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秦岭·人物」热爱书法40余年 他说“学会沉淀是书法家的必备素养”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探秘秦岭·人物」热爱书法40余年 他说“学会沉淀是书法家的必备素养”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书法是一座巍巍高山,我还在山脚徘徊,能达到山腰就是奢望,每每看到自己的习作深感浪得虚名,实际只是一名初级践行者。”今年72岁的张源昌先生是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商州书协顾问、商洛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他研习书法40余年,擅长行楷,作品先后被茅盾纪念馆、陕西档案馆、省电视台等机构收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张源昌与书法的不解之缘。
受祖父启蒙对书法产生兴趣
多年部队经验融入书法造诣更上一层楼
张源昌于1950年出生于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虽然家境普通,但是家风严谨,在对他的教育上从不吝啬。“我的祖父书法写的极其好,是我的启蒙老师,祖父看我对书法也颇有兴趣,于是总是先将字写好,然后让我用仿格纸拓在上面临摹。那时候我的手还没有多少力气,写出来的字松松散散,但是祖父一直在耐心激励我,告诫我说学习书法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他的悉心教导下,我逐渐养成了练习书法的习惯。”张源昌说道。
随着年龄的增长,练习书法已经成了张源昌抹不去的习惯。他在70年代初,离开老家来到商洛军分区。“来到商洛之后,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书法成了我最熟悉的朋友。那个时候在完成部队日常事务的前提下,一有时间我就在房间里与书法为伴。”张源昌提起那段时光语气中饱含热情,眼神中难掩对书法的喜爱。
张源昌在部队里一待就是24年,漫长的部队生活让他整个人都沉淀下来,字如其人,他的字在不断练习下也发生了改变,线条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军人的干练和文人的风雅,在张源昌身上融合得恰到好处。
书法不能停留在写字层面
文化修养的提升才能形成独属自己的风格
“八十年代以前,我对书法的喜爱只停留在写字层面,从我三十多岁开始研习楷书之后,才能称得上是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张源昌说道。他认为,书法和中国文化发展紧密相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书法家必须要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
对于书法的研究,张源昌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说书法不仅仅是写字,先是字法,字的结体、间架结构,是有规矩与约束的。其次是章法,与字法紧密联系,整篇作品的构成及安排,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辩证安排,相得益彰。还有对墨韵、力度、美学追求等等。“总的来说书法就是‘法度之中,意趣之外’,你接触多了、感悟多了,就入门了,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才会得到提高。”张源昌说道。
因此,张源昌除了研习历朝历代诸家碑帖,更加注重这些书法名家和碑帖所产生的历史年代和文化背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是张源昌的目标,他练习多家技法,了然于心后加上自己的理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书法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年过六旬依然醉心山水喜欢挑战自我
采访当天,记者来到张源昌的家中,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其中最有意思的就是房间内摆乱了多个形状不同的拐杖。“我觉得拐杖就是人的支撑,我是从中年时期开始喜欢收藏拐杖的,我喜欢爬山,翻山越岭的过程中拐杖就是我的第三条腿。很多人觉得拄着拐杖让人一看就老了,但是我倒是觉得它是我人生阅历中最不可或缺的朋友。”张源昌说道。
除了喜爱收藏拐杖,张源昌酷爱爬山,在六十多岁的时候和朋友一起爬秦岭,他依然是第一名。“我特别喜欢登山,爬山是一项自我挑战的运动,当你克服各种困难终于站在山顶那一刻,你就会明白这一切都值得,这就是爬山的乐趣,挑战自己,节节登高,越来越好。人生就如登山一样,登顶固然重要,但你又何尝不慢下来,好好的看看沿途的风景,那才是别有一番风趣。”张源昌说道。
视频:
【探秘秦岭·人物】闲云野鹤悠然自得,一起走进书法家张源昌老师的一天
华商报记者 程娟 编辑 申文婷 黄亚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