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室现代风格设计「灵感创造」

互联网 2023-02-28 20:27:28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茶室现代风格设计「灵感创造」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间茶室

无论是落于小院之内

还是营造在虚室一隅

只要置景有法、陈设得道

纵使一杯清茗

便也胜却人间无数

总有一处

可供安放你的闲适之梦

01.

冥想守望塔

地点:湖州

设计:跳房子建筑工作室

小塔位于一个艺术家小社区的一角,社区被竹林包围,隐藏在一大片稻田中,包含了住宿、创作、展览和就餐聚会的空间,小塔既可以作为艺术家们创作的一处精神空间,也可以作为一间特殊的客房。

小塔用看似无序实际逻辑清晰的斜撑木构系统将小屋托起架空至6米以上,为这处隐藏在竹林中的小社区提供一处高出竹林的视野,舒适且让人有避世之感。

在这座架空的 3.2×3.8 米隐世小屋中隐含着三种视角,一种对着稻田的大视角,一种对着天空的冥想视角,一种对着小院喝茶的扁长视角,可以平视窗前松林,俯瞰池塘。三种视角也决定了小塔的基本外观和布局。

小塔内用一道墙将空间划出了内外,形成了两种氛围两种体验,一半内向一半开放,一半阴翳一半明亮,一半冥想一半守望。

摄影:夏至

‍02.

崖顶茶吧-809兵工厂遗址改造

地点:宜昌

设计:三文建筑

崖顶茶吧的选址位于809厂区西南的山坡上,一侧为平缓的坡地连接厂区内的酒店建筑群,另一侧则由于山体被河流侵蚀,形成了喀斯特地貌特有的陡峭的悬崖。

此处自然环境优美,站在崖口向西眺望下牢溪上游,具有绝佳的风景,是厂区内难得的一处自然风光的“绝美之地”。更令设计团队印象深刻的是,站在山崖下的溪边,溪水、石崖、和山顶的植被组成了一幅极具美感的画面。

室内功能分别为茶厅、吧台区、卫生间、杂物间。茶厅部分在靠近西侧设置了高差,形成了向西观景的阶梯,也划分出相对独立的区域,给空间带来变化。

空间内的家具也选择了相对舒适的布艺沙发和单人座椅,辅以少量的重点照明,烘托了空间的清新宁静的休闲氛围。

摄影:此间建筑摄影

‍03.

璞舍茶室

地点:北京

设计:介介工作室

璞舍茶室是位于北京三环边一个商务楼里,由北京神玉老茶屋改造。同层的神玉艺术馆是一个玉石收藏展示中心。

“心境错离,内外之间”是设计师在这个项目里想传达的设计理念。通过反复抽象,切换山林场景的设计手法,获得空间内外不停重复反转的错离体验,企图唤起饮茶人获得从尘世抽离的观感,进而丰满茶室的空间体验。

西面和南面种植密林,延绵山式。透过西面密林之外,城市景观破窗而入,室内和室外瞬间切换。所有中国人千古以来似乎都有着山居的幻想。

中间的大屋顶限定的广旷的「屋」,是这个大楼里室内的室内。窗户向内打开,座椅以室外的方式摆放,对着东面的茶山亭,却又是室内的室外。

整个璞舍茶室的设计空间意向就如此运用各种嵌套内外的空间错离手法植入场地之中。意图通过这样的空间体验对应这种「城市」与「洞天」的内与外的关系,同时也暗指呼应「繁忙与宁静」,「外在与内心」间的关系。

摄影版权:夏至

‍04.

查小文茶客厅

地点:杭州

设计:AIR Architects

查小文茶客厅(四寒茶舍),旨在通过建筑和室内改造,打造自然、轻松的饮茶体验。客户是杭州资深的茶文化传承人和茶道从业者,他们对设计的要求只有一个字——“真”。

建筑立面的形式处理的尽量内敛简洁,但在透光材质的选用上费了一番周折。光泽、柔度、透光性、成型度、耐候性等一众指标都成为筛选材料的限制条件。

透光的幕墙设计,主要目的是将光线收集,并柔和的释放到茶室内部。光滑、润泽、粗粝、清亮、细腻、油润、高古,这些丰富的质感得以释放,而这也正是我们所理解的“真”,即事物的本相。

茶室主体是一个木质与混凝土混合的结构,分为上下两层。其中一层是茶客厅的商店(商铺)部分,主要功能是对货品的展示售卖和茶叶品尝。二层则由两个私人茶室组成,大一点的用作茶会和小型集会,小一点的则只供内部使用,是茶人自省、事茶的一方天地。

室内的选材多以低对比、低饱和的原生材料为主,也是对“真”的一种回应。朴素的颜色,谦虚的质感,弱化本我的同时如同一面镜子,映射观察者的心境。

摄影版权: 陈灏

‍05.

兆兆茶苑

地点:台湾省台中

设计:合风苍飞设计工作室

兆兆茶苑是一栋40年的老房子,位处一幽静小巷弄内,结构为一栋加强砖造的老房子,坐北朝南。业主从小深耕于茶叶工作中,至今累积了30馀年经验,希望能将台湾茶的好,以不同的方式让更多人及更多的族群了解,因此有了设置一处平时可以品茗之所的想法,希望将台湾茶业文化深化。

设计师将烘茶空间设计在一楼,让来客在街上行经时便能闻到淡淡茶香,入门后亲眼见到师傅焙茶与製茶的过程,烘茶时满室茶香与炭焙味。

在烘茶区旁设置一处茶席,并将原本封闭的后院打开,前后院均植树绿化,期待在空间中能面对自然,砌一杯茶,五感满足。我们希望能够带给使用者不只是视觉上的美学,也期盼能在这个空间中经验到味觉、触觉、视觉、嗅觉的美好体验。

此空间的设计主轴建立在”变动”上,来自于在山上茶区的体验及观察自然的经验。山上的景色是不断的变化,云、雾、光影、花草树木的颜色与姿态,总是在变动,环境的缓变与纯粹,置身其中,反而给予人一份宁静且丰富的感受。

老旧牆面上以”磨”、”凿”、”敲”等手工工法製造出各种接近自然状态的不同质感:斑驳的、凹凸不平的、孔隙丰富的各种不同质感,同时保留了老屋因为岁月留下的斑驳质感,呈现出视觉、触觉丰富的表面,搭配大面开窗引进阳光与空气,光线与气流打在不同质感的牆面上,呈现”会变动”质感与感受,藉此向自然致意,也呈现老屋最自然不佳装饰的”裸空间”的本质质感。

喝茶与泡茶是体验自然的一种方式,茶叶来自大自然,也因此在享受砌茶的过程中,应要能够体验到”自然”。也因此如何自然的呈现空间本质则是设计茶屋时最重要的一环。

"陋室"则是设计师认为最贴近茶的简朴精神与文化,并非”不贵”,而是即使身居陋室,怡然自得的喝茶文化。让喝茶是静心、是交流,是一种不刻意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并且俯拾即是。

摄影:Hey! Cheese

-THE END-

◇参考:新微设计、Ar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