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数来宝名人「朱小祥」

互联网 2023-02-21 16:45:50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山东数来宝名人「朱小祥」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数来宝艺人凭借广泛的生活知识,见景生情,即兴编唱,有的还能讲今比古,引经据典,夹叙夹议,积累了一些固定的套子词。后来吸收了对口相声的表现手法,形成对口数来宝,进一步提高了艺术表现力,出现了一些针砭时弊的新唱段。诙谐、风趣是数来宝的艺术特色之一。清末民初的著名艺人有海凤、曹德奎、刘麻子、霍麻子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有高凤山、王凤山等。

海凤是清末民初天桥著名数来宝艺人,人称小海,他表演时就善用牛胯骨敲打,不仅好听而且耍出花样,颇引人注目。他虽然不识文断字,却还能编些简单的唱词,如他改编的应时段子《八怕》就较之旧的《八怕》幽默风趣,格调清新,还有他经常演出的《诸葛亮押宝》、《武松打店》、《快活林》等也都不同凡响,独具一格。他向来没有准场子,因为他们挣的钱少,摆地的人有场子都不愿租他们。哪块场子闲着他就上哪块场子。小海每逢上地的时候是拿着两块牛骨头,牛骨头上有铜铃挡,敲打起来是:呱的呱。他们这行人所唱的玩艺儿都是浅而易懂的词儿,可是全按着十三道大辙编出来的,每到唱时还能带点滑稽词儿,能招的人们听着笑了。

小海他一张嘴就唱:“天怕无时地怕荒,小鸡最怕黄鼠狼。卖砂锅的怕狗打架,害眼就怕瞧太阳。罗锅子就怕仰面睡,洋车就怕走泥塘。卖豆汁儿怕打锅底,长秃疮怕痒痒。”这些词儿粗俗下贱,上等的人,有知识的人,绝不爱听。偏有些贩夫走卒没知识的人,专爱听他们这种玩艺,别的数来宝的都是两三个凑成一档子,逗起哏来,才有人围着听。惟小海是专能一个人唱有人围着听。因会的玩艺儿较比别人亦多得很,故此能比别人多挣钱。《都门竹枝词》中说:“近日人情总好奇,新闻诌出解人颐。一群人聚如蜂拥,围着狂呼一气儿。”

天桥数来宝艺人中较出名的有小海和曹德奎。云游客《江湖丛谈》载云:“小海是久占天桥,至远到隆福寺、护国寺、土地庙赶个庙会,从不出北平的。”曾收徒王凤山,后成为王派快板创始人。

曹麻子本名叫曹德奎,北京大兴县青云店人,他在天桥靠数来宝谋生。他个头大,猫脸,上面有几颗稀疏的麻子,两只眼睛总是眯缝着,显现出滑稽相来。他的头上总戴着一顶旧呢子帽,长头发绾着梳一短棒槌,他手里拿着的那对牛胯骨,他那两片子牛胯骨不比别的东西,俗名叫“金钱骨”,一片足有二斤半重,两块就是五斤。略呈扇面形的两片骨头上下钻两个眼儿,上面各系有一个大铃铛,一个红绒球,下面还缀一块尺余长大红布。他一面敲打牛胯骨,一面数来宝。曹麻子的脑袋瓜特别灵,口齿还灵利,看见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说什么,不用事先编好,出口便能说上一段,演艺高超,反应敏捷。

曹麻子并不是最早在天桥演唱数来宝的民间艺人,然而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善于创新,根据历史重大事件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唱段。其中不仅有较高的艺术水平,而且还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他是一位有骨气,有正义感,而且,是勇于创新,表演时所用语言极为干净的艺人。虽然他会唱不少的老段子,可还是不断地写新“活”,比如他创作的《推倒满清》:

金钱板打响连声,不说如今表前清。

专制时代人民苦,人民饿成骷髅骨。

自从光绪庚子年,北京闹了义和团。

四外刀兵人慌乱,北京城里冒黑烟。

大师兄,红灯照,她的来历不知道。

洋兵来了惊銮驾,西太后去奔西安城。

骨板一打响连声,不说如今说前清。

慈禧垂帘来听政,光绪皇帝被架空。

太后投降不争气,洋人爸爸坐朝廷。

兵荒马乱人民苦,锅里野菜合根煮。

可怜饿得皮包骨,男女老少成骷髅。

同盟会有孙中山,废除宣统掌大权。

从此满清被推翻,百姓才得见青天。

从这个段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无比痛恨清政府的卖国行径,支持孙中山先生革命,关心老百姓的疾苦,表现出的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也许他还不懂得艺术的功能,可是在他创作的段子里却有所反映。除此,他还创作了《北伐成功》、《西太后“搬家”》等,他的作品艺术水平较高,还具有较为深刻的思想意义。他的徒弟就是高派快板创始人高凤山。

高凤山生于1921年5月2日,六岁失去父母兄长,只身乞讨流落北京,七岁为“天桥八大怪”之一著名天桥艺人曹德奎收养,学习数来宝,饱受恶势力的欺压凌辱。拜师后,每日早起晚睡,洗衣、做饭、买东西,光是伺候师父、师娘就累得够呛,何谈学艺呢。开蒙学的一些段子,都是“偷”来的,像《诸葛亮押宝》、《一窝黑》等节目,是师傅演唱时,他强记硬背学来的。学了仨月,师傅说:“你可以自己奔饭啦。”就这样,高凤山走上了卖艺的道路。数来宝的传统表演方式是蹲在地上唱,不许站起来。高凤山也不能例外,可他总觉得别扭,想动也动不起来,最多只能扬着头与观众交流一下,其他都受到限制。

高凤山想,人家唱戏的又有眼神,又有身段,一扬马鞭就上马,一扶车旗就行车,能把各种人物演得活灵活现,分得出谁是张飞,谁是李逵,谁是莺莺,谁是红娘,演起来那么洒脱,那么自如。可我蹲在地上唱,有劲使不上,这不是费力不讨好么?我何不也站起来试试!于是他下定决心,改蹲唱为站起来唱,并加上手势、眼神及面部表情等动作。这一改非同小可,特别受到观众的欢迎。

1935年冬天,在天津“三不管”一个不大的书馆里,馆主崔老太太正在整理着桌椅板凳,准备着一天的演出。高凤山来到她面前,央求崔老太太能让他在这里试着表演一段数来宝。崔老太太见他还算机灵,便答应让他在正式演出前表演一个开场小段招揽观众,叫“唱板凳头儿”。但崔老太太怕他唱不好,只给他摆了两条板凳。板凳多,说明艺人本事大,能挣钱;板凳少,则说明观众少,没能耐。第一次演出,14岁的高凤山唱起了反映军阀混战的《直奉大战》《打南口》等故事性较强的时事新闻唱段。他口齿清楚,声音脆亮,可在表演方式上却和一般艺人不一样。他的表演有声有色、丰富多彩,不仅大胆吸取了戏曲和评书的一些表演手法,还加进了许多与内容相吻合的曲艺动作,让观众耳目一新。高凤山表演的创新数来宝很受欢迎,让崔老太太对他刮目相看。

第二天他再演出时,板凳的数量和时间都增加了一倍。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每天都会有人来看他的表演。在实践中他逐渐形成了高亢、脆美、流畅的独特风格,并与另外一位数来宝艺人王凤山一起,成为当时颇为著名的数来宝艺人。和其他艺人一样,高凤山不仅唱数来宝,也表演相声。他拜前辈相声艺人高德亮为师,学说相声,打下深厚的功底。并先后与马三立、朱相臣、罗荣寿、王长友、孙宝才等搭伙,在北京、天津、唐山撂地卖艺,逐渐享名。

随着天津整个市区的繁荣发展,“三不管”的范围日益扩大,高凤山得到了充分锻炼,但由于年幼,一开始就受到了当地混混儿的欺辱。正因为他唱的新段子火,第四天就有流氓地痞找上门了,逼迫高凤山拜他们为师,并把高凤山收入的七成都拿走了。无奈高凤山只好忍气吞声。从此,他虽然是唱一场“火”一场,可是收入的百分之七十却进了这些混混儿的腰包。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高凤山返回北京。此时,他的师傅曹德奎大病不起,奄奄一息,高凤山又后悔又难过,赶紧拿出了自己的积蓄,替师傅还了住店钱。不久,曹德奎去世,高凤山又雇了一辆车,走了五十多里地,把师傅送回了老家。这时候的天津人心惶惶,小梨园、燕乐等著名曲艺演出场所观众锐减,著名的“曲艺五大王”中的金派梅花大鼓创始人金万昌、单弦大王荣健臣、相声大王张寿臣等人纷纷离开天津。其他许多艺人,如马三立、高寿亭也离开天津去了济南。

新中国成立后,从水深火热中挣扎出来的高凤山饱尝黄连知蜜甜,他以朴素的阶级感情投入到了火热的新生活中。他参加了“北京相声改进小组”,为发展相声艺术,净化相声语言尽心尽力。后来专攻快板书、数来宝,上演了二百多个快板书和数来宝段子, 还与人合作出版了《快板书》研究一书。晚年主要从事曲艺教学工作。他演唱快板书,吐字清晰、语言俏皮、节奏鲜明、气势流畅、唱段紧凑、一气呵成,板槽极稳而又富于变化。在说、逗结合方面,尤有独到之处。其代表作有《同仁堂》、《数来宝》、《诸葛亮押宝》、《张羽煮海》、《武松打店》、《杨志卖刀》、《黑姑娘》等。高凤山对艺术精益求精,注意从姊妹艺术中吸收营养,他的表演动作准确、神态逼真、吐字清脆、节奏俏丽、语言流畅,人称“高派”快板艺术。

王凤山生于1916年,满族,他诞生于北京朝阳门外一贫苦农民家庭。7岁开始从艺数来宝的演唱,16岁拜师老艺人海凤,在天桥撂地演出。在此期间,他学会了《大上寿》、《报菜名》、《交地租》、《地理图》等十几个段子,与赵玉贵、罗荣寿、汤金澄等人搭伙演出。后辗转济南、张家口、南京、武汉等地。

他的快板轻巧明快、节奏强烈;眼起板落半说半唱,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缓而不散;表演潇洒自然,从容大方;台风严谨踏实。他创造性地把“竹板书”老艺人关顺贵、关顺鹏的“黑红板”运用于数来宝演唱中,取得很好的效果,创立了以“俏”著称的王派快板。王派快板讲求“气口”的运用,善于运用顿挫,节奏把握灵活,以“俏”最大的特点。他的代表有传统节目《张羽煮海》、《双锁山》、《单刀会》、《绕口令》和新编曲目《百山图》、《三只鸡》、《半夜鸡叫》、《海河赞歌》等。

其相声艺术师承朱阔泉,与李宝麒、侯宝林、王宝童、马志明(上世纪80年代由侯宝林、王凤山代师收徒)互为师兄弟。文革后为马三立捧哏,二人合作10余年之久。其捧哏冷静内蕴、憨厚幽默、沉稳又致、文雅洒脱,铺平垫稳恰到好处,马三立评价他是个“不碍事儿”的好捧哏。这一时期,他二人的代表作有《十点钟开始》、《开粥厂》、《黄鹤楼》、《西江月》、《吃元宵》、《夸住宅》、《似曾相识的人》、《卖挂票》等。

王凤山先生不但自己在艺术上精益求精,而且还把自己几十年来积累的艺术经验无私地贡献出来,为培养新一代的曲艺演员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常说:“这辈子我没有别的心愿,就是希望我们的曲艺事业能够繁荣昌盛,一代一代传下去。”王凤山、高凤山乃至后来成为快板三大流派中的两个流派,与李润杰的“李派”成鼎足之势,在文艺舞台上争妍斗奇。

李润杰生于1917年,又名李玉魁、李宝山,天津人。他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4岁时在天津学徒,18岁被日本汉奸骗到东北矿山做华工。后逃出矿山,在花子店学会唱数来宝,从此开始了半乞半艺的流浪生活。流落街头以乞讨头为生。在行乞中学会了数来宝、变戏法,后又拜师学说评书、相声,曾在沈阳、唐山、天津等地作艺。早年拜师评书名家段荣华、张阔峰,1948年拜师相声名家焦少海。解放初在西安撂地演相声、数来宝、太平歌词等,被评为“进步艺人”。

李润杰的快板书创作,取材丰富,语言精练,富有哲理。以他整理创作的快板书短段《盟兄弟》为例,作品表现旧时代有五个吝啬的商人碰到了一起,并结拜为“盟兄弟”,互相发誓“有饭同吃有马同骑,谁要有三心并二意,谁被天打五雷劈”。可到了晚上没饭吃时,谁都不愿意请客。最后商定每人抓一把自带的小米熬粥喝,由于天黑没点灯,每个人尽管都想从锅底舀稠粥,结果是“都是喝了白开水,谁也没把米粒儿下到锅里”。极其辛辣地嘲讽了市侩们伪善的江湖义气。作品虽短却鞭辟入里,富于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演唱快板书是博采众长,改革更新的产物。他敢于革新,也善于革新,把击节韵诵的快板加了个“书”字,就是要继承发扬民族的说唱艺术,这是李润杰三十岁以前采花酿蜜,时至今日仍在孜孜以求的新品种。听众从他的代表作《劫刑车》、《抗洪凯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不难发现其中有融进相声艺术的东西。他在快板书演唱中讲究“有说有唱.配句得当”。仅句式就有“单、双、贯、切、跺”和“重迭、连迭”等多种,充分显示出他掌握和运用语言的功力,从中看得出从相声中吸收到营养又变通运用的心血劳动,可称入微则生变。相声,评书、快板本来一脉相承。不少相声演员都擅唱快板,快板演员也兼说相声。这方面,快板名宿高风山、王凤山和有些中青年演员都是如此。

他在数来宝、快板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山东快书、西河大鼓等曲艺品种的优长,创造了“快板书”这一新的艺术形式,而且很快流传全国,成为一个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新曲种。

作为曲艺作家,他的作品大多来自于生活。两次赴福建前线,创作了《金门宴》、《夜袭金门岛》等;赴云、贵、川慰问创作了《红太阳照进苦聪家》、《千锤百炼》等;赴大庆油田回来创作了《立井架》、《油海长虹》;在抗洪前线劳动时创作了《抗洪凯歌》。此外他还创作了《铸剑》、《劫刑车》、《巧劫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这些作品不仅在舞台上久演不衰,成为脍炙人口的优秀保留节目,同时也为充实曲艺文学精品宝库做出贡献。其中《劫刑车》是李派快板的代表曲目,它很好的把教育性和娱乐性融合到一起,在讲述双枪老太婆劫刑车的革命历史故事的同时很好的把幽默元素融入其中,1962年有实况版录音存世,现场效果火爆异常。

他的表演吐字清晰有力,声音厚实洪亮,语言朴实流畅,韵调起伏自然,表情、身段、神态简练典型,气势恢弘,大气磅礴。他以高超而精湛的表演艺术功力和多年的舞台实践,使他的演唱达到了平、爆、脆、美的高度完美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