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识读「通古知今」

互联网 2023-02-23 17:22:51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古文字识读「通古知今」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淮南子·本经训》:“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黄帝时期,有一个史官叫仓颉,他观察鸟兽的足迹并从而受到启发,就创造了文字。传说他创制文字时,天上降下粟米,鬼在夜间哭泣。因为天担心人们学会文字后,都去从事商业而放弃农耕,造成饥荒。鬼怕人们学会文字后,会作疏文弹劾它们,因此才在夜间哭泣。能让鬼怪哭泣,文字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

现在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文字起源于商代的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是商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商王卜问是否要建立有围墙的大聚落?商王耳鸣和除病的方法;祭祀用五牛还是三牛?商王将征伐盂国,祈求平安……帝辛将猎获的犀牛赏赐宰丰……卜问田游是否平安?国王到田野里去,时间是天刚刚明,会遇到大风吗?没有灾祸吗?抓到大象...今天晚上下雨吗?...下雨吗?到了晚上,应验了,没有下雨。这些鲜活的生活因甲骨文得以穿越千年历史展现在今人眼前。在殷墟已发现甲骨十五万片以上,有不相重复的单字四千五百个左右。如果能全部破译这些甲骨文,无疑能最大程度还原商代的社会文化生活和历史。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时空虫洞就可以开上帝之眼鸟瞰三千年前的文明。哪怕千年,哪怕万里,因为有了文字,人类的记忆可以永恒。

随着青铜器的出现,文字的载体发生了变化,出现了金文。金文从商代中晚期出现,数量较少;周代青铜器上文字数量明显增加。西周毛公鼎,铸有文字497个,一说499个,是目前所见青铜器中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

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利簋是目前中国所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商军溃败之后,身为有司的利得到周武王赏赐给他的青铜,并铸造了一件铜簋,作为永世的纪念。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3字如下: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右)事(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利簋铭文中所记载的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星当空,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所记载的“时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同时也证实了一日破敌传说的真实性。封存在岁月长河里的金文透过时空的迷雾,仍然熠熠生辉,是金钉子一样的存在。

秦统一天下之后,汉字发展到小篆阶段,轮廓、笔划、结构定型逐渐开始定型。此种书体上承东周时秦国器铭与刻石文字,融会各地书风而成。此后的两千多年汉字经历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以及简化字的演变。

草书是最能体现书法艺术特点和书法水平高低的一种书体,连王羲之都说“草书最为难”。所以有草圣一说,没有篆圣、隶圣、楷圣之说。书写是记述,书法是“达其情性”,是表现人的天性和心情。在所有书体中,草书最能表达人的天性和心情。草书是自由的,但没有章法的自由只是乱写。草书是自由的艺术:以自由为外貌,内在讲章法的自由。草书使得文字从诞生之初的记录功能走向直指心灵的艺术。

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是最具生命力的字体。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相对于草书的实用性不足,行书兼顾了实用性和艺术性。

近代汉字简化运动,源于太平天国,为了提升识字率,在太平天国玉玺及官方文件都书写简体。

1935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

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

195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并最终制定出了一个《简化字总表》。

2000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通过,次年元旦正式施行,确立了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文字的法定地位。

从甲骨文到金文,从刻骨到铭心;从篆文到隶书,小篆因其笔画灵动,字体端正,而达篆书之巅。隶书,是因快速书写,终结了篆书向更高层次发展。从草书到楷书到行书,是在艺术和实用之间切换,最终兼顾了实用和艺术。简化字的出现让文字这种原本流传于贵族和上层社会的文明下潜至平民和贫民,文字开始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如大地一般承托者每一个使用它的人。过去、今天、将来,联结成一个生态系统。在瀚如烟海、汗牛充栋的文献古籍中藏着古人的生活和生产的技巧和技术、谋略和智慧。因为有了文字,这些才能跨越时空,让后人能和先人对话、继承和延续,站在文字建立的平台上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