道还可以有什么用处。正因为丑而无用,青檀树也只好被用作庭院避邪之树,又称“降龙木”。据说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用的降龙木,就是用青檀树的木头做成的。传说固然不可信。但是,这种檀树,正因其无用,才得以怡养千年。《荀子劝学》篇云:“林木茂,而斧斤至焉。”《庄子·逍遥游》:“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而这种无为的思想,恰恰与寺庙与世无争的修行主旨相匹配吧。

闲,悠闲,没有杂事相扰。

幽,幽静。青檀寺本来就位于峡谷的深处,所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不仅写出了青檀寺的环境特点,更写出了在此修行的僧人对心境的追求。

香,在这儿当然指的是寺庙里袅袅的香火之烟了。

上联用三个意象,云、树、香,不但刻画了寺庙幽静的自然环境,也暗示了在此修行的僧人淡然的心境。

下联:“鱼韵钟声澹远山”又是什么意思呢?

鱼韵,在这儿,鱼,是指木鱼,不是生活在水中的鱼儿。木鱼之名称由来,盖取“鱼日夜不合目”,故刻木象鱼,击之,用以诫昼夜思道也。暗指与青檀寺庙相关。

韵,则是指敲木鱼时所发出的声音。鱼韵,正好与岫云相对仗,都是偏正短语结构。

钟声,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早晨敲钟,所谓暮鼓晨钟是也,后来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唐李咸用《山中》诗:“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澹,原指水波纡缓的样子,后来引申为恬静、安然的样子。此字与上联的闲字意思相近,平仄相对,意境相合。

远山,则是指站在青檀寺的山门处,往远处看,正南方有一隐隐的山脉若隐若现,自东向西曼延,安静而祥和地静卧在远方。

下联依然用了三个意象,木鱼、钟、远山,在静谧的峡谷中,那一阵阵轻脆的木鱼声和悠远的钟声,以动写静,让这“远山”更显得“澹”——幽静。

综观上下联,可以看出,居于此地,日观岫云出山,晚听钟声悠扬。近前青檀幽香,远处山峦曼延,似乎可以暂时忘却三界之迷苦,在此处潜心修道。

忽然又想到扎根于碎石缝中青檀,在石壁缝中艰难地求生存;看到迟浩田将军来此地时,题写的“青檀精神,永放光芒”;又想到日日走过的青檀路……耳中的木鱼声似乎渐渐远去,而那青檀精神,却闪着熠熠的光芒,响彻于耳畔: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勇于开拓……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 张玉金)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