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营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省吕剧团」

互联网 2023-02-27 14:54:10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山东东营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省吕剧团」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吕剧是山东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是我国戏曲艺苑中一朵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绚丽之花。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采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吕剧发源于现东营区时家村,是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演化而来,并吸收融合了“大鼓”等其他民间曲艺和“五音戏”等戏曲的艺术精华,不断丰富、发展、完善而逐步形成的。1900年时殿元首次将琴书段子《王小赶脚》改为化装演出,标志着新的剧种吕剧的诞生。经过百年的演变,吕剧已成为山东省最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吕剧艺术的迅速发展,使吕剧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声望日高,在全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在他的故乡——东营,吕剧的群众基础尤其深厚,人人爱吕剧,家家唱吕剧,村村有剧团,吕剧已成为当地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东营区吕剧和广饶县吕剧分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东营区吕剧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吕剧艺术的传承保护、繁荣发展带来了美好的前景。

吕剧故乡演吕剧

一、历史渊源

吕剧是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坐腔扬琴)发展演变而来,山东琴书约在清代中叶产生于鲁西南一带,后传播各地,分为南、北、东三路。清光绪六年(1880年) ,山东琴书传入广饶北部,民间艺人争相学唱,以此作为谋生手段。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山东琴书在广北一带普及,职业琴书艺人渐多,较著名的有张兰田、张志田、商秀岭、时殿元等人。其中,约在1887年前后,时殿元远走河南边学艺边卖艺达半年之久。后来,张兰田、张志田去安徽凤阳拜师学艺,把当地流行的凤阳歌(吕剧基本调四平的基础)带回了家乡,有力地推进了演唱艺术的发展。由于艺人边演奏边演唱,当时被称为“坐腔扬琴”、或“扬琴”。“坐腔扬琴”的发展为吕剧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殿元画像

早期艺人演唱凤阳歌

1900年冬(一说1901年2月),琴书艺人时殿元率“同乐班”在家乡时家村首次化装演出了琴书《王小赶脚》。时殿元以丑行应功扮脚夫王小,执鞭撵驴;崔心悦扮演二姑娘,身缚彩绘的驴形道具做骑驴状。二人载歌载舞,表演生动活泼,谐噱横生,别开生面,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因演出《王小赶脚》时是以“驴”为道具,群众就把同乐班称为“驴戏班”。时殿元感到此名不雅,每到一处首先声明唱的是“化妆扬琴”。

东营市吕剧团演出新排《王小赶脚》

此后,时殿元又陆续将《王汉喜借年》、《光棍哭妻》、《王天宝下苏州》等10多个琴书篇目改为化装表演,此时化妆扬琴已具备了戏曲所应有的基本艺术特征,完成了从曲艺到戏曲的嬗变,吕剧已现雏形。

吕剧《借年》剧照

《王定保借当》剧照

1906年,时殿元首建“共和班”,开始由“拉地摊”转向舞台演出。共和班长期在广饶、博兴、张店、昌乐、 潍县和胶东诸县演出,民国初期,进入省府济南在戏院或剧场挂牌演出。193 0年前后,时殿元的弟子时克远、刘欣武、刘立贤等人组成“同乐班”,在济南大观园、劝业场等戏院演出,开始将一些角色较多、情节较为复杂的剧目如《双换亲》、《白蛇传》、《秦雪梅观画》、《金玉奴》等,改为化装扬琴上演。

(义和班(1937—1951):1937年由在济南的同乐班、季子班、庆和班组成,主要组成人员有时克远、李同庆、阴毓庚、阴毓汉等)

时殿元及其弟子时克远、李同庆、于廷臣等,在艺术实践中对剧目内容、表演手法、演唱腔调、音乐伴奏等诸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和充实,使之逐渐完善 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剧种。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化妆扬琴剧种给予了大力扶持,化妆扬琴班社出现了新的生机,先后在济南市新市场风顺茶园、西市场振成舞台、大观园新新舞台演出。

《断婚记》剧照

《井台会》剧照

1953年,根据有关领导、专家提议,正式把“化妆扬琴”定名为“吕剧”,取我国古音乐十二律中“六吕”之“吕”字,既具有“黄钟大吕”之文化内涵,又能谐民间“驴戏”、“捋戏”、“缕戏”之音,得到民间艺人、文艺界及广大群众的认可。同年,成立了“山东省吕剧团”(由山东省实验歌剧团更名),“济南市鲁声琴剧团”也正式定名为“济南市吕剧团”。至此,“吕剧”这一名称被正式确定。

《李二嫂改嫁》剧照

《李二嫂改嫁》剧照

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李二嫂改嫁》的改编演出获得极大成功,使山东吕剧在全国驰名,这是吕剧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自时殿元创立“化妆扬琴”以来,“吕剧”就在东营境内广为流传,每逢年节、庆典,演唱“吕剧”成为习俗。“文化大革命”期间,吕剧曾一度被禁演。1979年,广饶县吕剧团、垦利县吕剧团开始上演传统剧目,吕剧在故乡走上了复兴之路。

《逼婚记》剧照

《姊妹易嫁》剧照

改革开放为吕剧这一传统艺术奇葩再度绽放提供了沃土,特别是在她的故乡—东营,吕剧艺术迎来了新的春天,其传承和发展一直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全市三大专业剧团东营市吕剧团(1994年前为广饶县吕剧团)、垦利县吕剧团、利津县吕剧团开拓创新,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又创编了多部影响力巨大的新戏。他们的演出足迹遍及东营、淄博、滨州、潍坊、济南,甚至远至河北、天津等地。在东营乡村,特别是她的故乡时家村一带,一代代的老艺人孜孜不倦的传承着吕剧艺术。

吕剧第五代传承人杜瑞杰教唱吕剧

时家村一带主要吕剧艺人师承关系及著名班社图表

二、文化艺术特征

吕剧是由说唱艺术的山东琴书发展而成,其形成过程经历了“坐唱”、“拉地摊”、“地方小戏”并成为山东省的代表性剧种等阶段,其形成和衍变过程,为我们研究我国民间艺术的发展规律提供了活的资料。

吕剧产生并长期流传于乡间农村,大都是在穷苦农民艺人中传唱,其早期剧目多为历代艺人口头创作,其题材大多是社会生活的某一侧面,以典型的故事情节或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地去表现人民群众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等传统美德,赞扬劳苦大众反击压迫、争取自由的斗争精神,反映他们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的愿望、理想和要求,塑造人民群众所熟悉的人物形象,其演出剧目具有贴近生活、质朴无华的特点。

吕剧音乐脱胎于说唱艺术的山东琴书,吕剧唱腔的结构形式属板腔体。它主要包括四平、二板和曲牌唱腔三部分,旋律质朴清新,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主要伴奏乐器坠琴、扬琴等。

吕剧创始人时殿元等用过的坠琴、扬琴、板(均为真品照片)

吕剧的唱腔婉转、优美,音色和韵味独特,吕剧唱腔素有“拴老婆橛子”之称,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传统戏的道白中多乡言俚语,非常适应普通群众的欣赏习惯。随着剧种的发展,唱腔音乐得以丰富,表现力不断加强。特别是在表现现代生活方面,有其很强的适应能力。具有通俗易懂和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吕剧表演细腻传神,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吕剧传统的舞台表演中,生活动作较多,朴素真实。20世纪40年代前后,曾与五音戏、莱芜梆子等地方剧种同台演出,又受京剧的影响,使吕剧的表演技能、身段程式得到迅速提高和丰富,脚色行当体制亦渐趋完善,但仍保持了以“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体的演出特点和质朴、生活化的演出风格。吕剧现行的脚色行当体制,是按照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划分的。

《五品土地官》剧照

《咸水湾》剧照

因为吕剧是由山东琴书演化而来的,所以,其传统剧目也大多是根据琴书整理改编出来的,当然,也有一部分是从其他剧种移植来的。吕剧的传统剧目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小戏,有《王小赶脚》、《三打四劝》、《小姑贤》、《借年》、《王定保借当》、《空棺记》、《光棍哭妻》、《小寡妇上坟》、《梁祝下山》、《王天保下苏州》、《打关西》等90余出。另一种为吕剧传统中的连台本戏,多据长篇鼓词、章回小说和琴书脚本改编而成,有《王华买父》、《大英烈传》、《温凉盏》、《金鞭记》、《孟丽君》、《珍珠塔》、《包公案》等十余部。吕剧中的连台本戏,结构松散,情节冗长,唱词也不固定,较之小戏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在艺术上比较粗糙,保留下来的剧目不多。建国以来,随着剧种的发展,又创作了一批优秀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如《李二嫂改嫁》、《蔡文姬》、《明明上当》、《张大友被骗》、《沂河两岸》、《石龙湾》、《苦菜花》、《画龙点睛》、《补天》、《潮涌黄河口》、《孙武》等。

《孙武》剧照

三、传承发展

1953年广饶县吕剧团成立,1979年垦利县吕剧团成立,1987年,利津县京剧团更名为利津县吕剧团。1994年,经东营市政府批准,成立东营市吕剧团,在广饶县吕剧团加挂牌子。这些剧团为东营吕剧艺术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东营市吕剧团成立后,演出过的主要代表剧目有:《王小赶脚》、《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借年》、《双玉蝉》、《画龙点睛》、《潮涌黄河口》、《孙武》、《马书记上任》、《随礼》、《乡人俚曲》、《红嫂》、《天地人心》、《村官上树》等,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随礼》

《村官上树》

1985年冬,东营市召开“吕剧史料座谈会”,邀请20多名吕剧老艺人参加。1986年春,又邀请14名老艺人进行仿演录像。在此基础上,于1987年编纂完成《东营市吕剧音乐集成》书稿,于1988年底编纂完成《吕剧起源与发展东营市史料汇编》,1997年《吕剧起源与发展》一书由黄河出版社正式出版。自1991年举办东营市首届吕剧汇演至今,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举办的吕剧艺术汇演、比赛30余次,对吕剧艺术的普及发挥了很大作用。2007年10月13日至19日,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东营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山东省戏剧家协会、东营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中国东营吕剧文化艺术节成功举办。2012年9月22日上午,山东省首届吕剧艺术节在东营市广饶县开幕。自1985年东营市举办首届吕剧汇演以来,全市举办吕剧艺术节、汇演、展演、比赛等活动30余场,为吕剧艺术的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5年,东营市吕剧博物馆开馆,展厅部分以文字、图片、实物、多媒体等手段,全方位展示吕剧艺术产生、演进、发展的历史和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影响以及她独有的艺术魅力。

在民间,吕剧产生并长期流传于乡间农村,以庄户剧团为代表的吕剧艺术在我市广大农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吕剧庄户剧团以及优秀的演员和剧目。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现有庄户剧团100余家。2006年,东营区牛庄镇庄户吕剧团获全省“十佳庄户剧团”称号,广饶县花官乡梨园剧团等五家庄户剧团获全省“优秀庄户剧团”称号。2008年,花官乡梨园剧团被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作为吕剧故乡,东营区也一贯把传承弘扬吕剧艺术作为文化建设的着力点,走出了一条以保护促开发、以创新求发展的特色路子,整理保存了优秀剧目近300个,唱腔曲牌30余首,出版音像制品80余种,一批珍贵的原生态传统剧目得以保护和传承。《大犟搬迁》、《卖蟹记》、《故乡情》、《让房》等一批自编自演的剧目屡获省级以上大奖。2015年东营区拍摄了首部吕剧题材微电影《老马与小马》。自1999年开始的吕剧进课堂活动,开展至今已结出累累硕果,培训养出了时凯悦、马凯迪、隋英南等优秀吕剧后备人才。2012年,吕剧进课堂教材《吕剧》顺利出版,使吕剧普及有了系统详实的教材。

2012年广饶县吕剧团更名为广饶县吕剧艺术中心承担吕剧文化研究传承、保护,吕剧艺术中心以发展繁荣吕剧为己任,演出足迹遍及山东省的东营、淄博、滨州、潍坊等大部分地市,并多次到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江苏等省市演出,成为山东吕剧的重要传播者。

吕剧专业人员开展吕剧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活动

来源:东营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