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入侵者教案设计「基因突变教学设计」

互联网 2023-02-24 21:41:07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生物入侵者教案设计「基因突变教学设计」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导入新课

【教学设计】

水葫芦,看起来鲜嫩可爱,是我国几十年前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植物,曾一度用它来净化污水。但引入我国昆明的“高原明珠”——滇池后,水质污染导致水葫芦疯长,几乎遮盖了整个滇池,使很多水生生物几乎绝迹。 每年,国家需花费巨资打捞水葫芦,清除它的危害。(图)

再来看几个网页:

1.深圳新闻网:绿色杀手薇甘菊蚕食八万平米红树林

(记者 罗雪燕 付洋)不少细心的市民发现,深圳滨海大道北侧的红树林区,过去的80000多平方米郁郁葱葱的红树林,如今仅剩下不到2000平方米。专家称,“绿色杀手”薇甘菊是红树林消失的致命原因……

2.搜狐新闻中心:薇甘菊“暗杀”万亩郊野公园

3.人民网:紫茎泽兰现身四川凉山 所到之处“惟我独尊”

一种美丽的植物,开白色的小花,一年四季常绿,繁殖能力极强……有它在的地方,任何植物都不能生长,它就像一个“绿色杀手”,将所有的植物“杀死”,所到之处成为一片“绿色沙漠”。目前由中美洲入侵的这种可怕植物已经将四川凉山州800万亩优良草场变成自己的王国,而且它们正以每年30公里的速度悄悄向成都逼近……

教师归纳:这就是生物入侵!这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下面学习《生物入侵者》。这篇文章把我们领到这一特殊的“战场”,对这场“战争”做一番考察。

【设计意图】

1.写作中有一种手法叫做烘托——先从侧面描写、造势,然后再引出主题,使主体事物鲜明突出。有时烘托和渲染相随,称为“烘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那都是为了烘托琵琶女的演奏技艺和演奏效果。《天净沙秋思》只有5句,前四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都是为了烘托第5句“断肠人在天涯”。

同样,语文教学中也需要这种烘托手法,尤其是说明文。许多老师认为说明文不好教,许多学生对说明文不感兴趣,因此教学说明文尤其应当在课前用点烘托手法,以培养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我这个设计,就是为了提高同学们对这一课的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可以说是课前的一种烘托手法。

商业运营中有一种方法叫做“造势”,其实语文教学也需要,我这样烘托,也可以说是为这一课“造势”。教学实践证明,这一烘托手段,这种“造势”,对这一课的成功起到很好的作用。

2.网络,在教学中还是一个新鲜事物。这样导入,可以说比较新颖。不仅“导入”环节利用网络,我的“作者简介”环节也这样进行:本文作者是——梅涛,关于梅涛,我们上他的网页看看——梅涛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下面是他的在研课题、研究成果、发表论文、授权专利、获得奖励等。(略)这样介绍,学生感觉是新鲜的,也有助于提供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课文阅读

【教学设计】

课文阅读,主要是领会作者的思想和艺术。我在这一课设计的阅读方法是边朗读边研讨。而研讨中,我特别注重品味词句,例如:

“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繁衍”换成“繁殖”可以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

这都是为了进行语文训练,包括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听说读写思的训练。

这里重点说说朗读。朗读,是一种最基本的而又非常好的教学方法,朗读中能解决多方面的问题,包括弄清字音字义、品味词语句子、理解属性艺术等等。可惜这种方法许多老师不注意采用,主要原因是中考和高考都不考。而我却乐此不疲,实践证明,我从这种教学方法中收获甚多。请看我在安徽砀山上这一课的实录(学生为铁路中学初二26班),也以此代替“参考答案”:

师:有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法现在不太常用了——就是朗读啊。你们重视朗读吗?重视,好。可是许多地方不重视,教室里不闻琅琅读书声,唯闻写字刷刷刷,唯闻分发试卷哗啦啦。咱们班谁读得最好啊?

生:我。

师:好!我非常欣赏你的自信!请你读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能不能一字不错,一字不磕绊。

生:(读)。

师:哎呀,你读得果然非常好!(鼓掌)我有一个小建议:将来你考大学的时候,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报考北京广播学院,去当专业的播音员、主持人。还有谁认为自己读得好?

生:我读得比她还好!

师:也非常欣赏你的自信。那你读读第二段

生:(读)。

师:哇,也很好啊!甚至我感觉到,咱们26班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班级,将来真有可能出一批著名的播音员、主持人,把什么水均益、王小丫都给他超过去!

生:(读)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诸多”的“诸”读成了“zhù”)

师:哎呀,(故作迷惑)但有一个字我拿不准:是诸多,还是“zhù多”?

生:zhū多……zhù多。

师:究竟是哪个?根据是什么?

生:诸葛亮,读zhū。

师:有道理,但万一它是多音字呢?我们根据什么判断对错?……今天我看好像没有带字典的,是不是?——我给大家一个忠告:上语文课,一定要带字典。因为,字典,是装在口袋里的老师,它比你这个老师(指自己)高明啊!你这个老师才疏学浅啊,究竟读“zhū多”还是“zhù多”,我也拿不准,但我们从字典一查,就解决了。这样,究竟读“zhū多”还是“zhù多”,我们现在不作定论,回去查一查,怎么样?

生:好。

师:这里有一个词——繁衍。我的问题是:“繁衍”换成“繁殖”可以吗?为什么?

生:我认为“繁衍”换成“繁殖”是不行的。因为繁衍是大规模的,还有植物可以是繁殖,而动物和微生物得用繁衍。

生:我觉得动物和植物都可以用繁衍,也都可以用繁殖,但繁衍是没有节制的,大规模的,繁殖是有节制的,有规律的。

师:究竟谁说得对?我看又该查字典了——查一查“衍”是什么意思,或直接查“繁衍”和“繁殖”各是什么意思。可惜你们没带字典。现在我先把我查的结果告诉大家:衍,是“多出来”的意思;也指发展,发挥。繁衍的意思是:繁殖并发展、增多。那么它能换成“繁殖”吗?当然不能。今后记着,大规模地,无节制地繁殖时,用繁衍还是繁殖?

生:繁衍。

师: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作者梅涛虽然是研究机器人的,但在语言上也很有功力,用词很准确啊!

(三)类比想象

【教学设计】

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不但自然界是这样,人类社会也是这样,你能举出例子证明吗?

【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一是理解为了作者的思想和艺术,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而联想和现象,又是写作的双翼。缺乏联想力和想象力的人,写作上往往是思想贫乏,艺术也贫乏的。还有第三,联系社会生活。“大语文教育”思想是精髓是联系社会生活,语文课一联系社会生活,马上就活了起来。

【参考答案】

这道题的答案,我只提供半个,另外半个,由学生去创造和补白——老师不能代替学生思维,而应启发的诱导他们思维:

1.如果小偷没有警察制约……

2.如果工厂主没有工会制约……

3.如果企业没有同类企业竞争……

4.如果官员没有人民和媒体的监督……

5.如果执政党没有反对党和选民制约……

6.如果……

(四)仿拟练习

【教学设计】

尽管各国海关动植物检疫中心对这些害虫严加防范,但由于进出口货物数量极大,很难保证没有漏网之“虫”。

“漏网之虫”是什么修辞手法?你在别处还见过这样的方法吗?请举出例子,或采用“仿拟”的方法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

1.仿拟,是一种非常好的修辞方法,运用它,可以使语言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这个设计的意图就是学习仿拟的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艺术。

2.阅读和写作是不能分开的,最好的写作训练的方法是结合阅读进行。我这样设计,可以说是结合阅读进行写作训练。

【参考答案】

还以在安徽砀山上这一课的实录代替:

师:“漏网之虫” 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是比喻……是引用……我认为是引用后再加以修改。

师:数你说的最接近正确答案。但我估计你们不可能答得完全正确,因为这是一种没有学过的修辞方法——叫做“仿拟”,也叫“仿词”——仿“漏网之鱼”为“漏网之虫”。——批上“仿拟”这两个字。

你在别处还见过这样的例子吗?——下面我们就把语文学习扩大到生活中了,就不仅限于课本了。

生:“鸟为食亡”改为“鱼为食亡”。

师:对。

生:一次作文时我们班有一位同学把“与狼共舞”改成“与狗共舞”。

师:对,那时谁呀?

生:张涛。

师:谁是张涛,站起来叫我看看。(张涛站起来)你有语言天赋!

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改成“国家兴亡,我的责任”。

师:你从哪儿看到的。

生:一个台湾校长的报告。

师:是,我也看到过。你很注意从课外学语文啊!我估计你知识面很宽。学语文的最大诀窍,就是注意在生活中学习并积累。

生:还有把古诗《春晓》改成“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

师:这是谁改的?

生:我们班的一个调皮男生……王帅。

师:谁是王帅,叫我看看。

生:他没有来。

师:其实啊,调皮男生,都是聪明的。有一句俗语:男孩淘,是好的;女孩淘,是巧的。一旦他们不淘了,干正事了,往往比咱们不调皮的干得还好。调皮学生往往也是很有前途的。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北京烤鸭店。口水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啊,幽默,幽默!你这是哪里来的?

生:听同学说的。

师:听同学说话,也能学语文啊!

生:还有电视广告吧“默默无闻”改成“默默无蚊”——蚊子的蚊……

师:是。有个成语叫“望洋兴叹”,见过没有?……我很穷,面对几十万的房价,我买不起啊,只能——

生:望房兴叹……望楼兴叹。

师:许多贫困家庭的子女交不起学费,念不起书,那叫——

生:望学兴叹……望书兴叹。

师:还有许多穷人看不起病——前一段媒体报道,一个当老师的在哈医大二院住了60多天院,医院收了人家550多万,记者找到医院的纪检委,纪检委还说我们不但没有多收他的,还少收了他180万——这医院很黑哟!在这种情况下,下岗职工只好——

生:望医兴叹。

师:看过《天下无贼》没有?……《天下无贼》里有个人“仿拟“了一把——

生:打劫了……

师:那一段很逗笑,很好看,但它不是仿拟。有个人说:竟敢这样目中无——

生:人……贼。

师:对,目中无贼。谁说的?

生:刘德华……

师:鲁迅也仿拟过,仿《黄鹤楼》: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陋室铭》也有人仿拟: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就灵……后面的自己查去。这都是仿拟。以后说话的时候,作文的时候,要尽量运用仿拟,尽量把话说得幽默、风趣。……哎?你们做笔记了吗?没做的快补,把刚才有趣的词语记上,像——

生:望书兴叹……望学兴叹……望楼兴叹……望医兴叹……与狗共舞。

师:还要批上两个字,什么字?

生:仿拟。

(五)扩展迁移

【教学设计】

1.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 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 的现象吗?如果有,说给同学们听听。

2.“主人论坛”——对“生物入侵者”,你还有什么见解?请在这里展示你的思想、知识和文采。

【设计意图】

这个步骤有多种作用,例如学以致用,开阔眼界,开拓语文教育的的境界,培养说话与作文能力,培养学语文反的兴趣,等等,但我最看重的,则是以此培养学生的“浩然之气”。

我国古代文论历来有“养气”的主张。我理解,“气”,是一个人的思想、观念、知识、见闻、修养、品格、气节等等的综合。“养气”的主张,最早是孟子提出。他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但他所讲的“气”,偏重于人的道德修养。曹丕把孟子的养气说发展成文气说,最早提出“文以气为主”。此说对后来影响很大,论文者多有引用化用。韩愈进一步提出“气盛文宜”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陆游还曾写诗论“养气”之作用:“文章最忌百家衣,火龙黼黻世不知。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霓。”(《次韵和杨伯子主簿见赠》)

那么,怎样养此“浩然之气”?明文艺理论家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道:“熟读太白长篇,则胸次含宏,神思超越,下笔殊有气也。”吕本中《童蒙诗训》认为,“读三苏进策涵养吾气,他日下笔,自然文字滂沛。”苏辙认为:太史公“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在于他“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

归纳以上观点,结合当今学生实际,我觉得养学生“浩然之气”,首先是博览群书,开阔视野,其次是参与社会生活,进行社会实践。这个设计,就是为了落实这两点。

【参考答案】

可先点击进入下列网页:①“生物入侵” 触目惊心;②一场抵御外来生物“恐怖分子”的保卫战。然后再看我的教学实录:

师: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特别是,我们梨都砀山有没有“生物入侵者” 的威胁?

生:有,我们农村,有一重土蚕,专门叮咬棉花,让它们的子叶和根系都烂掉。

师:嗯,是。

生:黑猩病,让梨上长黑点点,卖不出好价钱。

师:哦,我第一次听说这种病。可见你的知识能面很宽。

生:前几年从外国传来的非典。

师:非典是一种生物入侵,但不是从外国传来的,是国产的。

生:从菲律宾进口的凤梨,里面有穿孔线虫。

师:哦,这种虫我也没听说过,你的知识面比我还宽……其实咱们的砀山梨也有危险啊,美国有一种虫就叫美国白蛾,如果传入中国,将是所有果木的大劫难。所以如果你从美国坐飞机回国,包里装了几个苹果,海关发现了一定会没收。

生:还有美国的斑潜蝇……

师:哎哟,这种蝇我也没有听说过,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报纸上。

师:看报纸也是学语文哟,这就叫大语文。……我建议同学们再登陆两个网页看一看:一个是《“生物入侵” 触目惊心》,一个是《一场抵御外来生物“恐怖分子”的保卫战》。你看,生物入侵——引狼入室!……什么是“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首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公布: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互花米草、飞机草、凤眼莲(水葫芦)、假高粱、蔗扁蛾、湿地松粉蚧、强大小蠹、美国白蛾、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 虽然是故乡鱼,巴西人提起食人鱼也怕(附图): 食人鱼瞬间可吃掉大它十几倍的动物(图):仅在巴西的一个州,每年会有超过1200头牛被食人鲳吃掉……揭开“食人鱼”面纱……专家:当心“养鱼为患”——这叫什么?

生:仿拟。

师:总之,在电脑任意一个搜索引擎打上“生物入侵者”这个关键词,你就能查到无数的资料,有上网条件的同学,课下去查一查。

师:最后一个问题,是“主人论坛”——对“生物入侵者”,你有什么见解?

生:我觉得我们应当提高社会责任感,打一场消灭生物入侵者的人民战争。

师:据说深圳就动员全市人民群众消灭微甘菊。

生:我们要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师:问题是怎么打。

生:要加强对从外国进口的动物植物、水果的检查。……当在路边草地或自家庭院里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时,不要掉以轻心,要想想它从哪里来的,要到……有关部门去报告。

师:我现在所关心的是生物入侵者该怎样消灭它?用药?动员全民去拔?——这方法太费力了吧?你有什么高招?

生:我觉得应该把它的天敌也一块引进,用他的天敌消灭它。

师:哎呀,你就是才能非凡啊,高明!这就叫生物防治法。

生:监控各种交通工具……建立一个跨部门的监控系统。

生:我觉得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因为失衡是暂时的,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并不是都能够生存下来,即使生态系统中的强者也同样受到该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制约,不可能为所欲为,因此,自然界的平衡最终会得以实现。

师:哦,你的观点其实就是课文中某些专家的观点,你很注意读课文。

师:(还有许多同学举手要求发言)……你最后一个发言。

生:我觉得应当用我们的梨树去进攻那些生物入侵者。

师:你这是反向思维啊……同学们还有许多意见要发表,但我们没有时间了,我给大家提供另外一个发表园地——人民教育出版社有一个“中学语文学生论坛”,听说过吗?网址是:www.pep.con.cn。你们可以在那里发表。

我这里还有一个高招:发明一种药物,让美国白蛾之类的生物入侵者都得不孕症,那就会怎么样呢?

生:断子绝孙了。

师:对,再发明一种药物,让紫茎泽兰之类都得传染病,而且只传染它,不传染别的,这法子怎么样?请大家在“中学语文学生论坛”讨论讨论。还有,如果你能解决这些个问题,你就为祖国的科学和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估计,说不定我们班真会出几个科学家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这个可能?

生:有!

师:好,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