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认识新冠「中医谈新冠病毒的看法」

互联网 2023-02-23 15:31:46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中医如何认识新冠「中医谈新冠病毒的看法」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注《纪录中医》,学习中医知识

编者按:7月20日,南京禄口机场在工作人员定期核酸检测样品中,检测出阳性样品。目前,疫情蔓延至全国多省市,造成多人感染。

根据国家疫情防控工作的相关安排,7月28日,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教授,我们熟悉的“德叔”,作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赴南京工作组专家,由云南瑞丽转战南京,指导当地疫情防控工作。这是自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德叔的第七次出征。

《纪录中医》征得德叔本人同意,将分三期发布由他及中医同道们编写的文章,分享中医药如何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本期主要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病机,分享普通型病例医案。

本文章节选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医案精选》(人民卫生出版社)

主审:张伯礼

主编:张忠德 邹旭

副主编:黄东晖 颜芳 李际强 奚小土

编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邦晗 王一婷 王进忠 尹鑫 孙良生 苏艺胜 李际强 杨彩凤 邹旭 张俭 张忠德 张清华 陈水林 陈亚辉 陈鹿鸣 周袁申 周耿标 郑丹文 钟子劭 秦新东 奚小土 郭建文 陶兰亭 黄东晖 黄凯锋 舒昱立 曾靖 温万鑫 谢东平 蔡彦 蔡书宾 蔡俊翔 颜芳 潘宗奇

第一节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病机

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病因

综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迅速,传播很快,传染性极强,症状相似,当属于中医“疫病”或“瘟疫”范畴,而非“时病”。

如清代雷丰所著《时病论》也明确将疫病排除在时病之外——“是书专为时病而设。时病者,乃感四时六气为病之证也,非时疫之时也”。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曰:“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此处“异气”即“疫气”,是六气之外的一种气,为一种具有一定强传染性的“疫毒之气”。故该病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已很明确,但疫毒的性质目前还是不一致的。

如仝小林提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病性上属于阴病,是以伤阳为主线,为“寒湿疫”;董国菊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发热、舌苔厚腻、口干、口苦、腹泻、大便黏滞不爽等,而武汉地处寒湿之地,加之冬季阳气潜藏于内,腠理闭塞,更容易郁而化热,从而提出为“湿热疫”。

顾植山认为春节前后正值岁气交接之时,因而其病机时刻处在变化之中,但总体以燥和湿多见,因而提出为“燥湿疫”。

王玉光认为本病的病因是以湿为基本属性的疫疠之气,从发病季节、气候以及病邪性质看,属于湿邪为主的疫疠范畴,称之为“湿毒疫”。亦有学者以病位命名该病,如吴伟等将之称为“肺疫病”。

温病又分为新感温病、伏气温病。有的学者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伏气温病,其理由是己亥年土不及,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下半年是在泉的少阳相火主事,终之气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为少阳相火。少阳相火加临,导致暖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若终之气少阳相火加临,则冬不藏精,故春必温病、从而于己亥年终暴发。

此外,正值冬天,阳气潜藏于内,加之武汉寒湿之地,腠理闭塞,更易郁而化热。然而大多学者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属于伏气温病,因其在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各地均有传播,故应属于“新感",而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可传染、病状相似等特点,故也不是一般的“新感温内”,而属于“一气致一病"。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认为:“盖当时适有某气,专入某脏腑某经络,专发为某病,故众人之病相同。” “疫毒之气”从口鼻而入则伤肺,因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致病特点也是病位首先在肺脏,临床表现也与一般温病相似。

总之,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即为感受“疫戾”之气,其病邪性质根据患者所处的地域、时间不同,而有所差异。目前比较一致观点是疫毒之邪性质以湿邪为主,故以“湿毒疫”命名更为确切。

中国中部及北部地区,冬季气候严寒,所感之疫气可夹寒邪侵犯人体,故有寒湿表现;而南方诸省,即使冬季气候亦较温暖,感受邪气性质为湿热。但疫邪入内,亦随人之体质而有从化,平素气虚、阳虚体质者,从而化寒,但往往又郁而化热;阴虚火旺体质者,可从而化热,表现湿热征象。

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病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位在肺,涉及膜原、脾、胃,逆传心包,延及心、肾。基本病机为疫毒外侵,正气亏虚,肺脏受邪,耗气伤阴。病机特点为“湿、热、瘀、毒、虚”。具体发病与病机还与患者所处地域、当地气候、个人体质等密切相关,即传统医学所言“三因制宜”。

(一)疫邪犯肺,或邪伏膜原,郁而化热

早中期患者病机一般为“疫邪犯肺,郁而化热”。疫邪为患、湿毒挟时气(如风、寒、热)侵犯人体,从口鼻而入,直接犯肺。

《临证指南医案》卷四指出肺的生理特性为“其性恶寒、恶热、恶燥、恶湿,最畏火、风。邪著则失其清肃之令,遂痹塞不通爽矣。”因此,肺受邪著,尤其湿邪性质重浊、黏滞,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受阻,郁而化热,故出现“疫邪犯肺,郁而化热”等病理变化。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少数患者伴有咽痛、鼻塞、流涕、肌痛和腹泻等症状。

患者新感湿毒疫邪,自口鼻而入,首先犯肺,使得肺卫失于宣发,肺气上逆而致干咳;气不化津,生成水饮痰瘀等病理产物,邪气闭肺亦可致咳喘;卫阳受郁,邪正交争,郁而发热;热盛而耗气致虚或湿邪阻滞气机,均可导致乏力,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所致乏力原因以后者更为多见。

湿为阴邪,遏伤阳气,阻滞气机,而致肌痛;湿阻脾胃,则会出现纳差、腹胀满、腹泻、便溏等胃肠道症状。若人体正气充足,邪有出路,肺闭郁热得解者,不转化为重症及危重症。

邪伏膜原是《温疫论》中提到的温疫的一个重要病机。疫邪侵袭,伏于膜原,未发之时,症状较轻,甚至无任何表现,这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症可见见到的;交并营卫而发,离原而表里分传,解于外为顺;若传于内,毒邪内陷则为逆。

吴又可提出邪伏膜原的概念意在强调其半表半里的疾病性质,认为膜原“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而历代医家大多认为其位于现代解剖部位的纵隔膜与横膈膜之间,具有屏障气血、保护脏气的作用。

(二)疫邪闭肺,阳气骤虚

至危重期,多因邪气直接伤及各脏腑,或湿阻、热郁、血瘀为患,脏腑气血运行不利,肺气暴闭,肺主一身之气不利,可以出现肺闭喘脱证,又有逆传心包者,邪盛正虚,即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甚至神志昏蒙,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脓毒症休克,甚至多器官衰竭。

此期更易见于老年患者。有学者曾对老年病毒性肺炎患者的中医证候等进行了研究,认为老年人正气本虚,若邪气偏胜,正气无力抗邪,致邪毒更易内陷,则可短期内出现阴阳、气血、脏腑功能迅速虚衰的表现,此即为急性虚证;更有汗、吐、下、失血后,正气更易迅速耗散,转至阳气暴衰者,临床亦有之。

(三)伤阴耗气,余邪未尽

恢复期气阴两伤、肺脾气虚者多见。对于素体阴虚患者,可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所致。现受邪毒侵袭,疫邪化热,热邪更伤阴津,正邪交争,耗伤元气,故出现气阴两伤。气虚则见乏力,气短,纳呆;阴伤则表现口干口苦,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肺脾气虚亦是恢复期常见病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之疫邪多兼湿邪,湿为阴邪,困脾碍胃,再加上气虚、阳虚、痰湿体质的患者,素体先天不足,又加后天失养,尤其岭南等地气候常年多雨潮湿,居民体质多脾虚夹湿,又加湿邪外侵,故脾虚湿盛患者较多见。

至恢复期,大邪已去,元气恢复尚待时日,故脾气虚则胃纳差,腹胀满,大便无力或黏滞不爽;肺气虚则气短,倦怠乏力,胸闷;舌淡暗,苔白腻,脉细数,均为气虚表现。

恢复期仍有肺部炎症的病例,合并有余邪的一些表现,即余邪未尽。这是因为虽然大邪已去,但元气不足,无力祛邪外出,而余留湿、瘀、热等邪,然邪气不盛,故表现胸闷、咳嗽、痰少、纳差、腹胀、便溏、舌红或暗、苔稍腻等。因此,恢复期祛除余邪之时,亦应固护元气,补益阴液,扶正以祛邪。

文:李际强、黄东晖

李际强

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世界中医药学会热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急诊分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感染病(热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呼吸道传染病重点研究室骨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传染病重点学科后备学术带头人。

黄东晖

广东省中医院青年名中医,省高校“千百十”人才校级培养对象,省第二批中医优秀人才培养对象。现任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呼吸科主任。

- END -

《纪录中医》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版权归《纪录中医》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获取授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中所涉及所有处方及操作作为学习参考之用,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学习、使用,《纪录中医》不对任何人进行模仿学习、使用时引发任何不良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