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考级市场混乱「国内艺考越来越黑」

互联网 2023-02-25 14:55:31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艺术考级市场混乱「国内艺考越来越黑」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家长给孩子报艺术兴趣培训班。

“艺考热”一直是考试界普遍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来虽然有所降温,但仍然抵挡不住广大考生的报考热情。这种趋势不仅仅出现在高考阶段,甚至在中考阶段也出现了。“艺考热”反映的是一种不健康的考试现象。

尤其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进一步减少,有更多的时间培养兴趣爱好,参与艺术兴趣培训。而与之相伴的,是五花八门的等级考试,一些甚至成为束缚孩子创造力、好奇心的枷锁。

“艺考热”是中考、高考阶段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根源在于学校、家长和考生三方面的原因。要想改变“艺考热”不健康的状态,必须要政府、学校和学生、家长都做出努力,还艺术教育的本真。

此前,在今年全国“两会”上,30多位全国人大代表也曾集体建议:取消12岁以下青少年的艺术考级。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宋亚平建议,取消对12岁以下儿童开展的各种门类美术考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交响乐团副团长、首席指挥李心草也建议,调整音乐类考级方式或取消音乐类考级制度。

作为两会代表委员,他们不约而言直指音乐、美术考级的弊病,引来不少网友的赞同。

考级并非“一禁了之”。不可否认,音乐、美术考级备考中,的确存在揠苗助长、急功近利等问题,但一味否定艺术考级,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考级并非一无是处,至少能让孩子确立一个目标,知道自己通过努力可以达到什么水平。“一刀切”取消考级,同样会剥夺孩子们的选择权。何况校外培训、艺术考级源于市场需求,并不会因为“一禁了之”而真正消失。

其实,人们反对的并不是考级,而是功利性考级。因此,有必要正视考级乱象,并加以规范和引导。

比如,推进艺术考级制度改革,引导行业和家长面向青少年终身学习的成长目标,锚定健康成熟的人格发展。

要像专家建议的那样,认真讨论、研究、论证考级的教学大纲制定、曲目制定及最后的考试方式制定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加进一些辅助教学内容,主要针对如何提高孩子们对音乐的认识,以及培养他们对音乐真正的兴趣等。与此同时,还需精准提升指导教师专业素养和考评教师职业操守。

“考级是以牺牲一代代儿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代价的敛财行为。”

20世纪90年代,高考,有艺术特长的加分;小升初、初升高,有艺术特长的优先录取;招工,有艺术特长的优先录用……这样的社会氛围助推了学艺及考级热潮逐浪高涨。

考级需交纳报考费和证书费,少则七八十元,多则二三百元。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导致考级活动多头介入,不仅各大艺术类高校纷纷开展考级活动,中国文联旗下的相关协会及其二级协会也各立“山头”。

艺术考级源于英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考级制度开始为我国艺术界关注,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上海音乐学院率先就音乐专业推行考级制度,目的是普及全民艺术教育,筛选优秀生源。

为推动各门类艺术发展,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1985年9月29日至10月9日,我市举办了首届艺术节。至今,两年一届的艺术节从未间断,意外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少儿学艺热潮。

少儿学艺成果需要展示和检验,于是出现了考级。在升学、参军、招工中,有艺术特长可加分或被特招的政策出台后,考级更是成了一年一度火爆的文化活动。

尽管相关的政策已经取消,但因种种原因,我市每年参加考级的少儿仍然成持续增长态势,近几年,每年都超过2万人。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我市的各类艺术考级出现了考点繁多、把关不严等一系列乱象,严重影响了考级的权威性、规范性和专业性。

“目前的艺术考试实施过程中,存在三方面的突出乱象:考前辅导乱,考试组织乱,招生学校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研究中心主任吴键用“三乱”形容当前的艺考。这种乱,源于”热“。

近几年,虽然高考生源下降,但艺考持续升温,报考规模已占高考总规模的10%以上。

产生“艺考热”现象有哪些原因呢?

探究“艺考热”的根源,一方面原因源自于家长和考生本人的盲口跟风。学不好数理化就学艺术,成为众多家长让孩子“学艺”的直接原因。

应试教育的压力,一些学生文化课成绩差,走普通文化课高考之路根本上不了本科,加之艺考的门槛低,对文化课要求偏低,很多家长纷纷支持学生加入艺考的行列。

也有一部分人,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期望通过艺术这条道路成名,家长和考生没有心平气和地考量自身状态,没有认清考生自己是否具有艺术的天赋,就“半路出家”,企图通过“培训”达到“速成”的目标。

另一方面的原因,来自于学校。对于招生院校来说,由于艺术类学生的学费远远高于其他专业,这就形成了许多学校的招生冲动。

原来有艺术专业的学校不断增加招生数量,原来没有艺术专业的院校纷纷设置艺术专业,争抢招生带来的利益份额。全然不考虑市场经济的需求,设置的专业很多都与市场经济脱节,只顾眼前利益盲日招生,无形中形成了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压力;对于考生所在学校来说,存在着考试前夕,老师劝导文化课成绩不好的学生填报艺术类院校的现象。

这种现象甚至扩展到初中,有些地方的初中生,在中考前夕,就被老师劝说报考艺术类高中,很多学生和家长对中考的形势了解得不清楚,只能盲目跟风,而老师的这种劝说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据悉,很多高中甚至初中,老师的工资与升学率有直接的关系,这就导致了老师会不负责任地劝说成绩不好的学生报考艺术类院校。这种做法,显然有悖于一个教师的职责和义务,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社会。

老师比学生和家长更能掌握升学状况和就业形势。在利益的驱动下,老师不考虑学生将来的就业情况,只是单纯地为了升学率而却说家长,让学生走上“艺考”这座独木桥,短期内看,学生也有学上,学校的升学率也提高了,好像达到了一种“双赢”的状态。

可是,很多家长付出血本让学生走上“艺考”这条道路,等待他们的又将是什么呢?

在市场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有极少数学生能如愿以偿,大部分学生不是改行就是只能找到很低端的工作,有的学生甚至一毕业就面临着失业。这时学生其它方面的兴趣早就消失殆尽了,想要从头来过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了,这样的选择让很多家长和学生后悔莫及,而谁又能为这样沉重的后果买单呢?

那么,家长们为何还如此热衷于考级?

从业16年的北京一培训机构老师Grace告诉记者,早些年,很多家长让孩子参加等级考试,主要是为了让孩子在升学时有个加分项,后来社会艺术考级、艺术竞赛的等级名次不能直接作为艺术特长测评的依据,很多家长又出于丰富孩子简历的考虑,让孩子继续参加等级考试。实际上,考级热的形成,培训机构推卸不了责任。

而且有些地方考级热违背了艺术教育的规律,呈现出较强的应试教育的特点。

艺考之所以乱,本质上还是因为这是目前仅存的一条“可操作”的以较低分考取名校、“差生”容易考上本科院校的路径。

为了教育公正,国家不断对高考招生政策进行改革,过往的诸多加分政策正在不断被取消。

考级确实是对孩子学习成绩的一种检验,也能起到安抚家长的作用,但孩子选择学习艺术最初肯定是因为喜欢和热爱,让孩子接受艺术的培训也是为了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如果只是为了考级而学习,势必会消耗孩子的热情,同时也不利于孩子对于艺术的学习。希望家长树立正确的艺术培养理念,坚守初心,回归素质教育。

来源:法制日报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