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很好评弹「评弹集锦」

互联网 2023-02-27 17:59:33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都很好评弹「评弹集锦」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一门古老优美的传统说唱艺术,明末清初发源于苏州,受到宋话本和宋词影响颇深。评弹以苏州方言吴语说唱,评话通常为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2006年5月20日,苏州评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州评弹作为江南曲艺的一部分,主要流传于整个吴语地区,包括江苏和浙江南部,而在江苏北部却却少有听闻,其原因主要在于评弹所特有的音乐性只能与吴语结合才能迸发出其绝佳的艺术价值。评弹的伴奏乐器有两件,即琵琶与三弦,有时偶然会加上一些其他乐器,如二胡,其他乐器一般用作特殊需要。琵琶与三弦这两个乐器的选择一方面在于便于携带,走街串巷巡演方便,另一方面在于这两个乐器所独具有的音乐性。琵琶为高声音部,三弦为低声音部,二者相结合构成"你繁我简,我简你繁"的巧妙形式,同出一个主题,相互配合。评弹的唱腔以人声为主,并且分为男女两个音色,人声为覆盖性音色,人声与琵琶三弦结合,形成穿透力的对比,一字多音演唱"啊"在琵琶三弦的配合下,更形成九转回旋,音韵协佳的效果。

"弹词"一词,始见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其中记载杭州八月观潮:"其时优人百戏,击球、关扑、渔鼓、弹词,声音鼎沸。"陈汝衡《弹词溯源和它的艺术形式》(1983年)一文认为是"远出陶真,近源词话"。关于"陶真",《西湖游览志余》记:"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叶德均《宋元明讲唱文学》(1952年)考证:"陶真和弹词同是用七言诗赞的讲唱文学,两者只有名称差异。"他认为,"就历史的发展说,元明的陶真是弹词的前身,而明清的弹词又是陶真的绵延,两者发展的历史是分不开的"。

由于乾隆皇帝对于评弹的青睐,清代成为评弹最兴盛的年代。乾隆年间,关于苏州弹词形成的记载日益增多,知名的代表人物有外号"紫癞痢"的王周士。王周士擅唱《游龙传》,吸收昆曲、吴歌的声腔,滩簧的表演,以单档起"十门角色"而闻名。清《吴县志》记载,乾隆南巡,在苏州行宫召王周士御前弹唱,赐七品冠带,随驾回京。

相传1775年,乾隆皇帝南巡到了苏州,听说有个弹词名家叫王周士,便在苏州行宫沧浪亭内召他御前弹唱。主仆二人对面坐着,乾隆帝觉得王周士像在对领导汇报工作似的,就让他不要紧张。王周士说,我不是紧张,实在是说书还是在茶馆店里更好,说书先生在上面一呼,听书的在下面一应,大家的精神气就来了,这要有个氛围的。乾隆想了想说,那我们就去茶馆吧。一听说皇帝老儿也来听书,老百姓们都不敢落坐了。乾隆说,传朕旨意,凡是中过功名的,都往前面去坐。从此以后,说书先生台前面的那一桌,被起名叫做"状元桌"。

皇帝听书听得欲罢不能,后来竟然带着王周士一同回转京城。王周士住在紫禁城内,皇帝一有空闲便继续让他御前说书,备受青睐。不觉数月过去了,王周士因家有妻儿老小不得在京城久留,便提出回苏州的请求。乾隆皇帝爱他书艺高超,便赐封他七品冠带。他总结评弹表演艺术的理论心得,精炼成历史上著名的"书品""书忌",以传后人,并于1776年创建了评弹艺人的行会组织"光裕社"。所谓"光裕",即为"光前裕后"的简称,是"光大前人,裕润后代"的意思。

王周士能"御前弹唱",说明当时评弹在艺术形式上已然发展成熟。在王周士之前,评弹艺人由于地位低下,说书时,若有身份高的人进出书场,艺人必须暂停演出,起身拱手迎送。有了在皇帝面前说书的经历,又得了皇帝的赏赐,王周士的社会地位一下子提高了,从此再也不用低头哈腰,忍气吞声地卖艺求生。自王周士起,书台正上方便有了"恕不迎送"四个大字,艺人演出时不管进出书场的人身份有多高贵,都不用起身迎送了。民国时期,评弹演员也与读书人一样,着长衫演出,被称为"说书先生",与看病的"郎中先生"、私塾的"教书先生"和占卜的"算命先生"一起,都被尊称为"先生"。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王周士于苏州宫巷第一天门创立包括评话艺人在内的行会组织光裕公所,以示评弹艺术"光前裕后"之意。他从正反两方面总结自己。说书艺术经验的《书品》和《书忌》,被后来的弹词艺人奉为说书的信条。

嘉庆时(1796--1820年),苏州弹词迅速发展,此时刻印传世的书目有《三笑》、《倭袍》、《义妖传》、《双金锭》等;知名的弹词艺人增多,弹词发展史上的"前四名家"(具体说法不一)即于此时出现。他们发展了王周士的书艺,丰富了上演书目,创造了流派唱腔,拓宽了技巧思路,奠定了今天苏州弹词的基本形式。

由于评弹的情节曲折离奇,表演扣人心弦,形式雅俗共赏,故数百年来流传于江、浙、沪城乡,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爱。因为其特有的江南文化特色,苏州评弹也作为一种文化纽带连接着域内"江南人"与域外"江南人"。"古韵江南小巷幽,吴侬软语醉心柔",苏州评弹如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依托着江南水乡,成为苏州的一个独特性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