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六十年艺术之路小说「我的艺术之路作文500字」

互联网 2023-02-26 11:49:52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我的六十年艺术之路小说「我的艺术之路作文500字」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法国国际文化交流协会主席芬妮·马丁女士发来贺信祝贺作者从艺六十年画展

大意是:早上好,祝贺你坚持绘画创作六十年所取得的成果,一月十五日(画展开幕暨画册首发的日子)对你来说一定是一个快乐的日子,向你表示祝贺。你一定会为此感到自豪,祝愿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梦想之初

中学时代的我(前排右二)

我迷上画画比较晚,直到1961年才开始正式学画画。小时候特别喜欢也很擅长各种体育活动(其实对小孩子来说就是游戏),像夏天下运河游泳(因为是江南水乡)、打乒乓、打篮球、跑步等等,其中乒乓球在当地也算是打得比较好的。那时候还很爱看各种小人书(其实当时的小孩子都很爱看),很早就知道贺友直、华山川、程十发等名家。到十三四岁的时候,稍微大了一点,心也能静下来了,才下决心开始学画画。当时自己上初中的学校旁就是号称清初六大家之一的大画家恽寿平的老宅,自己家旁边又正好是一家祠堂改建的恽南田(恽寿平号南田)纪念馆,这些对自己学画也有很大的影响和鞭策作用。想要学画手里却没有参考资料,就到常州城里去找。每逢星期天和节假日,我沿着崎岖狭窄的小田埂(那就是当时乡村的小路),走上十多里路,才能到城里(虽然当时可以坐小轮船去常州,但为了省钱还是选择步行)。到了新华书店,直接奔有美术资料的柜台去找各种教速写、素描和连环画、油画的《工农兵美术丛书》看(因为这套丛书比较便宜)。如果大人能给几毛钱,就买一两本回去看。但更多的时候是没钱买的,有钱也不可能多买(当时的小孩子手里可没啥零花钱不像现在),于是就呆在书店里看书,能津津有味地看上一整天,连中午饭都忘了吃,直看到傍晚才原路返回,天黑才能到家;还到小摊上找能学画画的旧书买回去学(因为便宜)。自从开始学画,一到寒暑假,我就从一个整天到处跑、爱玩闹的皮孩子,变成了一个一整天都不下楼的乖孩子(被人戏称为三层楼上的小姐)。当时学画画已到了痴迷程度,一天不画就感到不自在难受。因为一直有在认真画,在这上面也有一定的天分,所以自觉画画的技巧天天都在提高。有一天突然在学校饭桌上当众发出“豪言壮语”:我以后一定要成为画家!(当然引来了大家的嬉笑……)没想到的是当时小孩子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话,却成为了自己一辈子的追求。

1968年10月1日在《常州日报》发表第一幅作品

到了高中时就开始搞木刻、画宣传画,尤其是画“毛主席像”(因为文革来了嘛)。由于“停课闹革命”,自由安排时间多了,我就开始学着创作毛主席像,当时主要是看各种报纸画刊上的毛主席的照片照着画,还找来木板自学木刻(当然还是以毛主席像为主)。那时候,我常在学校附近的十里三村直到周边的乡镇,在农民家的大山墙上画“文革”宣传画。那时画“毛主席像”,像是必须的,我却能不打十字格就开画,几笔就画得很像,这让老乡们大为赞叹。觉得自己画的不错了,就开始向报刊投稿,当时都是亲自上门去送稿的。刚开始是屡次失败被拒收,自己就动脑筋不断改进,反复琢磨,争取越画越好,直到编辑们满意为止。我记得自己的第一幅作品是1968年10月1号的《常州日报》登出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九周年”的宣传画。从这以后自己的投稿积极性就越发高涨,当时《常州日报》、《镇江日报》等经常刊用我的画作,一共刊用了30余幅,后来还聘我为美术通讯员。我画“毛主席像”,自然是要合乎那个时代的内容和规范,但还是要在构图和风格上找到自己的特色。有些“毛主席像”,是我照着他的照片重新创作的,与那些全然中规中矩的同类画作相比,我觉得要更为生动形象,更加丰满传神。

激情岁月

草原采访

宁布阿爸(沈阳军区摄影艺术展二等奖)

请喝一碗奶茶(入选全国摄影艺术展)

唱只歌儿献给解放军(入选全国摄影艺术展)

风景这边独好(刊登于《解放军报》报眼)

1968年,正好部队来征兵,我又一心想到部队去,就每天带着自己刊登在报刊上的画作去给接兵的参谋长和排长看,就说我会画毛主席像我想当兵。接兵的首长多次看了我的画后,就当做宝贝似的想把我接到部队去当文艺兵。因为我从小身体比较弱,入伍体检时,参谋长怕我通不过,就寸步不离跟着我,还和体检的医生讲这是个人才,我们想接到部队当文艺兵画毛主席像……。后来我体检终于通过了,地方上又规定必须下乡锻炼一年才能去当兵。在部队的再三要求下,终于去到了部队,还当上了新兵排长。我参军入伍,到了沈阳军区守备三师,先是在政治部画油画、搞宣传。无意中又发现了一本《中国摄影》杂志,让我的兴趣点由画画转向摄影。

在阿尔山采访

打靶归来

防化演练

林中演出

到热火朝天的部队生活中去,到守卫边疆的战士中去,到广阔壮美的草原山川去,到朴素热情的人民群众中去。我满怀创作激情,迫不及待地一头沉进了军旅摄影生涯,并且一干就是十四年。十四年间,我下连队,走边疆,到过长白山、大兴安岭、科尔沁草原、索伦、阿尔山、伊尔施、“冻死人山”、乌兰哈达(当时叫红岩)去拍照,先后经历三次大难而不死。我和草原上的牧民同吃同住,住蒙古包,喝奶茶、马奶酒,吃奶豆腐。作为南方人刚开始觉得有怪味不习惯,但为了实地拍摄报道的需要,要和蒙古族牧民打成一片,这就需要一步步慢慢去适应他们的生活习惯。有时候,我是坐着老乡的勒勒车,带上几个馒头一壶水去草原深处。当时我经常去老牧民、拥军模范宁布阿爸家中做客,和老人家聊天,抓住了他抽旱烟袋的瞬间,这才有了《拥军模范宁布阿爸》,后来这幅摄影作品获得了1978年沈阳军区摄影艺术展览银奖。

雪海留影

严寒何所惧(入选全国摄影艺术展)

边疆铁骑(吉林省摄影艺术展银奖)

银装素裹(入选全国体育摄影艺术展)

警惕(刊登于《解放军报》)

阿尔山西南有座冻死人山(哈尔巴岗托乌拉),海拔1514米,一年中有七八个月都是冬天,最低气温零下41 摄氏度,积雪最厚可达一米多深。这里往西9公里,就是中蒙边境。从1971年起,我几乎每年都来这里拍摄边防哨所战士冲风冒雪、战天斗地,巡逻、站岗、训练、生活,和他们同吃同住,打成一片,有时甚至还一起过年过节。一到冬天,每次上山都很不容易,因为雪深汽车只能开到半山腰就上不去了,只能坐雪爬犁或者步行上山。这个地方条件很艰苦,水井都连底冻住了没有水喝,只能喝雪水。我身体算不上强健,但还是坚持经常到“冻死人山”等哨所去实地拍摄,主要是因为雾凇可遇不可求,所以我在山上一呆就是几个星期,直到拍到了让自己满意的作品才下山回部队。回来后,到了机关,我就一头躲进暗室,连夜自配冲印药液,从绿灯到红灯,从底片的加厚减薄到照片的用光补偿和裁剪等,加快把作品赶出来,因为“新闻是不等人的”。

漫画人生

自画像

关局长审稿(全国漫画大赛一等奖)

并非越多越好

陷入重围

不对口

1982年转业来到地方后,我全力开启了漫画的引擎,从幽默画到讽刺画、水墨漫画逐步提档。刚拾起画笔的那段日子,充满着艰辛。任何艺术创作,都有其客观规律。漫画不同于其他的绘画门类,它讲求用简洁明快的线条勾勒出生动逼真的形象,追求的是艺术上形象的真实,夸张变形是创作漫画不变的基础。无论是引人发笑,充满寓意的幽默画;还是针砭时弊,犀利辛辣的讽刺画,都要让读者觉得好笑、好看;内容上使人情不自禁地笑起来,形式上构思巧妙叫人爱不移目。我初画漫画,摸不着门道,找不出笑点,一连寄出200多幅作品,不是被退稿,就是石沉大海。面对众多质疑,我没有气馁,一面分析漫画名家的成功佳作,一面废寝忘食的构思创作。光有天分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日积月累的生活沉淀。那段日子,自己终日沉浸在漫画的世界里。看到一段好新闻,听到别人的片言只语,都能勾起创作的灵感,有时还记在本子上,以备不时之需。将偶然的灵机一动,变成好漫画一幅,还是要靠勤奋努力。八小时以外的夜晚和清晨,都在案桌上,灯光下默默度过。梦中点点滴滴的灵感,通过画笔的挥挥洒洒,最终变成实实在在的作品。一切业余时间,个人爱好都被漫画占满,最多一天能画十来幅。终于,功夫不负痴心人,成功就在眼前。十多年间,在中央和三十多个省市的400多种报刊发表千余幅漫画。从发表第一幅漫画到现在,四十五年间,在中央及省市报刊陆续发表了4000余幅作品。在全国13次获奖,其中获一等奖4次,《关局长审稿》获得“健力宝杯全国漫画大赛”一等奖。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山东人民出版社等出版多本漫画集和动漫专著。

漫画大师华君武题词

注册商标(幽默画)

雨中情(水墨漫画)

漫画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画漫画的初衷,除了对绘画艺术的由衷喜爱,更多的是高度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对于社会上自始至终存在的歪风邪气、荒唐悖谬,都要敢于站出来讲真话。那些年社会上的方方面面,都被敏锐地捕捉住,巧妙地画出来。《不给压力不出水》这幅漫画,在全国漫画大赛上得到了一等奖,许多人纷纷向我祝贺,都说官僚主义早该治治了。我为自己的作品得到理解感到由衷的高兴。不料,在反对“自由化”时,我和这幅漫画却遭到了责难。为此,编发我这幅漫画的编辑也写了检查。当时,我又联想起自己的一位老乡因为画了一幅反对官僚主义的漫画,被打成右派,全家老小下放到农村25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平反。心里觉得画漫画原来也充满了风险,于是就萌生了退意,不想再画漫画了。领导和前辈为了打消我的这种顾虑,不断鼓励和支持我继续进行漫画创作。在亲戚和朋友的勉励下,在自己坚持和热诚的信念下,我终究没有抛下心爱的画笔。这时,我撰写的文章《我终究没有放下画笔》刊登在《新华日报》上,获得“我们这十年”征文二等奖,表达了自己坚持漫画创作的决心,也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后文艺创作自由和宽松的环境。

无题(幽默画)

股民心态(刊登于《人民日报·讽刺与幽默》)

九十年代初,我调入了《无锡日报》社工作,并在报社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江南晚报》和《华东旅游报》开辟了漫画专版:《江南漫画》和《旅途幽默》,由一名漫画作者变成了这两个专版的编辑。我也像老编辑那样,向全国各地的漫画作者约稿,和老漫画家书信往来约稿,还请无锡籍的漫画泰斗级人物华君武书写了刊头的题词。我学习《无锡日报》老编辑认真对待每一位漫画作者,尤其是年轻作者的热情态度。我对每一篇来稿都认真阅读、仔细思考,思考这些画稿符不符合刊用的标准,立意好不好,有什么地方还需要修改,是不是有刊用发表的可能。我和各地的漫画作者、爱好者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采用了他们大量的好作品,其中还有大师级人物像华君武、丁聪、方成等人的优秀作品,丁聪还为我题写了“漫画与笑话”。我在全身心投入对这两个漫画专版的编辑的同时,还尝试了一些漫画形式的创新。我把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技法融入到漫画中,创作了许多水墨漫画;我将漫画与书法相结合,充分运用了漫画的夸张和变形,汉字的象形和会意,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漫书”。我还把一些漫画爱好者的作品推荐给了其他报刊杂志,使他们的作品有了更多发表的机会。这些好作品让《江南漫画》和《旅途幽默》越办越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由衷喜爱。

运河恋歌

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拍摄现场

雪后水弄堂

我生在古运河畔,小时最爱的就是在小河中嬉戏玩耍、抓鱼摸虾,对古运河怀有特殊深厚的情感。长大了,离开故乡,去东北参军。转业后,来到无锡工作,依然是在古运河畔。小时候,在古运河边学画画。参军东北十余年,后来到无锡,在古运河边工作、绘画。退休后,继续在书画领域耕耘、开拓,继续拍运河、画运河,陆续将这许多年的作品,艺术上的成果结集成册,连续创作出十余部古运河的摄影集和水墨画册,延续着自己与生俱来、无法割舍的古运河情结。

古运河晨曲

古运河灯会

清名桥旧影

七十年代,我把家安在了无锡古运河畔,每年探亲回锡都会在古运河边流连、拍摄。八十年代初,从部队转业回锡,在南长区委宣传部继续从事摄影工作,而办公的地方恰好就在古运河边。每天沿着运河上班下班,看着运河畔的排排老屋、座座古桥、条条老街,听着水中小船的依呀橹声,感受着古运河一年四季不同的变化,心中更下定了拍摄古运河的决心;于是就开始用手中的相机拍摄下城南古运河“水弄堂”四时美景,还有运河两岸老百姓原汁原味的生活风貌。九十年代初,调入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后,有了拍摄整个无锡段古运河的最佳时机,又开始拍摄北塘运河段的风光风貌。从此,我走遍了无锡古运河的角角落落、运河畔的老街小弄、“水弄堂”的古宅石桥。我常爬上运河畔的高楼大厦,力争用最佳的拍摄角度拍下古运河风貌。古运河清晨傍晚、春夏秋冬有着不同的美感;为了捕捉古运河早晚不同的光影变化,我起早贪黑,拍摄下古运河美妙绚烂的光影效果。南方很少有雪,冬季只要一到下雪天,我都会很早起来,背着相机去拍古运河的雪景。有时雪厚路滑,许多地方不能骑车,就沿着运河一路步行,一路拍摄;甚至带上食物和水,拍摄整整一天;回来后发现鞋子和衣服湿了。

古运河冬韵

冬日恋曲

四十年来,我拍摄了上万张古运河的照片,自认为是无锡地区拍摄古运河时间跨度最长,最全面记录无锡古运河风貌风俗和时代变迁的摄影师。2007年,我参加“千里走运河”活动,从北京直到杭州,一路拍摄了十八个城市的运河,觉得还是无锡的古运河保存得最好,最具有运河原生态的民俗风情;为此回锡后举办了“千里走运河”摄影展,出版了《走遍大运河》摄影集。2008年11月21日和28日,美国凤凰城《亚省时报》两次刊登《孜孜不倦运河情》的专题报导,记述中国无锡摄影家王全大的艺术生平和三十余年(当时)与古运河之情。2009年,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和台湾东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大型人文纪录片《京杭运河两岸行》第四集《门泊东吴万里船》中,专门采访和拍摄了我三十年来(当时是三十年)拍运河、画运河的历程和心路。2020年,央视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栏目第二次采访和报道了我的古运河畔“童年忆趣”画展和四十年运河情。

情归水墨

十八罗汉图

梦里故乡

随着年齿渐长,到退休时,我对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有了浓厚的兴趣,也算是叶落归根吧。我为何会如此之喜欢中国画呢?为什么在画了几十年的油画、漫画之后,还是选择国画、中国水墨画作为自己唯一坚持和追求的艺术之路呢?其实就是我认为追根溯源,从本来面目上讲,中国画应该就是中国绘画艺术的根。自己在艺术的道路上快快慢慢、走走停停行进了几十年,最终还是溪流入海,馨瓣归根,又回到了中国艺术、中国文化的深深的土壤中去。

我画中国画,是抱着一种温养身心、怡情悦性的想法的,怀着一种舒展个性、博采众长的态度的,因此各种国画的种类都乐意去尝试、花鸟、山水、人物等等都有所涉猎。尤其钟爱写意人物画,比如水墨罗汉、高士风范、水乡童趣等,以及大家耳熟能详、凝系着吴地先民精神与智慧的无锡成语故事画作,当然还有让自己情牵梦绕的烟雨江南、运河雪韵、浩渺太湖。

烟雨太湖春

古运河雪韵

无锡成语故事

水乡,水之乡。中国南方,凡是水流众多、依河傍湖之地,大抵皆可叫做水乡。“水乡”之前,有了“江南”二字,便会让人想起烟雨飞柳杏花,小桥流水人家,清盈灵秀之地,温柔秀美之乡。水乡,水之故乡。我便生于江南水乡,长于水乡江南,年轻时虽有过参军东北,从军塞外的一番经历,终又身归江南,情归江南。

我心上的江南,是那段曲曲折折、幽深悠长的“江南水弄堂”,是那片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枕河民居,是那红日高照,闪耀了金灿灿的玲珑宝塔,明媚着喜洋洋的朴实木门,这扇倒贴着福字、那爿有大红春联,是那飘荡着吴侬锡土的老街小巷,是那站在这拱桥上还要看到的座座小桥,是那拱桥下时不时摇过的片片小舟,桥上上上下下的一顶顶红伞,这把红伞等会儿还会晃啊晃地,拐进旁边的一条窄窄的小弄堂;是妆扮着老屋的素雅绵厚,分沾上运河水的温润柔恬;是那澹远沧渺、飘逸灵秀的浩瀚太湖,是太湖烟波间的阵阵渔歌飞扬,点点远帆飘荡,群群鸥鸟高翔;是水牛哞哞,鱼鹰啾啾,鹅鸭嘎嘎,鱼儿悠游。

暖冬

温婉

妆扮

我吟咏而出的江南烟雨、太湖烟波,潇洒朦胧、氤氲磅礴,笔意简约洗练有余,情意绵绵密密无穷。你于此间看到的是一个别致的江南,旭日夕阳成佳景,秋英春华皆可赏,远黛浮汀似螺髻,翠竹鲜荷自清馨。濛濛细雨湿润了雨伞下的心绪,皑皑白雪拥裹住运河水的温情。这雨水是江南的标配,是江南的精华,正是画家情牵梦萦的那个江南,所以才有了这信手挥洒而出、尽心编织而成的江南雨境。江南冬天不常见的雪,给多水多雨的江南脉脉添上了一层温暖的盛装。画家本人也曾长年为东北塞外的雪所包围。我画中的江南雪,是另一种味道,有别于北方或他处的雪景,少了一些厚重激扬,多了一点轻柔温婉,不变的是隆隆冬意、浓浓冬韵。画家用墨晕渲染,来表现那些临水老屋上积雪的浓淡变化、深浅层次,自出机杼,别有天地。

滚铁环

虎头虎脑虎气洋洋

我热忆着的江南水乡,淳美的风光间,有淳朴的民俗风情,这纯朴的水乡风情中,自然少不了纯真童趣。笃笃定定地骑在牛背上,趟过河浜,游进池塘,哪里有肥美的水草,就去向哪里。相对于成人世界的悠闲,使孩子们在放牛看牛的同时,也有了许多自己欢喜做的事情:看小人书、放风筝、玩竹蜻蜓、打弹子,女孩子喜欢扑蝴蝶采野花,调皮的男孩子还会意气风发地干上一架,大热天里偷只西瓜吃,比一比爬大树掏鸟窝,或是光身下河汊下湖塘游泳,捉鱼钓虾摸蚌。在那些物质条件比较匮乏,乡村范围很是广阔的年代里,这些游玩嬉闹,甚至是某些“坏事情”,都成为了每个亲历者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也正是画家想要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表现这些儿时佚趣的初衷。画家倾心于中国水墨画所渲染出的绝美意境,而家乡童年的点点滴滴又常泛于心间,涌上心头,常常念想,于是便有了如此醉人胸臆,澈人心脾的水乡童趣。

老鞋匠

我所爱所享、心心念念的江南水乡、古运河畔、太湖之滨,从古至今即有着浓郁淳朴、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江南明珠文化底蕴深厚,物产资源富饶,百姓勤劳智慧,与悠久的运河历史和吴地文化同生共长,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俗民风。这所谓的民俗风情也就在运河边、太湖畔老百姓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是人们眼见可及、耳闻有声、触之有形的文化形态。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特色。每个地方的民俗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闪烁在老百姓家居、劳作、娱乐、节庆、礼仪、工艺等方方面面,体现了中华民族、吴地江南、无锡儿女根脉相传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磨剪刀、弹棉花、修棕绷、老虎灶,吹糖人、捏面人、爆炒米、换糖佬佬,篾匠、箍桶匠、补锅匠、白铁匠,磨豆浆、包粽子、腌咸菜、做年糕,泥塑、刺绣、裱画、扎花灯,般般皆是百姓事,件件传承民俗风。我多年来陆续创作出一系列的民俗风情画,用富有特色的写意手法,饱含民俗气息的表现形式,鲜活地展现出老百姓原汁原味的民间风俗,形态生动,追求神似,继承中有变化,情趣盎然、情韵深长。那些年里的老手艺、老行当、老风俗静置于宣纸上浸泡、腌渍、风干后找回了一种鲜美的老味道,一种人们久久难以忘怀的味道。

艺术行者

荣膺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

第一次赴法展出交流

和法国文化界朋友在一起

我是一个在艺术上永不满足的人,永不停步。2012年深秋十月,我携着自己多幅古运河水墨画、油画和摄影作品,来到欧洲文化之都巴黎展出,从事文化交流,得到了法国文化界人士的欢迎、鼓励、赞赏。当时,中国大运河已经进入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录,正在为申遗成功作最后的努力。古运河无锡段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代表,是她申报世界非遗的一个最重要的节点。2014年,“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会议将在巴黎举行。如果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将成为无锡第一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这次的画作展出、艺术交流,客观上为古运河申遗,向世界宣传古运河、古运河无锡段的历史、文化、风景,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贡献出了一个艺术家的一份微薄之力。

与法国国际艺术交流协会主席芬妮·马丁女士合作水墨画

在法国著名雕塑家弗朗索瓦丝·桑家中做客

法国小朋友学画中国水墨画

2019年9月初,我应法国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和有关政府部门等的邀请,携带30余幅描绘中国大运河、无锡古运河系列的水墨画作品,在法国里尔文化中心举行展览。市长鲁迪先生等政府官员、社会名流、文化艺术界人士出席了开幕式。持续一周的展览期间,我的古运河水墨系列画作受到了法国观众的喜爱和好评,为宣传推广中国运河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法国的许多大报刊像法国北部贝嘉莱省最大的报刊《北方之声报》等专版报道了这次展览实况。为表彰作者在致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法文化艺术交流上所做出的的卓越贡献,以及在艺术领域的杰出成就,授予作者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在这次法国展览的开幕式上,法国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主席芬妮女士和有关政府部门伸出橄榄枝,邀请我在适当时候到法国进行写生创作,用中国的水墨画画里尔的古老运河,并在中国和法国之间进行中法两国的古运河画作的巡展,也邀请作者所在城市无锡的市长带领无锡的书画艺术者到法国展览。同样,法国的古运河文化的艺术作者到无锡展出,进行中法文化艺术的交流活动。对此,我深表感谢。

现场教孩子们学画水墨画

在这次展览与文化交流期间,我和一些法国艺术家结为了好友,彼此欣赏、情谊深长。法国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主席芬妮·马丁女士对中国传统水墨产生了的极其浓厚兴趣,我们俩人用毛笔一起合作创作了一幅水墨画作,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法国艺术家对中国艺术的喜爱。展出期间,我还与众多法国艺术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在芬妮女士家做客时,我还看到了她收藏的画作,她也收藏了我的一幅描绘江南水乡的画作。芬妮女士还亲自开车几十公里,送我们到法国著名雕塑家弗朗索瓦丝·桑先生的家中和工作室进行了参观学习和艺术交流,受到了很大启迪。他特意用废纸、废旧纸箱、废钢丝和无污染的胶水和油漆等来做雕塑,既环保又有特色。里尔的文化部长陪同参观了鲁贝美术馆,现场讲解美术馆的历史和馆藏的艺术品。我还参观了卢浮宫、里尔美术馆、奥塞美术馆等博物馆和美术馆,观摩、领略西方文艺关于美术创作的理念和思想。由于有法国有关部门的邀请函,为参观这些博物馆、美术馆提供了方便。法中艺术协会主席让·雅克·亨伯特先生也对作者本人和作者的画作赞赏有加,尤其对作者的禅意罗汉和描绘的家乡的江南水弄堂的美景推崇备至。回国后,我和这些法国艺术家朋友还保持经常的联系。2020年和2021年我在亨伯特主席邀请下,两次参加法中艺术协会举办的网上画展。2021年金秋我在上海中心大厦38层举办“世界最高空中画展”,芬妮女士和亨伯特先生都特意来信,表达了美好的祝愿之情,期待与作者重逢。

澳大利亚展览合影

澳大利亚《澳华时报》专版介绍

2019年由无锡市原副市长吴建选带队,我到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布里斯班等地访问、艺术交流,举办慈善性质的画展,展出了自己的古运河系列作品,受到澳洲观众的热烈欢迎。昆士兰州议员彼得·鲁索、柯林·麦克米兰等出席了开幕式,当地众多报刊进行了详实地报道,《澳华时报》还报导了活动盛况和作者的作品专版。作者的全部展出画作都捐赠慈善事业或被当地有关人士所收藏。“澳华之声国际传媒集团”总裁大卫·陆和我在这次展览活动期间相识,结为好友。他收藏了作者的两幅画作,在作者的“世界最高空中画展”举办之际也正式发函祝贺。2020年,荣获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颁发的世界和平艺术家荣誉勋章。

一次次的出国访问、一次次受到热情赞赏、只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中国水墨之美为世界各国民众所欣赏。我将这中国的水墨之美用深沉、淳净、新颖、独特的风范展现给他们,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必将收获彼此心灵间因对美的愉悦而产生的共鸣。到世界各地传播中国文化、古运河文化,做一个中国文化使者,将这中国传统艺术之大美展示给世界,也是我的平生所愿、毕生所衷。

行者无垠六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