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猪拱门春联「荣宝斋张新年」

互联网 2023-02-27 18:00:03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肥猪拱门春联「荣宝斋张新年」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猪,作为畜牧业和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符合人类需求并最早被驯化的动物之一。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文明及农牧业的发展都息息相关。

“猪”在古代的语义范畴还包括“豕、彘”。《尔雅·释兽》曰:“豕子,猪。”先秦时期《诗经》《礼仪》等文献中家猪及野猪常以“豕”为通称。《说文》:“豕:彘也。”东汉时期“猪”字的书面使用频率才开始逐渐提高。甲骨文中“猪”写作,充分突出了猪的特点,长吻、大腹,四蹄、有尾。金文写作,二者同“豕”字很像。另外甲骨文中“家”字为,字形来看是屋中有猪,其本意为畜养生猪的稳定居所,后来引申为我们现在众所周知的含义。可见在古代社会猪很早脱离了野生状态成为六畜之首,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猪”形象是历代匠人喜欢反复雕刻描绘的对象。河南博物院院藏猪塑从数量到种类都十分丰富,形象生动逼真。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长期的狩猎生活和农耕的出现,为先民们对野生动物的了解和驯化奠定了基础,从而产生了原始养猪业。院藏中时代最早的猪塑为裴李岗文化时期红陶猪头,距今约8000年,出土于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文化遗址,红陶胎、手捏制而成,猪面模糊不清,只能看出眼嘴痕迹,但已经可以看出家猪嘴短的特征。目前是国内发现最早的雕塑之一。时期较早的还有一件仰韶文化时期的灰陶猪首残盖钮,于1971年在淅川下寺王岗发掘,造型简洁,猪首高昂,瞳孔与鼻孔均被刺穿,下颚与两耳残断。这两件是中原地区发现时代较早的陶猪雕塑。

商灰陶猪

畜牧业在商代经济社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选育技术得以发展。此时制陶及雕塑艺术也有所提高。院藏一件商代的陶塑猪发掘于郑州市省政府建筑工地。塑为幼猪,体呈站姿,双耳短小,眼鼻锥刺。口吻微启,面部有发状纹理。小猪为手工捏制,圆润可爱,小巧玲珑。商代猪塑造型已经逐渐脱离了早期的稚拙,逐渐趋于写实。

东汉绿釉陶猪

赋予特殊宗教意义的玉猪龙,是原始社会图腾制度下的产物,承载着先民的信仰,在西周作为一种礼器依然存在着。院藏一件西周时期的玉猪龙佩,从早期红山文化猪首蛇身的玉猪龙发展而来,通体素面,体呈扁“c”形。此时小型化,玉片化的玉器形象逐渐脱离神坛更贴近生活。

东汉绿釉陶猪圈

两汉时期,家畜饲养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人们对猪的选育和饲养技术提高到了新的水平。肉质嘉良,外形肥壮的猪种已初步形成。又因当时“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讲究厚葬礼仪。墓葬中的家禽家畜模型逐渐增多,代表着家庭经济的富裕及家庭副业的繁荣。

汉玉握猪

院藏南阳出土的一件汉代红陶釉猪,呈站立状,体肥壮,吻向前伸,颈脊凸鼓,鬃毛缕缕可见,生动朴实,继承了秦代陶塑的写实风格,用高度概括的塑造手法,追求细节的刻画。另有一件东汉绿釉陶猪,通体施绿釉,体肥壮,呈站姿,头部前伸,仿佛有意的塑造出吻部的肥大,用略显夸张的手法,突出猪的个性特征,更显憨鞠可爱。

汉红陶釉猪

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先民为了养猪积肥,“连茅圈”应运而生。汉代随葬品中出现了大量猪圈模型。院藏陶猪圈展示了古代陶猪圈的多样化,其中一件典型的东汉绿釉陶猪圈,为长方形,一侧通有厕所。上有悬山顶,池内有一椭圆形猪槽,旁站有两头猪正作待食状。这种“连茅圈”长期流行于华北、中南、华东地区。

汉陶哺乳猪

在葬玉之风盛行的汉代,“握豚”是葬玉制度的典型代表之一,代表富贵永济,也有学者认为是象征死者的食物。院藏一件汉代青玉握猪,呈长条卧姿,底平,后面齐刻,工简练,鼻前吻部突出,此简工玉也称“汉八刀。是秦汉时期葬玉文化中独有的的艺术风格。

唐黄釉陶猪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特别着重母猪的选择,提出:“母猪短喙无柔毛者良。嘹长则牙多,一厢三牙以上则不烦畜,为难肥故。有柔毛者焰治难净也。”院藏多件以哺乳猪为题材的陶塑,见证了劳动人民对母猪的选育经验。其中一件汉陶哺乳猪,造型概括,略显粗糙,但可见母猪体态的饱满肥硕。另一件北齐武平六年红陶母子猪,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县洪河屯村范粹墓,塑为母猪侧躺哺乳场景。从造型来看,此件虽然为半圆雕样式,但工匠对猪躺卧的骨骼走向,肌肉的起伏等刻画的十分到位,彰显了母猪的健硕。

北齐武平六年红陶母子猪

隋唐时期,猪种的选育改良继续发展。猪是唐代艺人常雕塑的题材之一,但是母子猪在唐代十分少见。院藏一件隋唐时期的哺乳猪。出土于安阳豫北纱厂张盛墓,猪为浮雕式赋予底盘上,母猪躺卧,左半边前后腿上扬,以便哺育小猪,腹部圆滚,生动形象,趣味天成。体现了匠人高超的艺术观察力。从体格来看,隋唐时期的母猪膘肥体健展现了猪种优良性能,有了更强的繁殖和哺育能力。从雕刻风格来看,从西汉至唐代猪塑是一个由简至繁的过程。

总体来说汉代陶猪塑的质朴厚重,重形而不拘细节的特征在唐宋时期有了新的变化。唐代的动物雕塑外观造型线条往往流畅洗练,追求写实及生活化。院藏唐代猪塑中卧姿居多,可见工匠是在对猪的生活习性及性情十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刻绘的。其中一件黄釉陶猪,卧姿,通体施黄褐釉,体肥壮,肩部鬃毛分向两侧,双耳向后竖起,嘴稍翘。釉色饱满亮丽,造型圆润,观赏性强。另有一些院藏唐代陶塑猪釉彩已经退去,但造型依然可见匠心。如一件出土于河南省郑州市上街区的白陶猪,四肢曲伏于地,头抬起吻上翘,双耳伏后,腹部两侧阴线刻出粗线纹理,可能是描绘皮肉的褶皱,造型静中有动,不失趣味。

唐白陶卧猪

宋以后,城市的发展对猪肉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部农书记载了养猪技术的可贵经验,并创造发明了新的饲养技术措施。同时宋代又是新的艺术高峰。此时的动物瓷雕,常以气韵取胜,展现更深层次的艺术表现力。院藏一件宋代黑釉瓷猪为站姿,通体施黑釉,下露胎,垂首,四肢短小。五官轮廓一气呵成,略显抽象,加上釉色的衬托,整体圆润莹滑,呈现含蓄、安静清雅等特点。

宋黑釉瓷猪

猪为十二生肖之一。十二生肖自起源至今,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一题材常见于陶俑、铜镜、壁画等文物中。历史文献中对猪作为十二生肖之一的记载从早期至今意义不甚相同,东汉王充的《论衡·物势篇》:“……亥水也,其禽豕也……”。晋葛洪《抱朴子·登涉》曰:“……亥日称神君者,猪也……”。可见十二生肖早期作为一种天神保护死者灵魂。院藏一套明代黄绿釉带彩十二生肖陶男俑。十二生肖作为文官俑怀中的捧物,人带生肖形象自晚唐开始流行,象征吉祥圆满,为生者祈求平安,寓意永生的良好祝愿。此套俑中,一俑手中捧着黑釉陶猪,小猪张口昂首,喜气洋洋。

明清时期,人们发现了猪身上更多的宝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把猪列为二十六畜之首,记载了猪各部位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兽部·豕》曰:“猪天下畜之而各有不同……”生动地描绘了我国各地丰富的猪种。此时的玉雕及纹样常追求吉祥如意的寓意,多用于把玩与观赏。院藏一件清代玉猪,青玉质,圆雕,呈卧姿,阴线刻绘出眼、鼻、耳等部位。上有圆孔以供佩戴之需。饰件器物肖生比例均衡,形神兼备。

​清青玉猪形坠

综上,河南博物院院藏历代猪塑呈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走向、造型艺术格调及时代发展气息,为研究历代葬俗、雕刻工艺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