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枣梆张文英「张谷英村非物质文化遗产」

互联网 2023-02-22 18:36:21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戏曲枣梆张文英「张谷英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牛 腾

枣梆,源于山西省的上党梆子,是山东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古曹州(今菏泽),受当地语言影响,逐步演变发展而成。由于菏泽本地人学唱山西戏因剧种所用的梆子系枣木所制,便谐其音称之为枣梆。2008年6月7日,枣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文英枣梆《蝴蝶杯》剧照

张文英演出枣梆《姊妹易嫁》剧照

谈到枣梆,就不得不提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枣梆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文英。她扮相儒雅俊逸,潇洒俊美;表演细腻逼真,优美华丽,吐字清晰真切。退休后,张文英继续为枣梆剧种的发展培养戏曲人才。代表剧目有《蝴蝶杯》《珍珠塔》等。

年轻时的张文英

张文英近照

2018年12月15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张文英,通过讲述她的从艺之路,进一步了解菏泽枣梆的传承和发展情况。

张文英剧照

从小痴迷枣梆,为学戏吃尽苦头

“猛听得江岸上起了更点,想起了二爹娘心似剑穿,恨只恨卢世宽欺压良善……”12月15日9时许,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前往张文英家中采访,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刚进入楼道就听到了一阵阵悠扬的枣梆唱腔传出来,原来这是张文英正在家中辅导学生演唱枣梆名剧《蝴蝶杯》中的唱段。

“枣梆的唱腔既高亢激昂,又委婉活泼,用真嗓吐词,假嗓托腔,而且真假嗓音截然分开,由真嗓突然翻高而假嗓,这个假嗓用‘咿、呀’托腔,腔韵悠长,给观众余音缭绕之感,这是枣梆特有的韵律。”张文英对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说。

1942年,张文英出生于梁山县拳铺乡方庙村,该村位于梁山、郓城、巨野、嘉祥四县的交界地,偏僻闭塞、交通不便。村子里的人喜爱唱枣梆戏,张文英受到影响从小就迷上了枣梆。

1953年初秋,11岁的张文英跟着同村的戏曲演员李新胜来到了梁山县晨光剧团。在剧团里,几位老师让张文英唱一段给大家听听,张文英唱了四句流水唱腔,老师们听了说行,就把她留在了团里。

“进剧团一年之后,剧团安排我演《拾玉镯》中的女丑角刘媒婆,这是我学戏后的第一个角色。由于当时我年龄小,阅历浅,对角色理解不深,演技不够熟练,扮演得不像媒婆,台下的观众只起哄,让我下台。从那以后,我就暗下决心,以后要好好学戏,一定要演出个样来。”张文英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英认为自己的性格适合小生行当,她也很喜欢小生戏的表演,于是在她14岁那年,张文英选择了专工小生。归了行当之后,张文英先学习了折子戏《杀路》中的段云魁和《借衣》中的狄青等角色。她每天起早贪黑,苦练戏中的唱腔和身段。

“我那时候年龄小,一门心思只是想着学戏,由于练功时间太长,我的脖子都练肿了,疼得不能扭头,腿脚也肿了起来,不能正常走路。经过剧团里几位老师的热心指导,后来我又相继学习了《珍珠塔》中的方卿、《蝴蝶杯》中的田玉川、《吕布戏貂蝉》中的吕布等角色,后来这些戏也都成了我的拿手戏,并且得到了观众们的好评。”张文英说。

1960年,在菏泽地区的青年戏曲汇演中,张文英凭借在《谭记儿》中饰演的杨衙内这一角色,获得表演一等奖。从此,张文英开始崭露头角。后来,张文英和枣梆表演艺术家赵凤来同台演出,赵凤来见到张文英虚心好学,就很愿意教她,经常给她说戏,使张文英的表演艺术有了显著的进步。

张文英剧照

从艺60余载,目睹枣梆兴衰起落

自从1953年进入梁山县晨光剧团开始,到如今从艺60余载,张文英始终虚心向别人学习,她不懂就问,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

“当粉碎了‘四人帮’,枣梆传统戏得以解禁时,菏泽枣梆剧团用了20多天,排出了《十五贯》。《十五贯》在菏泽连续上演了4个多月,每天3场,场场爆满。”提起当年的火爆场面,张文英仍然激动不已。

后来,剧团又排演了《姊妹易嫁》《逼婚记》,张文英在这两出戏中分别扮演毛文简和蓝中玉。这两出戏同样受到观众们的追捧,连演几个月,座无虚席。凭借出色的演出,张文英与本团的优秀演员张新让、张秀桂一起,被观众誉为“枣梆三张”。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现代媒体技术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电视开始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戏曲开始逐渐式微,枣梆也未能幸免。

进入21世纪,菏泽戏曲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枣梆古装戏《包公卖官》参加第七届山东文化艺术节,获剧目二等奖;枣梆新编历史剧《龙门谣》荣获第九届山东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枣梆大型现代戏《草根大师》成功入选由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的京杭大运河文化带精品剧目展演,成为山东省唯一一台入选剧目,并于2018年12月5日、6日在全国地方戏展演中心(中国评剧院剧场)连演两场。

张文英说道:“近年来,菏泽枣梆得到了新的机遇和发展,菏泽艺术学校也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现在他们很多都成为了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枣梆团的优秀青年演员。”

张文英给张冬兰说戏

张文英和学生合影

张文英在整理枣梆曲谱

退而不休,不遗余力培养枣梆人才

1993年,张文英办理了退休手续,可退休后的张文英心里却很不是滋味,她感觉自己的体力和精力还很充沛,还能为枣梆的传承发展继续贡献力量。当剧团提出返聘她回团的时候,张文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回到剧团之后,我又继续干了7年,直到2000年才真正离开了舞台。2006年,我又受聘到艺校当指导老师,通过教学生发现了很多优秀的枣梆人才。李秀莲、赵爱英、刘芙娥、张冬兰、郝美娇……这些学生都是我教过的,她们很热爱枣梆,一有时间就来家里找我学戏,现在她们都在剧团里担当主演。”张文英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今年6月份,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举办枣梆培训班,由张文英担任授课老师,在唱腔、身段、道白等方面对青年演员给予现场指导,张文英在讲课时结合自身现场示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枣梆剧种的唱腔和表演特点。

除此之外,张文英还自发组织了枣梆《姊妹易嫁》《蝴蝶杯》的排练,并于今年2月份带领她的学生们在牡丹区开展了3场公益演出。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排戏的时间长达一年,由于没有排练场地,就在张文英的家中进行,排练完张文英还留下所有演员在家中吃饭。另外,公益演出所用的道具、服装、头面等物品,都是张文英自费购买,花费了3万余元。

“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我平均每周为学生辅导三次,每次授课时间为2个小时左右,上午下午不限。我辅导的学生中,不仅有专业演员,也有喜欢枣梆戏的戏迷票友,只要他们来学,一概不拒。我希望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余热,通过这种口传心授的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枣梆、喜欢枣梆,希望能够涌现出更多的优秀人才,让枣梆能够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张文英动情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