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修复一件艺术品 值吗多少钱「艺术品修复」

互联网 2023-02-24 11:12:14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重金修复一件艺术品 值吗多少钱「艺术品修复」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荷兰国立博物馆(Rijksmuseum)的“《夜巡》修复项目”(Operation Night Watch)

今年初,荷兰国立博物馆为期两年半的“《夜巡》修复项目”走向尾声,耗资约300万欧元。在一件作品上投入如此人力物力,是否值得?为何艺术品修复的成本如此之高?这笔钱由谁承担?今天,时尚芭莎艺术带你了解。

「 修复or毁容?」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提到艺术品修复,各种“毁容”级案例往往传播更广……2020年,一幅巴洛克时期代表作《无玷圣母》的18世纪高质量复制品两次“惨遭毒手”,画中圣母如做丰唇手术失败,令画作藏家怒不可遏、直呼离谱。

左为原作中的圣母,右为两次修复的结果。

Bartolomé Esteban Murillo《无玷圣母》(Immaculate Conception),布面油画,17世纪

无独有偶,另一起广为流传的失败修复发生在2012年。一幅珍贵的耶稣壁画因年代久远出现局部剥落问题。然而,由于不当修复,神圣的耶稣面目全非,旺盛的毛发和憨厚的眼神活像一只猿猴……

耶稣:你礼貌吗?

实际上,这两起堪称艺术圈“迷惑行为”的修复均由非专业人士完成。前者出自一位家具修复商之手,藏家还花了1200欧元,结果却大相径庭。后者因资金缺乏,修复工作一度停滞,于是一位住在附近的80多岁老太太看不下去了,竟擅自修补,不料好心办了坏事。

不仅如此,它们还都发生在艺术气息浓厚的西班牙。因为这里并没有明确法律规定艺术品修复须专业人士进行,所以不只绘画,建筑、雕塑等的修复“翻车”事件亦层出不穷。“这就好比外科医生没有营业执照就可以给人动手术,你能想象吗?”西班牙专业修复与保护协会(Acre)的前主席Fernando Carrera尖锐指出。

西班牙一座雕塑《圣约翰与龙》(Saint George and the Dragon)的修复前后对比图

由此可见,专业修复对于艺术品来说至关重要。否则如果失败,这些历史悠久的艺术珍品就可能毁于一旦,再也无法复原。而“专业”通常意味着“昂贵”,且耗时长,短则数月,长则数年。人力物力成本如此之高,谁来出这笔钱?

「 谁出钱?谁修复?」

一般来说,艺术品的修复分两种:公与私。

前者主要指博物馆、美术馆等公立机构设置的保护与修复部门。比如2016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就聚焦故宫修复单位——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向人们揭开了修复这份工作的神秘面纱。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海报

在国外,顶尖博物馆如泰特、大都会、卢浮宫、蓬皮杜中心等均设有相似部门,以保护自家藏品,且大部分将其命名为“保护与修复部门”,即包括预防性保护(conservation)和损坏后的修复(restoration)两方面的工作。

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Black on Maroon》 ,布面油画,1958年,现藏于泰特现代美术馆

该作在2012年遭到破坏,泰特美术馆随后便启动了相关修复项目。

后者指的是私人运营的修复工作室或“个体户”,主要面向有修复需求的私人藏家,因此费用自然是由藏家承担。前文提到的圣母画修复就属于这一类型,只可惜藏家“遇人不淑”。这也证明此类商业性质的修复者通常水平参差不齐、鱼龙混杂。

而博物馆中的保护与修复部门则相对更专业,通常资金来源于自身预算、政府拨款和企业捐赠。博物馆之间也会有合作项目,如博伊曼斯·范·伯宁恩博物馆(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就曾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合作修复艺术家弗朗西斯·毕卡比亚(Francis Picabia)的两幅作品。

弗朗西斯·毕卡比亚《Egoism》,布面油画,1947-1950年,由博伊曼斯·范·伯宁恩博物馆与MoMA合作修复

弗朗西斯·毕卡比亚《Danger de la Force》,布面油画,114×88cm,1947-1950年,由博伊曼斯·范·伯宁恩博物馆与MoMA合作修复

同时,博物馆在将藏品借展之前通常会进行常规的修复工作,让作品能以更好的状态面向观众。而真正需要花费重金的通常是一些特别项目,且是针对格外贵重的艺术作品,例如《夜巡》修复项目即是如此,有人认为该作对荷兰国立博物馆的重要性就如同《蒙娜丽莎》之于卢浮宫,妥妥的镇馆之宝。

荷兰国立博物馆(Rijksmuseum)的“《夜巡》修复项目”

除了人力物力,这次修复还有“科技力”。博物馆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让机器学习并模仿伦勃朗的风格。当然,人与AI究竟谁更能胜任修复工作,这一问题先按下不表。对高科技的运用无疑让成本更加高昂。而这一切最终都指向一个问题:值得吗?

「 一件作品,值吗?」

艺术家乔治娅 ·欧姬芙的重要作品《Spring》经过1250小时、耗资14.5万美元的修复工作,将在2023年面向公众展出,图片来源:Georgia O"Keeffe Museum

这个问题与曾经一个辩题有异曲同工之处:如果一只猫与一幅世界名画同处在失火的房间里,只能救一个,你的选择是什么?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有需要修复的艺术品,更有需要救济的贫困者、患病者,在预算不变的情况下,实用主义者们自然会想:与其修复一幅画,不如帮助更多人。

然而,抛开“事关人类文明延续”这些大道理不谈,仅从“功利”的角度来看,修复艺术品也是值得的。譬如《夜巡》《蒙娜丽莎》这样级别的艺术品不仅具有文化艺术方面的意义,其背后的经济潜力也是无穷的。

荷兰国立博物馆(Rijksmuseum)的“《夜巡》修复项目”

首先,它们每年为博物馆吸引了成百万的游客打卡,甚至《夜巡》的修复过程也是面向游客进行的,满足了人们对这一工作的好奇,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修复到底是怎么回事。其次,这些名作还促成了无数跨界联名,带来可观的收益,更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性价比最高的宣传素材。因此从“实用”角度看,投入巨资修复、保证作品的完整无暇无疑是值得的。

卢浮宫里的《蒙娜丽莎》

印有《蒙娜丽莎》的T恤

不仅如此,修复工作还会帮助鉴定一幅作品出自谁手。世界第一贵艺术品、达·芬奇的《救世主》(Salvator Mundi)此前一直被认为是艺术家学生所作,在1958年的一次拍卖上仅以45欧元售出。而在2006年一次重要修复中的发现成为证明该作是达·芬奇真迹的关键信息。2017年,这幅画以超过4.5亿美元售出……可以说,没有艺术品修复,就没有这一世界纪录。

达·芬奇《救世主》在修复前

达·芬奇《救世主》在修复后

但同时,这个问题的另一面在于,并非每幅作品都是达·芬奇、卡拉瓦乔的遗作,也不是每座建筑都是巴黎圣母院,在因各种天灾人祸受到损毁时,能迅速获得大量关注与资金投入。以西班牙为例,在这里还有成千上万不那么“值钱”的古迹、壁画,这些作品也需要专业修复。这种“头重脚轻”的问题亦值得人们思考。

波提切利的作品《The Trinity with Saints Mary Magdalene and John the Baptist》在考陶尔德美术馆(Courtauld Gallery)经过修复后展出

长久以来,与“重金修复艺术品是否值得”这一争议类似,我们总是能听到“艺术无用、无意义”的声音,但何为有意义,何为无意义?今年初,汤加火山爆发,末日论甚嚣尘上。如果地球即将毁灭,那我们所做的一切,甚至人类存在本身是否都是无意义的?当然不是。

17世纪艺术家Lavinia Fontana的作品《The Visit of the Queen of Sheba to King Solomon》在经过18个月的修复后对外展出

另外,在普遍的认知中,审美需求总是排在生理、安全等需求之后,这是基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然而马斯洛本人曾指出,这中间存在一种误读,也就是说,人并非只有在满足生理等需求之后,才能追求更高级别的需求。这种满足不是百分百、绝对的满足,且每个人的需求追求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即使面对艰难困苦的境遇,人仍然保有对美、对艺术的追求。

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窗边读信的女人》(Girl Reading a Letter at an Open Window),布面油画,83×64.5cm,约1657年

《窗边读信的女人》修复后的局部图

最后,再给大家分享一则艺术品修复的好消息。近日,德国德累斯顿大师美术馆经过两年时间,成功修复了荷兰艺术大师约翰内斯·维米尔的代表作《窗边读信的女人》。画中,一个年轻女子孑然而立,面向打开的窗户,正在读一封信,表情中仿佛带着一分忧愁。

然而,她并非独自一人,其背后墙上一个可爱的丘比特在修复专家的手下“浮出水面”,几百年来默默陪伴左右。这或许正是修复的浪漫……你认为花重金修复艺术品值得吗?欢迎留言分享看法。

编辑、文张剑蕾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