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有几千年的历史「敦煌莫高窟壁画千年不褪色之谜」

互联网 2023-02-24 10:35:25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莫高窟有几千年的历史「敦煌莫高窟壁画千年不褪色之谜」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莫高窟九层楼

僧人乐僔

公元366年,僧人乐僔在敦煌看到鸣沙山上金光万丈,万佛显身,据此断定这里就是自己要找的乐土,于是在鸣沙山东麓的岩壁上开凿了一个洞窟进行修行,由此诞生了绵延千年的莫高窟的故事。

这个时候敦煌处于前秦治下,当时前秦注重文教工作的开展,中原和西域一带已经有不少佛教文化的交流,作为河西走廊重要枢纽的敦煌在乐僔和尚之前就已经沉淀了丰富的佛教氛围,而在乐僔开窟之后,陆陆续续来了很多佛教徒在这里开窟修行。

北朝时期

前秦之后,在敦煌的统治陆续出现后凉、西凉和北凉各国。

公元413年,中天竺高僧昙无谶受北凉王的邀请,在敦煌译经弘法。

大乘佛教的经典著作《大涅槃经》的完整译本就是这个时候在敦煌翻译的,对中原佛教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后来涅槃学说成为中原禅宗思想的灵性源头。

莫高窟最早的壁画窟也出现在北凉时期,大约公元5世纪左右,这个时期的壁画风格主要是中亚的犍陀罗风格,融合了古希腊古印度的绘画特点,开始讲究人的形体结构比例。

公元439年,北魏大军攻下北凉首都姑臧(现在的武威),敦煌从地方割据变为处于中原王朝的治下,敦煌和洛阳之间的往来变得频繁,好处就是为敦煌带来了丰富的中原文化,包括中原的佛教文化、儒道文化和绘画艺术等等。

公元6世纪,北魏东阳王在敦煌大兴佛事,一直到后来的北周时期,敦煌的开窟造像活动持续旺盛,是莫高窟兴盛发展的一段重要时期,著名的《鹿王本生图》就是这一时期作品,讲的就是脍炙人口的九色鹿的故事。

在北朝统治的200年多年里,曾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分别在北魏太武帝时期和北周武帝时期,敦煌都因为地处偏远,以及佛教信仰在敦煌深入人心而基本上没受到太大的影响。

九色鹿本生图

隋唐时期

公元581年,隋代北周,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

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与佛教有着莫大渊源,史书记载,杨坚小时候就是寄养在佛寺里长大的。因此,隋一经建立,就对佛教产生了巨大的官方推动势能。敦煌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短短的三十多年中,莫高窟就开凿了94个洞窟,形成一个建窟高峰,开窟数量比之前的200年开窟的总数还要多出一倍有余。

敦煌隋代洞窟以大乘佛经为依据的各种经变画流行,在风格上突破了原有的北方佛教的局限,在题材上也出现的新的形式和内容,大大丰富了莫高窟的艺术内容。

短暂的隋朝之后,迎来的是盛世大唐。同样,唐朝也是丝绸之路的繁荣鼎盛时期,也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

彼时,统治敦煌的又分为三个阶段:

公元619年到781年,是盛唐期。

这段时期,有如大唐的国运一样,敦煌的壁画艺术也表现得生机勃勃,大型经变画是主要内容,菩萨画像的结构形体比例越发得体,展现出了优美的身姿,菩萨的造像逐渐开始女性化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今天我们去莫高窟,首先看到的那座标志性的9层楼,里面的高达35.2米的佛像就是这一时候建造的,即96号窟。大约几十年后,在这座大佛的南边,另一座27米的大佛像也建成了,即现在的130窟。这北、南两座大佛像都造的是弥勒佛,建于武周时期,彼时女皇武则天称自己是弥勒佛化身,敕令天下供奉弥勒佛,莫高窟也因而有了这两座传世之作。

公元781年到848年,是中唐期。

这段时期,大唐发生了安史之乱,为了抵御叛乱,戍守西北的唐军都调到关内作战,青藏高原上的吐蕃趁虚夺取了河西地区。敦煌的中唐期其实就是吐蕃的统治时期,而这个时期的吐蕃正处于佛教的前弘期,佛教在吐蕃极为兴盛,当时印度和吐蕃的佛教文化交流密切,也为吐蕃带来了那个极为重要的佛教宗派--密宗。

吐蕃占领敦煌后,吐蕃的佛教和中原的佛教相融合,一时汉传密教兴盛起来,这种兴盛一直持续到敦煌的晚唐期。现存莫高窟吐蕃时期的洞窟就90个之多,其中密教题材的就有59个。这个时期,中原再一次发生了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发生在公元814年到846年的唐武宗时期,此时敦煌恰处于吐蕃统治下,因而幸运的躲过了这一次劫难。

公元848年到914年,是晚唐期。

这段时间,敦煌主要是由汉人地方政权-归义军管辖。848年敦煌汉人豪族张仪潮率领当地各族人民起义,推翻了吐蕃统治,并奏报长安,归义唐朝,从此,敦煌成为一个与中原王朝保持紧密联系的地方政权。

张氏家族笃信佛教,在张家的带头下,当地的世家大族纷纷开窟造像,形成了另一种类似家庙的洞窟,世家大族们往往会要求画师把自己家族成员画进壁画成为其中一部分,甚至会参考自己或家人的相貌来绘制菩萨,以此来彰显家族的荣耀,祈福家族的未来。

这一时期,也是汉传密教的鼎盛时期,此后,汉密逐渐被藏密替代。

公元955年,中原王朝正处于后周世宗统治时期,由于寺院僧侣规模庞大,侵占大量社会资源,后周世宗对佛教寺院采取了强有力的限制和打压措施,当时还处于归义军统治下的敦煌则再一次幸免。

宋、金、西夏和元代

公元1036年,敦煌被西夏攻占,结束了此时已归附于北宋的归义军的统治。在此期间,西夏建窟60座,包括在榆林窟的修建。榆林窟第3窟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具有非常典型的藏传密教的题材。

党项人建立的西夏王朝,受吐蕃的影响,藏传密教在党项各个阶层备受推崇,上至西夏王室,下至百姓,都要诵经听道。西夏甚至颁布有律法,要求为官者必须诵读十四种密教经咒。由此,藏密迅速兴起,汉密逐渐衰退。

历史再往后推移,至宋、金、元时期,两宋的造船业越来越发达,指南针也被应用于航海,靖康之后的经济中心逐渐向南方转移。相较于河西走廊的战乱局面,宋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却走向了鼎盛,东西方的交流也逐渐开始从河西走廊的路上丝绸之路,转向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到了元代,贵族阶层信奉藏密,但也已经没对敦煌有太多开窟活动,有记载元代的密教洞窟仅有10个。

到了明朝,公元1372年时,明将冯胜经略河西,建嘉峪关,敦煌被中原王朝弃置关外。

公元1516年,吐鲁番占领敦煌。

公元1524年,明朝正式关闭嘉峪关,沙洲民众内迁。

至此,敦煌凋零。

经变画

纵观千年,也许乐僔和尚对莫高窟的选择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从他挖掘洞窟的那一刻起,莫高窟就将注定辉煌千年。敦煌处于丝绸之路的枢纽位置,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代中国几大文明在这里交汇融合,敦煌也远离中原王朝的斗争旋涡,数次避开了大规模的灭佛运动,沉淀下无数的文化宝藏,直到今天敦煌都是一颗为世界瞩目的耀眼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