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二人转古城会唱词「民间二人转」

互联网 2023-02-20 22:55:40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传统二人转古城会唱词「民间二人转」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在很多人心中,二人转是一种很接地气的艺术形式,因为过去这些年走红的某些二人转演员,言语粗俗,行为夸张,也许更多人还会直接用“庸俗”“low"等形容词,所以今天,老鼠皇帝首席村妇就想跟大家聊一聊:东北二人转到底俗不俗?最正宗的东北二人转是啥样的?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一种有着三百多年历史和悠远的原始文化传承、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二人转植根于中国东北民间文化,属于中国走唱类曲艺品种,广泛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以及河北省东北部等地区,其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和手绢、边走边唱边舞,内容往往是表现一段故事,其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

最具东北特色的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东北人常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自草创至今,大约已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历史上,二人转曾形成过东、西、南、北四个流派。清朝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就是“闯关东”的人从关内外带至关外的。

二人转名段有《大西厢》、《回杯记》、《祝九红吊孝》、《梁塞金擀面》、《马前泼水》、《包公断太后》等。

2006年,东北二人转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长春的这20多天里,每次我们出门去菜场都会经过一个小戏院——天力戏院。此戏院位于某小区出口和马路交接处,一溜低矮平房中某些空间便为它所有,门脸儿相当的不起眼,甚至有些破破烂烂的感觉,蓝底红字的招牌和大红的招生广告在阳光下招摇得有些刺眼。大门内陷,老旧的木门上包着厚厚的皮革,由于内外光线的差异,总是看不见里面的状况,这更增加了这个小戏院的神秘感。

每次路过这里,我们都会忍不住猫腰看几眼门前小黑板上写的剧目名称,以及那几个总是或躺或坐、懒懒地窝在破沙发上的男人。有时候还能见到一些比较奇怪的人,女人们的表情总是很风情,男人们大都赤裸着纹身。我们发现,小黑板上的那些剧目非常古典,比如《包公断后》,比如《杨八郎探母》等,都是很有些历史底蕴的故事。

不得不说,在很多人眼里,二人转充满了黄段子和低俗的动作、唱词和对白。眼看就要离开长春了,我俩终于四目相对咬牙切齿地说:咱们一定得去看看,二人转到底能“脱”到什么地步,到底会“黄”到何种程度。

于是,这天晚饭后,我们于7点半进入了天力戏院。此时距离开演还有10分钟,小戏院内观众很少,稀稀拉拉地散落在各处,正好方便我们观察地形。

戏院内没有窗户,光线很暗,空气相当混浊,偶尔还会有阵阵尿骚味扑鼻而来(屋子后面就是简易厕所)。排风设备由挂在墙上的几台小电扇担当,电扇转动的很艰难,丝丝拉拉的噪音颇为刺耳。我们粗略数了一下,室内大概摆了十几排座位,总计能容纳约120人。票价是前5排的“沙发”贵宾席10元/人,后面包皮革的长条凳5元/人(有些类似绿皮火车上的硬座)。几乎每个沙发上都有破洞,不知是从哪儿淘来的二手货。舞台不大,仅能容两名二人转演员走动,背景上大书“雅俗共赏”四个大字,两侧挂的对联写着:“嬉笑怒骂是我非我还是我,喜怒哀乐装谁像谁不是谁”,简单22个字道出了二人转演员的百般武艺和此种民间艺术的真谛。

到了7点40分,也就是小黑板上写着的开演时间,仍然不见开演迹象。此时,观众才开始陆陆续续进场,我们前排的“贵宾席”上来了4位身上布满纹身的高大男子,隔壁坐着几位中年男子,从衣着看应该是刚从工地上下来的。我们身后是位小妈妈带着她3岁左右的小女儿。小妈妈一个劲问村妇,你第几次来好看吗之类的问题。前排的纹身男子开始抽烟,小丫头一个劲地抗议“别抽了”,那几名男子也不生气,只笑嘻嘻地逗她,当然也不会真的把烟给掐了。村妇问他们关于此戏院的一些情况,答他们是从吉林市过来的,在这边打工,工资不高但是很累,来这里看二人转是他们能承受得起的艺术享受。更重要的是,他们属于“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主儿。

8点左右,锣鼓响起,二人转开演。

经皇帝对伴奏班子非常仔细地观察后,得出结论:乐队仅由3人组成:板鼓兼指挥,键盘手(电子琴)一名,乐队首席(皇帝定义的)十分了得,他一人包揽了板胡、低音唢呐(长约80厘米)、高音唢呐(长约40厘米)和锣嚓等多种乐器。

演出的套路如下:先是男演员即丑角上场,耍一阵嘴皮子后女搭档上来,二人简短调侃一阵后开始正式演出。先是小帽儿,大约数分钟,小帽大多欢快热闹,然后是跨度约半小时的大帽儿,也叫正戏。正戏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大都讲述古典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演到悲凉处,演员声泪俱下,非常入戏,低音唢呐呜咽之声在狭窄逼仄的小戏院里盘旋徘徊,令人心碎。

小帽儿大帽儿结束后,演员还会唱几首时下的流行歌曲。

这晚,这个简陋至极的市井小戏院里上演的东北二人转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二人转的看法。

以前曾看到一段话:“小剧场里的二人转大部分成了‘搞笑二人组合’,与讲究‘说、唱、扮、舞、绝’的传统二人转艺术相去甚远,而且普遍存在低俗现象,已经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段话是从吉林省文联和省二人转艺术家协会组织的二人转文化论坛上发出来的,文章里还说“从事二人转艺术的专家对二人转的发展现状和二人转艺术所出现的蜕变忧心忡忡。”

我们认为,专家的忧心忡忡应该是真实的,只是不知道他们在发出“小剧场”如何低俗的论点之前是否真来过诸如“天力戏院”这样的绝对民间绝对草根的地方实地考察过。之前,我们也看过在长春东北风剧场演出的二人转,东北风在长春应该算得上名场子,收费30-80元不等,抵得上一场好莱坞电影的价格。所以,它的观众群大都是游客或者是被请客,有喜欢的成分,但是“面儿上”的东西所占比率应该也不少。但是说实话,东北风剧场里演出的二人转真的很黄很暴力,非常缺少艺术美感,看到我们差点睡着。

与此相反,票价十分低廉的天力戏院里上演的剧目却充分彰显了二人转这一民间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丑角的捧和逗、旦角的唱工和绝活都还不错,且男女演员配合默契,演出时感情十分投入,不仅没有一句黄色笑话的影子,还充分照顾到了老年人和普通大众的审美需求,勇敢地以古典曲目扛大梁。

看他们演出的时候,我们深深地被他们的执著和追求所感动。相比大剧场豪华的设施和粗糙的节目,他们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下能这般用心,说明他们才是真的具有艺术良心的人,才担当得起弘扬传统民间艺术的重任。

比较两者的差别,以我们的亲身经历,所谓大剧场才是媚俗,为了“票房”,为了单纯地迎合一部分消费者的低级趣味,拿恶心当乐趣,拿黄色来调侃,将二人转糟蹋得面目全非;而诸如天力这样的小戏院,因为受众都是最普通最草根的人群,却同时也是真正喜欢和需要“二人转”的人们。所以,他们知道什么是好戏,知道二人转应该怎么演,从而也将所有的“黄和暴力”彻底摒弃。

二人转来自民间,也只有在真正的民间才能得到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