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应试作文的写作技巧和策略「中考作文指导」

互联网 2023-02-23 16:09:19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中考应试作文的写作技巧和策略「中考作文指导」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张校长教你中考作文应试策略之——构思技巧

张巨宏

中考作文的构思很重要。构思也需要创新,有时只要巧妙地改变一下文章的形式,一篇普通的考场作文或许就有了与众不同的地方。如,用日记的形式将精彩纷呈的片断连缀成篇,考场上用这种形式作文,既可以迅速地勾起我们对以往精彩生活的回忆,又可以避免内容空洞、结构混乱的现象出现。凡是时空跨度大、变化频繁的写作内容,都可以用这种写法写作。如一篇题为《感激》的中考满分作文,就是用三篇日记组成的。作者选取三个不同时期的生活片段,自然地写出了自己与朋友偶然相识、产生误会以及得到朋友帮助后相互沟通的感人故事,用小标题引出不同侧面的故事。这种方法能避免主次不分、情节不清的现象,也能把文章中最曲折动人的情节一目了然地展现在阅卷老师面前,收到打动读者的效果。用书信的形式一吐心声,更显真实动人。一般来说,以透露生活苦楚、抒写内心期望为内容的作文题,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用剧本、小品、演讲稿等形式,也很有个性。天门一考生在写以“墙”为话题的作文时,用了“合同”这一形式,新颖独到,得了高分。

这里给大家介绍几种技巧。

巧拟开头法。文章的开头要做到三条:一是开门见山,一针见血;二是形象引人,抓住读者;三是定好调子,引出下文。一般的开头大致有:交代起因的开头;描写环境的开头;概括全文的开头;议论抒情的开头;介绍描写对象的开头;提出问题的开头;用人物语言来开头;引语式的开头;倒叙式的开头,等等。好的开头,可以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文章的一开头就紧扣题目,点明与题目有关的人、事、物。用开门见山的方法入题快,符合读者心理,又节省篇幅。作者也可以一开头就倾注自己的真挚感情,用来打动读者,从而激发起读者的共鸣,调动起读者的阅读情绪。或是一开头就提出一个能引起读者关心的问题,先声夺人,用来吸引读者读下去。一开头就把不寻常的结果告诉读者,让读者急于想了解事情的全过程而阅读下去,也是一种好的开头。不少作家常常运用爆炸新闻开头法、惊险场面开头法、异常情节开头法等依靠情节来先吸引住读者。还有一种"突起"开头法。文章一开头就有意突兀而起,给人以精警、挺拔、气势不凡的印象,同时又可收到简洁明快的阅读效果。只要能一开始就把读者吸引住,这样的开头就是好的开头。设问构思法。设问构思法,顾名思义就是应用设问,对标题进行一番审思,多问几个为什么,并以此迅速打开思路,缩小选材范围。如以“理解”为话题,不妨可以这样发问,什么是理解?彼此间为什么要理解?你理解别人吗?当别人误会你时,你心中有什么感受?……对“幸福”、“责任”等一类的话题,都可以采用此法。这种方法能迅速激活思维,诱发对自己亲身经历、真情实感产生联想及感悟,容易锁定写作的切入点和激情点,并使考生的思维逐渐地深入,写出美文华章来。波澜起伏法。记叙文如果写得波澜起伏,就能更好地表达内容,激起读者的兴趣。能造成文章波澜起伏的形式多种多样,这里介绍几种兴波澜的方法:(一)设置悬念。写记叙文离不开叙述,叙述可以采用顺叙、插叙和倒叙等方法。一般说,巧妙地安排插叙和倒叙就可以设置悬念。如安徽一考生的中考满分作文《一滴水的幸福感受》,用一颗小水滴寻找幸福的经历展开情节,在情节的安排上力避平淡,悬念迭起:悬念一:云姐姐的话“你还太小,等你长大了,幸福就会属于你”;悬念二:小水滴刚刚“飞翔”起来,“风伯伯”出现了,“要她做出选择,是到广阔无边的大海中去,还是到贫瘠干旱的大漠中去”。悬念三:小水滴落到了“母亲窖”里干什么?在波澜起伏中自然而又真实地写出了小水滴在追求幸福过程中由“失落”“兴奋”“恐惧”到“感动”的内心世界,在结尾揭示哲理“让他人微笑,让他人幸福,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水到渠成,真切感人。(二)抑扬结合。记叙人或事,采用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方法,出乎读者意料,也可造成文章的波澜。如江苏盐城市中考以“真”为话题的满分作文《大师的画》就是一篇这样的佳作。文章先巧设悬念,说绘画大师“莫千之”想物色一个弟子,然后整体扫描,叙述几个年轻人来到莫大师的工作室参观大师的画,“每个人都不免发表一番宏论,争相表现自己。”接着镜头定位:“大家走到一幅画前。这幅画在众多的画作中显得很特别:一座简陋的屋子,屋子周围有几棵树,小屋顶上烟囱正冒着白烟。画的左上方有一弯残月,几颗星星,几抹浮云。线条弯弯曲曲,月亮还无端地生出个小杈,与周围的画显得很不协调。”然后写三个人从不同角度对这幅画给予赞美,进行蓄势,而第四个人却“淡淡地说:‘我认为这幅画的笔法很拙劣,根本谈不上灵气和美感。若是大师所为,那么它就是大师您的败笔。”“莫大师一语道破个中原委“它是我小孙子胡乱画的。”“不久,第四个人成为了大师的衣钵传人。大师说:‘艺术是要远离虚伪的。只有真人,才会有真的生活,才会有真的思想。’”文章在连续三层的蓄势之后,第四人石破天惊,一反前三人的溢美之词,直陈画作笔法的拙劣。结尾大师的话一语破的,也道出了艺术的真谛。整篇文章立意高远,情节曲折。(三)虚实相映。有些记人叙事的文章,常采用“虚此实彼”、“虚实相生”的手法来达到虚实相间、兼收并蓄的目的,这样以实显虚,以虚映实,造成情节上的波澜。如深圳中考题《留下》,有一篇作文反映的是环保这个老话题,但作者的构思却很独特,他运用想象,采用寓言的形式成文。河流左边的人们尽管贫穷却留下了树木,他们因此而保住了家园;河流右边的人们虽然因砍树而致富,可他们毁坏了家园。文章极力渲染富人的高傲和穷人的怨气(女人们不让砍树而致穷),最后用富人的教训让读者深刻鲜明地感受到了保护森林、留下绿色的重要性。将一个沉重的话题蕴涵于一个故事当中,让原本普通的内容顿然生色。以虚写实,可以使文章拥有更广阔的想像空间。一料多用法。只要善于变通,一个材料是可以作多种用途的,因为观点与材料之间并非一对一的关系。例如,有这样一则材料:某市长特地叮嘱法院,要洗清某农妇的冤屈,还她一个清白。结果这个拖了十多年的悬案没用一周就解决了,农妇感激涕零。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好干部;同时,也可以看到人治有余而法治不足的令人担忧的现象。要做到一个材料多种用途,关键要勇于思考,勤于思考,多角度看问题。比如,写一篇关于“适时调整”的话题作文。很多学生一开头就亮出观点,做任何事都是需要调整的,因为事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接下来就是举几个例子。小的如自己学会了调整作息时间,学习效果好了,大的如中国加入了世贸,应根据情况作出调整,等等。这些例子不能说不对,但有多少是让人耳目一新的呢?这些话听得人都麻木了,所以要积极思考,发现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才是创造。一位同学针对柳宗元的《黔之驴》发现了自己的见解:否定俗见“黔驴技穷”,驴本来可以拉车、耕地、磨面……而被“好事者”弄来后,却派不上用场,只好放到山上闲逛,使驴不能尽其材,无法施展自己的本领。所以文章应该批判“好事者”之流!正是在这种独立的思考中,也只有在这种独立的思考中,才能用活材料。

5、巧妙拟题法。话题作文一般要考生自己拟题,对那些抽象、宽泛、能表现多个主题或是外延较大的话题,可以从一个小的角度,一个小的侧面切入,把话题落实到具体的人、事、物和具体场景上,然后迅速地打开思路,构思成文。(1)细化话题法。构思时,将话题切分为几个小的子话题。然后从中筛选出自己最拿手的去写。如以“变化”为话题构思,我们可将此划分为人、事、物、观念四大类,并再一次将话题范围锁定在具体的人、事、物及具体的场景上。你可以立足于“路”变迁,“灯”变化,写出时代的巨大变化;你可以“昔日野菜无人问,而今野菜待嘉宾”为题折射出时代的巨变;可写“电话进农家”凸现出农村的新变化;可用“老太太跳起巴山舞”“奶奶们穿红又挂绿”写出老人新观念新时尚。(2)添加成分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几乎所有的大话题都可以适用此方法。具体作法是在话题前、话题后、或话题前后,根据自己选材范围的需要添加修饰性的词语,从而使文章的选材范围的指向更明确、更集中。如以“幸福”为话题,可在前面添加,如“平安是幸福”,“游子思归是幸福”,“知足也是一种幸福”。可前添后加,如“享受幸福,享受生活。”这些标题,不仅使文章的立意更趋明确,更集中。也使文章的切入点更小,选材的范围更明晰,便于考生迅速调动生活积累与情感体验,构思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