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的民间说唱艺术有哪些「民间说唱艺术」

互联网 2023-02-24 21:42:12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张家口的民间说唱艺术有哪些「民间说唱艺术」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文/杨 畅 梁挺爱

“民间说唱”是各种曲艺的总称。它以带有表演动作或由音乐伴奏的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生活。其演出方便,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为群众喜闻乐见。

这种艺术形式.在全国有一百三十多种。我们张家口市土生土长、具有塞北特色的民间说唱艺术有《打柳子》(也叫《风柳子》)《插花落子》、《竹板谣》、《戳古董》、《马栅落子》、《张北快板》、《方言故事》等近10种,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插花落子》流行于尚义、张北县等坝上一带。“落子”是指表演者手持的大板(也叫“金钱板”)和小板(即“五碎子”)。《插花落子》就是表演穿插于演唱之中。它情调健康,节奏明快,边敲边舞。音乐流畅,唱腔粗犷奔放,舞姿优美,形式独特,可和其它地方的《莲花落子》媲美。落子历史悠久,据已故老艺人(尚义县哈拉沟村人)叶禄讲,它产生于明末清初。当时主要是打着它乞讨、街头卖唱。开始打法简单,叶禄在长期实践中,把一些拳术的招数揉进了落子中,创造了“插花盖顶”“怀中抱月”等动作。其子叶有全(艺名“生娃子”)11岁随父学艺,在原来的基础上,从形式到内容,又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他吸收了一些其它舞蹈和戏曲动作,创造了“龙中取水”、“张飞跨马”、“辕门射戟”等舞蹈动作,去掉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他创作了五十多个新段子,增强了鲜明的说唱艺术特色,使这种艺术形式更加完美,取名“插花落子”。它既可单独表演,也可以打场子招引观众。1957年首次将它搬上舞台,并以他创作的《塞上四化》,参加了河北省在天津举办的民间舞蹈会演,受到了好评。1989年,又以《塞北换新天》,参加了省民俗表演节目大赛(录相),荣获二等奖。

《打柳子》和《竹板谣》主要流行于崇礼、蔚县、张家口市郊带。它的起源说法不一,无据可查。据有的县志记载,产生于清康熙年间。《打柳子》动作简单,以唱为主,唱腔欢快热烈。主要是在每年元宵节,穿插到社火(即秧歌)中进行集体表演。据说最早时,在拜庙求神、拜“三官爷”(三官、地官、水官)时演唱。用它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寿太平。唱词大都是四六句。开始二至八人参加,有小生、小旦、小丑和丑婆等对唱,王八(秧歌中一种角色,翻穿皮袄、歪挎串铃)领唱。唱词大都是贺年的吉利话,如“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挂红灯。红灯挂在大门外,欢天喜地迎新春……”现在多是秧歌队拜年时集体演唱,唱词的内容也有创新,且有针对性。高新区王家寨村秧歌队创作了几段新唱词,扭到哪里唱到哪里。如给解放军拜年时唱道:“扭起秧歌进军营,慰问亲人解放军。民拥军来军爱民,军民团结如一人。”优美动听,加上锣鼓伴奏,很欢快热烈。特别是王八的表演滑稽有趣,逗人大笑。王八拜年还有祝福长寿之意,多年来,深受群众欢迎。

《竹板谣》也是我市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既不是快板,又不是纯粹的歌谣,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说唱性艺术。据说它是地方小戏“蔚县秧歌”支生的。过去常穿插到秧歌剧中表演。正式演出前用它开场,或因演员化装,换装不能按时上场时,由它垫场先说唱一阵儿。《竹板谣》大多没有固定的曲调,即便有也很简单。由一人化装成小丑或丑婆表演,乐队伴奏打板(细鼓)或敲梆子。所唱的内容,过去大都是没有故事情节的“四季调”、“十二个月”、“表十字”、“表古人”等,还有风趣幽默逗哏的《大姑娘》、《馋老婆》、《四个大嫂》等一类的反映家庭生活的小段子。不光在舞台上表演,也常在街头演出。解放后,人们常用这种形式进行宣传.并创作了不少歌颂党和毛主席、歌唱新人新事和反映农民幸福生活的新唱词。

《戳古董》(是张家口的方言,捅娄子的意思)流行于我市坝上和内蒙草原一些县(旗)。它由一人拉着四胡,边拉边唱,曲调简单,街头和室内均可演出。所唱的内容.大都是艺人根据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色情、凶杀等奇案创作的,过去的内容大都不健康。但因它很刺激,所以吸引了好多人。几次禁演,但仍偷着在地下演出。近几年来,有关部门组织作者创编了些健康向上、歌颂英雄和先进人物的新段子。形式上也在进一步加工,去粗取精,使其更加丰满,受群众欢迎。

《马栅落子》主要在赤城县马栅子乡一带演出,曾参加过地区会演,现在很少演唱,由于后继无人,濒于失传。它的艺术形式和演唱段子,极需要挖掘整理,进行抢救。

还有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张北快板》、《方言故事》等,都有一定的地方特色,深受群众欢迎。张北县文化馆老艺人刘润书演唱的《张北快板》《计划生育好》,曾参加原地区举办的张家口民间文艺会演,获一等奖,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好评。这种艺术形式.在我市民间说唱艺术的大花园中,仍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