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大自然的瑰宝有哪些「神奇的山石」

互联网 2023-02-27 16:45:12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奇石大自然的瑰宝有哪些「神奇的山石」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记“名石收藏家”余姚徐宝达的赏石艺术

石头从天而降,在退去海水的沙漠里翻滚,物化成奇石,这个过程据说要上亿年,能发现它,得到这些宝贝的, 一定是有大能量的人,他们为奇石命名,赋予石头以生命的意义 。正所谓: 天造奇石,人赋妙义。

漫长唐诗路 奇石赋诗篇

余姚奇石收藏家徐宝达,懂得如何让他收藏的不凡石头更有内涵。谁也没有想到这位儒雅的奇石收藏家曾经 还在军营当过炮兵班长,他称自己是四明大岚山农民的孩子,与泥土山石的缘分深厚。读初中时,每天要翻山越岭 走二十多公里的山路,去地处丹山赤水的柿林中学上学,早上的露珠常常会打湿裤脚和鞋袜,可见他从小就是个不怕吃苦的孩子。

浙东四明山还曾是唐代诗人走过的地方。 2021 年余姚市观赏石协会把余姚奇石收藏家的部分奇石集中起 来,举办了个展览叫“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唐诗之路诗意山水奇石展”,在余姚观赏石协会精心创意下,奇石幻化成唐诗意境。该展览题目选自李白那首“早望海霞边”的“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日出红光散,分辉照雪崖……”的前两句为题。该展览值得一提的是余姚观赏石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宝达,由于他对四明山的唐诗之路比较了解,他成为该展览的策划和组展者之一。他把发现的一方方具有唐诗意义基本对应的奇石融合起来,让其成为该展览主题系列的主角,使首届展览打造出了众多经典的唐诗赏石佳作,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也得到余姚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等有关部门领导的认可和赞赏。

图 1:唐诗之路

请欣赏徐宝达对“唐诗之路”这方奇石的评析:

此方乌江石,色呈翠绿,光滑细腻,浑圆饱满,富有山水诗画意境,禅意十足 。中间玉带环绕,状似一条浙东运 河,犹如一条唐代诗人穿越浙东山水的人文古道,故将此石命名为“唐诗之路”。

唐诗之路,是一千多年前唐朝文人墨客最经典的旅游路线,是一条唐代诗人走出来的路 。唐代之后,仍有许多 诗人来过这里 。唐诗之路的起点是从杭州钱塘江开始沿着浙东运河,经绍兴、新昌、上虞、余姚、宁 波、临海等地, 终点是浙江天台 。在这条路上唐代诗人留下了千古名篇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也许,奇石艺术创作和国画同理,“师法造化,中得心源”,徐宝达善于拓展所藏石头的文化含义,让石头欣赏

价值最大化,让奇石融入唐诗,使得那些蕴藏大自然的奇石气象万千,唐诗之韵显现 。

知行天下格奇石

余姚既是“文献名邦”又是舜耕历史的地方,也是心学圣人王阳明的故乡 。徐宝达先生藏有一方广西来宾人物造型石,命名“圣人”。恰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余姚占有两位,他们是王阳明和黄宗羲 。据传王阳明小时为求圣道有“格竹”故事之流传,而徐宝达通过鉴石藏石,把中国传统赏石文化与弘扬阳明心学相结合,是其赏石文化的特色创新和亮点。

比如一方“知行天下”的藏石,徐宝达是以王阳明先生在贵州修文龙场结庐悟道,创立了“格物致知”、“知行合 一 ”的理论感受而命名 。知行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钱论的命题,只有具有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相结合的人才能走天下,这就是“知行天下”。这件创意作品是徐宝达先生选用两块纯天然的戈壁玉石进行巧妙组合而成,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形神兼备,别有一番“知行天下”之寓意。

天鹅石“少年王阳明”是徐宝达结合这方奇石的画面意境,选用了王阳明的心学名言: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练内心。从而将石中意境与心学名言融合一体,增添了此石的观赏价值 。该石在第四届米芾杯国石赏石艺术节精品展上荣获金奖。

“心学大师王阳明”是徐宝达选用两块戈壁彩玉石组合起来的一件创意作品,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充满“精、气、 神”。宝达赋诗:“玉石亿载塑圣贤,穿越时空现华天 。心学大师王阳明,至深论理照千年。”此作品在2021 年第三届赏石艺术节全国观赏石精品展上荣获金奖和“中国好石头”称号。

“阳明先生讲心学”也是徐宝达用多颗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戈壁玛瑙石组合起来的一件创意作品 。他根据作品意境,选用了阳明先生心学名言即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以此形式把创意艺术与阳明先生的心学名言紧密联系起来,增添了该石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此作品也彰显了徐宝达具有对赏石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悟性。

图2 :知行天下 图3:心学大师王阳明 图4:少年王阳明 图 5:阳明山居图

在赏石艺术之路上,阳明先生的心学同样成立 。石头是面镜子,可以“以石读人、以石化人、以石说史、以史评 石”。人们在观赏徐宝达奇石的同时,吸取到了阳明先生的心学思想,可谓一举多得 。 阳明先生一生跌宕起伏, “真三不朽”就是至今为止,古人今人对阳明先生最高的评价 。其来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曾说:“太上有立 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些经典石头的造型、色彩、质地、包浆、韵味等深刻印象触 动了我们的心灵,给我们以力量,这正是一种受到“天人合一”心学思想影响的象征。

奇石写春秋 东方出芙蓉

徐宝达先生所居的余姚有七八千年的历史 。他说中国石文化也有数千年的历史,而他自己的名字里就带着宝字,可能冥冥注定,他赏石鉴石的不凡 。河姆渡遗址的标志“双凤朝阳”,在他的奇石里可以看到 。徐宝达先生有句妙语或是对华夏奇石的呵护:“天公造化了奇石,人类要珍惜奇石的天然唯一性和稀缺性,尤其是对珍稀的纯天然人物图案石和天然人物造型石以及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石,更要保护好,世代传承下去”。在鉴石赏石上,徐宝达以石育人,我们在其藏石室看到一些红色老物件 。他藏石的另一个主题,就是把中国传统赏石文化和红色文化结合起来,是其创新赏石文化的另一个特色和亮点。

比如,他收藏的一方彩玉画面石是上下倒过来看分别具有“井冈山”和“延安宝塔山”的意境 。老军人康景海对“井冈山”石赋诗曰:“玄武日月烈火炼,风霜雨雪水磨研 。天公描绘井冈 景,纯洁玉身铸庄严 。朱毛会师聚大川,创建革命新政权 。当年红军燃火种,笑看星火己燎原。”藏主徐宝达对彩玉石“红色革命圣地——延安”,写了一首散文诗: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 。红色革命圣地,中华盛世的摇篮 。那里有窑洞灯火繁,那里伟人灯下写诗篇 。那里有民族脊梁群英谱,那里有万千抗战好儿男 。不忘历史,不忘源,延安精神世代传 。此作品在第三届赏石艺术节全国观赏石精品展上荣获金奖和“中国好石头”称号。

图6:红色革命圣地延安 图7:井冈山

比如,一方名叫“东方红”的长江彩石,徐宝达评析:“旭日升,东方红 。长江孤品,出水芙蓉 。忠心耿耿,照耀江山,国泰民安”。

宝达赏石出名石

徐宝达先生可能与奇石注定有缘,他说,经典的人物造型石或人物图案石,被发现已属不易 。若想拥有,恐怕是难上之难 。那些不朽的奇石又有什么评价标准呢? 奇石界认为:天然、稀少、形奇、图美、质佳、色靓、皮好、体完、神丰、韵 足、出典入故、寓意吉祥。

徐宝达先生有件获得赏石界围观的作品“阿诗玛”,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算是奇石界的翘楚,受到许多赏石名家和鉴石专家的喜爱和赞赏。

图 8:阿诗玛

该石是大自然巧夺天工之作,在全国著名奇石中,属于新发现的石种 。这方画面石属江西潦河的“水纹石”,是单纯的一种沉积岩,画面变幻若水若云,线条流畅,色泽清雅,画面规中,秀丽完整 。著名鉴石赏石名家、军旅奇石 收藏家、书画家康景海有诗云:“神似其人,头巾绕层,乌云发顺,流苏叮咚 。双手合十,天朗泉静,百鸟不语,禅定 和风”。该石的收藏者徐宝达云:此方潦河画面石《阿诗玛》,自然天成,罕见珍稀,经穿越时空亿年岁月,与人类相 见,可谓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缩影和佐证 。这正是:在那云南彝族撤尼,有个美丽勇敢姑娘,她的名字叫阿诗 玛,她的身影化成奇石,她的声音回荡石林,她的影子刻在石中,她的故事流传人间,她的精神永远颂扬 。该石主 题鲜明的把人引入到了“阿诗玛”的文化和故事之中。

在奇石界出版的《中国造型石大典》上,用十页篇幅介绍了徐宝达的十块入选藏石 。 他的奇石气象万千,意境 深远 。他的藏石中有造型石、画面石、奇石宴、印章石等精品奇石 1000 余方 。他的藏石品种丰富:产地有新疆戈壁 石、云南黄龙玉、江苏太湖石、广东英石、广西大化石、贵州乌江石、福建九龙壁、安徽灵璧石等数十个石种。《中国造 型石大典》两位主编雷敬敷和刘昌沛特为其入选藏石配诗,其中有一方太湖奇石“碧涧流云”,出自江苏,刘昌沛有诗云:“九华奇秀石玩中,碧涧流云处处通 。疑 是东坡昔所供,太湖波涌送玲珑”。另外一方黄龙玉命名为“寿桃”,出自云南 。雷敬敷精彩赋诗云:“玉润万载蟠桃黄,曾在天宫呈玉皇 。悟空当年桃园度,碰落一枚人间藏”。使石和诗相得益彰。

痴心赏石成名家

在 2020 年的《中国人物年鉴》里,徐宝达的标签是“名石收藏家”。

图 13:徐宝达

据此书介绍:徐宝达 1991 年开始奇石收藏,2012 年建立“锦石缘”藏石馆,其中有 80 多方藏石获得国家级、省级精品奇石展览会金、银、铜奖;有 10 方藏石入选 2019《中国造型石大典》,2017 年乌江 石《草原牧歌》、2018 年黄龙玉《寿桃》、2019 年乌江画面石《佛光普照》、潦河画面石《阿诗玛》被评为“中华传世名石”,其中《阿诗玛》被评为 “中华传世名石 ·十大名石”;2012 年被浙江省观赏石协会评为“赏石名家雅士”,2019 年被聘为《中国造型石大典》 编委会高级顾问;现为浙江省观赏石协会理事,余姚市观赏石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锦石缘藏石馆主人,鉴石专家。

听说记者特别关注非遗文化,徐宝达特地告诉我们,2014 年 11 月 11 日,“赏石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总之,徐宝达的奇石神韵悠长,随着他的展品,把我们也融入到他的评石、学石、悟 道、明理、正身的过程中获得升华。

作者:唐勇敏

编辑:毛凤君

出席:王耀芳、李幼芳

终审:张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