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mi研究员「华人顶级科学家名单」

互联网 2023-02-26 09:21:06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hhmi研究员「华人顶级科学家名单」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HHMI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非盈利性私立医学研究基金会,由美国已故著名商人、慈善家霍华德休斯(电影《飞行者》主人公的原型)于1953年捐资成立,旨在通过促进医学基础研究与医学教育造福人类健康。在美国,HHMI遵循“支持研究者,而非研究项目”的宗旨,在基础医学各相关领域资助学术思想的引领者和科学前沿的开拓者,支持他们出于好奇和直觉的自由探索,以及对科学难题的持久攻关。曾经或正在得到HHMI研究者项目支持的包括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80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Howard Y. Chang,斯坦福大学(个人主页)http://changlab.stanford.edu/

出生于台湾,毕业于哈佛大学,现任斯坦福大学首席研究员,其主要研究领域是衰老研究。他在发现人类基因组中广泛存在的一类称为长非编码RNA的新基因时,对基因组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长的非编码RNA是癌症转移和其他人类疾病以及发育和衰老的重要原因。他的工作表明,长的非编码RNA可以作为DNA和酶机器之间的指南,支架或诱饵。如果没有张博士发明新的基因组技术,如ATAC-seq以及将RNA占据位点映射到基因组的ChlRP-seq,这些发现本身是不可能的。特别是ATAC-seq使表观遗传学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提高了将DNA元件的灵敏度提高100万倍。张博士的基因组技术已经被世界各地数以千计的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广泛采用,并对许多人类疾病和模式生物的研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陈珏

任洛克菲勒大学教授,并在美国顶级的科研机构HHMI(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2019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能够利用能量、传递溶质的蛋白结构,探明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这些蛋白对于跨膜传输营养物质,或是传输身体所不需要的毒质有着重要作用。对ABC转运蛋白特别感兴趣,这是一种由ATP驱动的膜转运蛋白。陈和她的团队研究了这些蛋白质在正常细胞过程和疾病中的结构和作用,如抗原呈递、囊性纤维化和化疗中的多药耐药性。研究小组使用了一系列的方法,从X射线晶体学,到电子冷冻显微镜,再到单分FRET。他们的目的是揭示疾病相关转运体的分子机制,着眼于改进治疗方法。陈珏在1982年进入长沙市一中学习,初中就读于该校的365班,后升入该校高中,就读于858班,198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同济大学。先后在俄亥俄大学,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陈志坚,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5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1986年又考取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攻读博士,5年后获得纽约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从1997年起,陈志坚在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先后担任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对复杂细胞生物化学的研究导致发现了触发免疫和应激反应的途径和蛋白质。他已经鉴定出蛋白质,如线粒体蛋白质MAVS,这些蛋白质对人体防御流感和埃博拉病毒等RNA病毒至关重要。现在,陈和他的团队正在解剖一个涉及新型DNA传感器-环GMP-AMP(cGAMP)合成酶或cGAS的信号通路,它激活干扰素反应,可能在抵抗病原体和恶性细胞的免疫防御中发挥作用,以及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狼疮。这些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可能涉及cGAS的化学抑制,而cGAMP及其衍生物可用作疫苗和癌症免疫疗法的佐剂。

程亦凡,

男,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博士学位。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系教授,霍华德·修斯医学研究员(HHMI), 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2020年4月27日,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低温电子显微镜(Cryo-EM),其中生物样品被快速冷冻,然后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为科学家提供了近乎原子水平的蛋白质天然状态一瞥。长期以来,与x射线晶体学(一种更传统的确定蛋白质结构的方法)相比,该技术的优势被其有限的分辨率所抵消。但程亦凡的创新将冷冻电镜的潜力扩大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使他的实验室和其他人能够辨别出难以用x射线晶体学研究的蛋白质的详细结构信息。2013年,程亦凡的实验室开发了一种算法来校正图像中运动引起的模糊,使用户能够充分利用敏感的新型电子探测器并从样本中获得高分辨率信息。随着这一技术和其他技术的进步,程亦凡和他在David Julius实验室(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合作者正在揭示非常小且不对称的蛋白质结构,许多人认为它们无法使用cryo-EM进行研究。它们的TRPV1结构是一种嵌入神经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可检测温度变化,刺激性智利辣椒成分辣椒素显示出三种不同的蛋白质构象,具有原子级细节。作为任何瞬时受体电位(TRP)通道的第一个这样的结构,它们为理解这个庞大多样的蛋白质家族提供了蓝图。

杨丹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PaulLicht 特聘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神经及脑科学研究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随后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学位,其主要研究内容为神经递质分泌以及突触可塑性的分子机制。此后,在洛克菲勒大学以及哈佛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视觉系统的信息编码。杨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控制睡眠的神经回路和大脑额叶皮层施加自上而下执行控制的机制。她确定了在快速眼动(REM)和非REM睡眠的产生中起关键作用的神经元细胞类型,然后测量局部突触相互作用并绘制远程连接,在脑组织样本中工作。他们通过研究执行PFC依赖性任务的行为小鼠来研究前额叶皮层功能(PFC)。该团队在他们的研究中使用了各种技术,包括光遗传学,电生理学,成像和病毒介导的电路追踪。

Youxing Jiang

1992北京大学学士,1997年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

离子通道和膜转运体:我们实验室的研究重点是控制离子在细胞膜上流动的离子通道和转运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这些蛋白质调节许多生物过程,如神经和肌肉细胞的兴奋、激素的分泌和感觉传导。四聚阳离子通道的离子选择性:为了了解四聚阳离子通道离子选择性的结构基础,我们以NaK通道为模型系统,阐述了CNG通道和K 通道离子选择性的基本原理。离子转运体:实验室对离子转运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Na /Ca2 交换器(NCX)上,它们是维持细胞内Ca2 稳态的关键膜转运体。随着对jannaschii甲烷球菌NCX蛋白高分辨率结构的测定,我们现在有了一个工作模型系统来阐明NCX蛋白离子交换的结构基础和机理细节。

阳离子通道的配体门控:为了研究通道门控,本实验室重点研究一组配体门控的K 通道,这些通道由保守的配体结合域RCK结构域调节。这一组包括大多数原核K 通道和真核生物高电导Ca2 门控K 通道(BK或maxiK)。我们的研究方法是结合膜蛋白X射线晶体学,旨在确定离子转运蛋白的三维结构,并结合通道电生理学来研究这些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叶公杼

1964年叶公杼从台北市立第一女中毕业考上台湾大学;1968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物理硕士;1970年师从马克斯·德尔布吕克学习生物物理;1974年获博士学位后一直从事神经生物领域的科研工作;1979年进入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任教,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84年被霍华德·休斯医学院聘为研究员;1996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8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叶公杼以完成钾离子通道的分子选殖工作而最为知名。Jan和她的团队感兴趣的是钾离子通道和钙激活的氯离子通道的功能和调节,以及通道调节对功能性神经元回路的组装和可塑性的贡献。该团队将生物物理、生化和细胞生物学方法应用到他们的研究中。最终,他们的目标是了解这些通道如何针对神经元的特定亚细胞区域,它们如何动态响应神经元活动,以及它们如何调节神经元信号。

张锋

麻省理工学院Jamesand Patricia Poitras脑科学教授,1981年10月,张锋生于中国石家庄市,11岁随父母移居美国爱荷华州。2004年,张锋在哈佛大学取得化学及物理学士。2009年,在斯坦福大学取得化学及生物工程博士。张锋主攻基因编辑领域,2013年,他研发的基因修饰技术CRISPR-Cas9的发展和应用,率先获得了美国专利,证实其可以用来编辑哺乳动物的DNA,敲除指定的基因。凭借这项成果,他也成为了诺贝尔奖的热门候选人。

董欣年

1982年董欣年获得武汉大学生物学系学士学位,同年参加首届“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获得留美资格;1983年进入美国西北大学攻读分子生物学理学博士学位;1988年博士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年起历任杜克大学生物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12年获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她的研究旨在了解植物的局部和系统性免疫机制。应用基于遗传,基因组,分子和系统的方法来研究这些反应的动态调节,包括免疫与植物生物钟的相互作用。该团队正在开发控制作物植物中防御基因表达的新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与增强对病原体的广谱免疫力相关的产量trade off。此外,她对阿司匹林衍生物植物激素水杨酸的研究还可以深入了解阿司匹林在药物上的功能,包括预防心血管疾病,降低癌症死亡率和治疗2型糖尿病。

Xinzhong Dong,

董欣中(Xinzhong Dong),博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系终身教授,兼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神经外科、皮肤科教授;全球入选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的25位华人科学家之一。董教授课题组主要从事疼痛与瘙痒相关神经细胞的分子机制研究,筛选并发现一类新的G蛋白偶联受体。通过在随后的几年中继续研究这些蛋白质,他将通过揭示大脑如何区分瘙痒与疼痛,以及揭示为什么某些药物会引起类似过敏副作用,彻底改变瘙痒研究领域。尽管没有引发真正的过敏反应。董欣中研究的蛋白质是称为Mrgprs的细胞受体。Mrgpr家族的几个成员仅在感觉神经元中发现,董欣中表明它们起瘙痒受体的作用。他的团队已经证明瘙痒敏感的神经细胞不同于疼痛感应神经元。最近发现,另一种Mrgpr仅在肥大细胞上产生-免疫系统第一反应者将其他免疫细胞募集到损伤部位。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受体对引发肥大细胞对手臂呼叫的各种化合物敏感,包括动物毒液成分,治疗药物和炎症触发肽。在肥大细胞缺乏Mrgpr受体的小鼠中消除了假性过敏药物反应,其对于多种药物是常见的并且可以从局部炎症到危及生命的过敏反应。

何川(chuan he),

贵州出生,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毕业(89级),2000年获得MIT博士学位。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AAAS Fellow),美国芝加哥大学John T. Wilson讲座教授,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院(HHMI) 研究员。“未来科学大奖”发起人,科学委员会委员及生命科学奖评委,保罗.马克斯癌症研究奖获得者(2017)。主要从事化学生物学、核酸化学和生物学、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在甲基化修饰,尤其是5hmC修饰等方面获得了许多重要的发现。他想了解RNA和DNA的动态修饰,以及它们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他和他的团队使用他们开发的一些化学和生物工具研究RNA修饰的范围和机制,以及它们对哺乳动物发育和人类疾病的广泛影响。他们开发基因组学工具以促进基础生物学和人类疾病的研究。该团队正在评估DNA修饰作为疾病诊断和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首个RNA去甲基化酶FTO、第二个RNA去甲基化酶ALKBH5,开发了DNA修饰碱基5hmC和6mA等的检测和测序方法。2020年4月,团队开发单链DNA测序方法——KAS-seq,KAS-seq可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快速、敏感地检测和定位由转录或其他过程产生的ssDNA,且只需使用1000个细胞即可实现。该方法基于N3-kethoxal和鸟嘌呤在ssDNA中快速而特异性的反应开发。KAS-seq方法,是一种简单、低起始量、高灵敏度的ssDNA测序方法,可同时检测转录活性、增强子活性以及DNA结构变化,适用于稀有样本的转录动态变化检测。2018年,发现血液中细胞外游离DNA(cfDNA)上的5hmC可作为癌症的生物标记物。将hmC-CATCH应用于人类cfDNA的5hmC测序,首次获得了人类cfDNA的单碱基分辨率图谱,并且通过hmC-CATCH测序结果可以将癌症病人与正常人区分开。

何胜阳 Sheng Yang He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植物生物学教授。主要研究病原微生物如何导致植物患病以及如何利用植物的发病机理,找到真核细胞的工作机制。工作重点放在由寄主植物拟南芥和细菌病原体丁香假单胞菌组成的模型系统上。该团队在遗传和基因组水平上跟踪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以阐明控制发病机制的基本原理,如毒力因子,茉莉酮酸信号传导和气孔功能。此外,该团队正在研究内源性微生物群和外部气候因素(如温度和湿度)如何影响植物发病机制。他的工作可能会导致传染病控制的创新战略,并有助于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开发可持续的食品生产方式。

刘如谦(David R.Liu)

父母均是中国台湾移民,其父亲是航天工程师,母亲为物理学教授。英国权威科学期刊《自然》称许他在基因编辑技术上的创新与突破。出生于加州,哈佛大学化学学士、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博士,美籍华裔科学家。现为美国博德(Broad)研究所核心研究员,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教授 [3] ,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研究员 ,其所带领的研究团队致力于CRISPR基因编辑工具,文章提到该相关技术未来可能会带来全新疗法、拯救生命。将化学和进化结合起来,以促进我们对生物学的理解,并使新疗法成为可能。他的研究团队的工作包括:基因编辑等基因组编辑蛋白质的工程化,以研究和治疗遗传疾病;利用噬菌体辅助的连续进化(PACE)来研究和治疗具有新治疗潜力的蛋白质;以及利用DNA模板的有机合成来发现具有生物活性的合成小分子以及合成聚合物。这些技术——碱基编辑、PACE和DNA模板合成——是刘如谦实验室首创的。

林和宁

(Lin Hening)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化学与化学生物学教授,长期致力于NAD 相关蛋白酶(HDACs,PARPs,CD38)的机制和生物学功能研究,是化学生物学领域的知名学者,蛋白质酰基化修饰(Acylation)研究的权威。近年来,林和宁教授实验室陆续发现了赖氨酸琥珀酰化(Succinylation)和赖氨酸长链脂肪酰化(Fatty-acylation)等全新蛋白后修饰方式及其生物学功能,并破译了Sirt5、Sirt6、Sirt7等蛋白长期未被人知的酶活机制;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林和宁教授围绕HDACs蛋白家族成员的催化机理,设计并研究了多个基于酶活机理(Mechanism based)的小分子化合物,发现了以Tm为代表的Sirt2小分子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大多以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Science、Cancer Cell等顶尖学术期刊上。作为公认的将赖氨酸乙酰化研究拓展到更为多样的赖氨酸酰基化修饰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林和宁教授于2015年入选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HHMl)研究员。

钱泽南

(英文名:RobertTjian),祖籍浙江绍兴,1949年生于英属香港。1971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文学士学位。1976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之后,在长岛的冷泉港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博士后研究三年。1979年,返回加州大学,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生物化学助理教授职。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教授,兼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教授,兼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美国著名生物化学家,为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现任主席。在破解人类基因组方面有开创性的贡献,他在真核基因转录装置的结构和功能上的研究也同样著称于世。Robert Tjian对控制基因如何打开和关闭所涉及的生化步骤感兴趣。Tjian和他的团队发现了与DNA特定部分结合的转录因子,并在调节遗传信息如何转录和翻译成生命必需的生物分子中发挥关键作用。他们对导致癌症,糖尿病和亨廷顿舞蹈病等疾病的转录过程中断特别感兴趣。最近,他们开始研究转录因子如何控制胚胎干细胞向肌肉,肝脏和神经元的分化。

骆利群

1966年1月出生于中国上海,神经生物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1981年骆利群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毕业后考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986年1月获得郭沫若奖学金,同年通过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公费留学生考试;1987年进入美国布兰迪斯大学生物系攻读博士学位;1992年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进入斯坦福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97年获得斯洛恩基金奖;2005年当选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9月获得Jacob K. Javits奖;201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骆利群的研究方向为神经网络的发育和功能。骆利群专研脑神经系统,利用果蝇发现了突触分枝发育的分子机制,并发现了这种分枝机制与哺乳动物突触受损后的衰弱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对更多的分枝因子及这些因子影响的分子靶标进行深入研究。骆利群在神经发育、神经网络的构建与组织神经科学的技术开发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对研究神经系统的发育、功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他获得Javits奖后对更多的分枝因子及这些因子影响的分子靶标进行进一步研究,这会进一步加深我们对于人类神经衰减疾病的了解。

王萌

1991年至1994年,在石家庄一中初中部就读,1994年,以石家庄市中考第一名的成绩进入高中部就读。1997年,考入北京大学生物和分子生物学专业,2001年,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北京大学、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称号。2001至2005年,在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就读获博士学位。2005至201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进行博士后研究。美国贝勒医学院教授,HHMI研究员王萌教授,长期致力于研究长寿与衰老的分子机制,着重研究脂质代谢分子遗传与代谢调控,以及代谢小分子物种间调控机制。她的团队发现一种降解脂肪的酶能控制线虫的生命,也发现线虫的肠道菌群能够产生一种糖分子,并转化为抗衰老的信号。当生产这些糖分子的基因被激活后,线虫的生命竟延长了 20%!此外,王萌教授也开发了一种全新的显微技术,观察生物体内的动态代谢产物。

Wang, Michelle D

毕业于南京大学的Wang, Michelle D康奈尔大学教授,主攻发育生物学。Michelle Wang想了解细胞如何在DNA“分子高速公路”上保持交通流动。基本的生物过程需要大量的运动蛋白和复合物同时占据DNA上的位置;因此,碰撞,拥堵和路障是不可避免的。而且,DNA不断重组,改变了行驶车道。交通流模式的这些不同变化具有影响基因组稳定性和细胞活力的后果。Wang实验室的研究旨在阐明DNA障碍的性质,DNA运动蛋白如何与障碍物碰撞和导航,以及转录和复制过程中的DNA拓扑结构。Wang和她的团队开发并使用创新的实时单分子精确测量,以便对细胞机器的复杂协调以及DNA力学和拓扑结构的基本作用有新的见解。

张毅

1963年生于重庆秀山,是中国农业大学生物物理研究生,1989年赴美,是表观遗传学领域的著名科学家。HHMI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讲席教授。他是全球在表观遗传学领域最为出色的科学家之一,多年来,该实验室相继发现了组蛋白去乙酰基酶、组蛋白甲基酶及去甲基酶、组蛋白泛素酶、以及DNA去甲基酶等。这些研究对于生物发育成长、干细胞更新与分化、癌症治疗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张毅实验室的多篇文章被《自然》、《科学》和《细胞》等世界顶级生物科学杂志收录。“他(张毅)在表观遗传学领域做出了重要的发现,比如一系列的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其中DOT1还与白血病相关。当然最广为人知、最重要的就是关于PRC2/EZH2复合体的研究。他不仅发现了这些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并且阐明了它们的生物功能。“他还研究了在Tet酶的作用下,DNA去甲基化通路的反应细节。他甚至在早期胚胎和生殖细胞中展示了它们的功能。”

沈康

毕业于中国同济医科大学,在美取得杜克大学博士,主要研究为细胞生物与神经科学,之后在旧金山加大做博士后研究。2003年进入斯坦福大学,担任生物系助理教授,终身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专研人类脑部及神经系统的发育。在线虫秀丽隐杆线虫中研究神经回路发育和维持过程中的关键细胞生物学事件,包括突触特异性和组装以及轴突运输,神经元中的细胞骨架极性以及树突分支和生长。为此,该团队应用了广泛的方法和技术,从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表达到生物化学,显微镜,流式细胞术和行为测定。

郑宁

现为华盛顿大学副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致力于了解植物和动物(包括人类)中蛋白质和信号分子的复杂相互作用和协调功能。利用结构生物学方法,郑和他的团队进行了跨多个相互交织的研究领域的研究,包括泛素化、转录、植物生物学、离子通道、生物钟和药物发现。他们的首要目标是将他们所学的基本生物学原理应用于新疗法的开发以及地球生态平衡。

还有就是广为人知的庄小威。上述部分资料介绍来源于百度百科,主要介绍来源于HHMI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