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文化遗产」

互联网 2023-02-22 21:42:14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济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文化遗产」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编者按

九曲黄河,从天而降;

浩浩汤汤,水润齐鲁。

犹如尼罗河之于埃及,

两河之于古巴比伦,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原点和根基。

文明从大河两岸萌芽,

智慧在刀耕火种中传承,

继而如涟漪般扩散开来。

黄河过鲁,东奔入海,

蜿蜒617公里,诞育数不尽的瑰宝,

有五彩斑斓的四时风物,

有光辉灿烂的思想文化,

也有散落如珠的非遗项目。

这里有最古老的非遗「商羊舞」

承载着先民朴素的生存智慧;

也有传至海外的鱼山梵呗

一吟一诵中唱尽人生奥义。

知来处,明去处,

一个个非遗项目

正是中华文明一步步走来的印迹,

惟有守护好这些非遗

才能奔赴民与国的美好未来。

在此,我们特别策划推出

「沿黄非遗」创意手绘与文章

与读者共同串起

散落河畔的非遗明珠。

济南

那些能够流传千年却愈发光鲜的,要感谢祖先用智慧创造,也要感谢传承者用初心守护。

——题记

如果将时光比作一幅长卷,那么「非遗」则是跃然纸上的活的历史。在这一点上,黄河沿岸的济南城颇具发言权。

在夕阳式微的铁质锅勺的碰撞中,在年下大集的秧歌鼓点中,在转动着的黑陶手工技艺中,历史的一颦一簇、转折沉浮有了与现代相通的参照物,让我们得以看到先人生活的轮廓。

在闵子骞的孝、孟姜女的痴和柳下惠的贤等传说中,在“点石为金”的阿胶制造工艺、着手成春的中医制剂中,历史的容颜被非遗打上一层谓之文化的高光,我们也得以了解济南人好客、朴实性格的来处。

生活与文化,纵古贯今,相辅相生,不能弃。于是,济南非遗,来时路璨若星河,在今天更成为独具魅力的城市瑰宝。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永久落户城市,非遗在济南的大力保护、创新下成为文旅发展、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推动着济南加速奔跑。

百花竟放的非遗保护名城

请旋转手机

展开一段旅程

济南是被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黄河在山东境内流经区县最多的城市。黄河自平阴入济,依次流经长清、槐荫、天桥、历城、章丘、济阳,共七个区县之后,才继续浩荡东流入海。

在这座自古就被母亲河滋养润泽的古城之上,诞生了大舜文化、龙山文化,勾勒出了中华文明最早期的宏观样貌,也诞生了地域特性明显的文化遗产,除有东阿阿胶制作技艺(平阴县)、五音戏(历城区)、鼓子秧歌(济阳县)、抬阁(章丘区)四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还留下了龙山黑陶、上杠高跷、闵子骞传说、扁鹊传说等不胜枚举的省级、市级非遗项目,可谓文脉尽涌、百花竟放。

位于济南西南角的平阴县是黄河入济第一县,其境内黄河下游支流之一的浪溪河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狮尔山是传统放养地草肥驴壮,这使得平阴成为熬制阿胶的绝佳地点。在平阴东阿镇,阿胶制造工艺具有25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阿胶之乡”。如今,平阴阿胶在成为女性“冻龄神器”的同时,其传统熬制工艺也成就了本身的“不老神话”:2008年,平阴县东阿镇传统熬胶技艺已被列入济南市、山东省、国家级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却传统技艺,平阴县还拥有加古通(舞蹈)、渔鼓、王皮戏和太平拳等传统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学柳下惠传说,可想而知其人民当时生活的丰富和热闹。

平阴之后,黄河穿济而过,在各区县留下了一连串夺目的文化遗产,如一颗颗灿烂的明珠闪烁在历史和现代人的生活中。

长清区的孟姜女传说、扁鹊传说、手龙绣球灯(舞蹈),槐荫区的石家老陶烧制技艺、武当太乙门,天桥区的醋酿造技艺,历城区的五音戏、闵子骞传说、梆鼓秧歌,以及近几年名声大噪的章丘铁匠习俗、历史悠久的龙山黑陶等,均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路向东北进发后,黄河流过济南北部的济阳县,这也是其在济南流经的最后一个县。在这里,流传着经学大师张尔岐的文化传说,保留着脚踩高跷、踏锣鼓而舞的民间艺术上杠高跷,也将有2000年历史的鼓子秧歌发扬光大。

据悉,鼓子秧歌作为黄河乡土文化的优秀遗产,最初是由当地人在丰收时情不自禁地拿起杈耙、棍棒等劳动工具即兴舞蹈而来,舞间既表达了对自然敬畏和感恩,也有对丰收喜悦的庆祝。其舞蹈形式粗犷有张力,配乐敲打,节奏感强,富有极强的黄河汉子身上的雄劲之感。

由此而言,济南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不仅其形成广受母亲河影响,其成型后的气质也颇有母亲河的影子。

黄河之滨的文旅产业高地

请旋转手机

展开一段旅程

另一个角度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地带,济南非遗文化的传承还有更深和长远的意义。与此同时,在全球倡导低碳经济、国家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契机下,在各地纷纷抢占文旅发展高地之时,如何做大做强非遗产品、打响文旅新王牌,济南挑战与机会同在。

绚丽多彩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馈赠,如何保护好、利用好非遗项目,使其赋能城市发展,则是当今济南亟待思索的问题。对此,济南未曾“怠慢”,在过去几年逐步实现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目标。

2019年制定《济南市非遗传承人人才振兴落实方案》,鼓励优秀人才传承非遗、发展非遗。

2020年8月,济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宣告成立,充分发挥非遗保护工作的人才集聚效应和组织平台作用,为济南全市非遗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时隔一年,在2021年8月,济南又专门出台了《济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措施及实施细则》,为我市今后三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助力“十四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以政策文件为统领,济南还实施了多项具体措施确保非遗保护传承和文化发展的落地。总结资料而言,可分为四个纬度:

首先是“多主体参与”。非遗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流传至今,虽每每有着震慑人心的美感或力量,却也面临与现代社会脱节、难以广泛推广的发展难题,当下年轻人甚至对有些非遗技艺知之甚少,更难提传承。为此,济南在2020年举办了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发展论坛,邀请博物馆、企业、学校等主体共同参与,通过亲身体验拉进与非遗的距离,从而为非遗走入当代人生活、为非遗寻找市场空间赢得机会。

在非遗人才培育方面,济南市以学校为依托,大力发展非遗教学,目前全市已有200余所学校开设非遗校本课程,受教学生10万余人,其《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还入选了全国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

与此同时,为保障非遗传承人的生活质量,提高创作热情,济南还对非遗传承人进行大力资金支持。数据显示,2018年,济南传承人经费补贴专项资金已从2015年的4000元/人/年提高至8000元/人/年。

其次是“多场馆建设”。非遗似乎离现代人很遥远,但通过一个个非遗博物馆的搭建,让非遗得以全方位展现。近年来,济南重点实施了黄河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抢救和修复工程,着力在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建设下功夫,打造了系列黄河非遗主题展馆。截至2021年底,济南建立了包括龙山黑陶、福牌阿胶、鼓子秧歌在内的13个黄河非遗主题展馆,并形成了龙山文化小镇、扁鹊文化小镇等一批非遗特色镇村,为济南文化旅游注入非遗活力。

依托各非遗场馆建设,济南适时推出了“扁鹊故里”中医药研学之旅、“黄河古韵”民俗感受之旅等5条旅游线路,在带动附近区县文旅发展的同时,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再次是“多项目并行”。在展示非遗文化、培育非遗人才的同时,济南还大力培育本地优秀非遗展演团体,近年来,济南先后牵头国内12家曲艺团体,成立曲山艺海合作联盟,重点培育非遗曲艺书场10余家,并不断增强。德云社、开心麻花等国内知名品牌先后落户济南,增强济南文旅的吸引力。

此外,济南还致力于本地非遗文化“走出去”,通过对外交流项目增强济南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塑造济南非遗名城名片吕剧、龙山黑陶、鼓子秧歌等非遗项目已成为济南对外展示文化内核的“扛把子”。济南吕剧曾先后受文旅部、山东省、济南市派遣,赴日本、韩国、俄罗斯、保加利亚等20余国演出,被誉为“地方戏的奇迹”。

最后是“多产品上线”。近年来,中国风产品饱受年轻人追捧,带有非遗元素的产品也受到电商青睐。2022年春节期间,山东省范围内组织了“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形态各异、做工精美的非遗产品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其中,章丘木版年画就开发了物肖像、动漫形象等私人订制业务,仅春节期间的销量就达到数千幅。

为带动非遗传播与自媒体传播更加有效衔接,济南市文旅局还面向全市文旅部门、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和传承人开展专业的自媒体运营技术指导。据悉,经过培训,当前已有80余位非遗传承人开设了超过120个自媒体账号,上传非遗相关视频300余条,其优秀作品多次被省级文旅部门在各平台推送,极大扩大了济南非遗项目的传播广度和深度。

后记

通过积极坚守非遗阵地,济南市逐渐找到了本地文旅产业发展的向上道路,在打造本地非遗品牌的同时,赋能了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助力了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当然,我们依然应该看到,守护和发展非遗,不能仅仅是当地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首先应该是对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的敬畏、保护、传承的初心。正如当代作家冯骥才所说:对待非遗,“要把责任与激情传递下去”。济南作为非遗传承的积极探索者,想必未来能做得更好。

//

文字/柒陆壹 编辑/小花

设计/李杰 阿伦 监制/蓝色

出品/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 山东省旅游推广中心

× 新浪山东

来源:新浪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