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为什么使人长寿「老人太长寿」

互联网 2023-02-18 22:55:50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书画为什么使人长寿「老人太长寿」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本文出自微信公众后号:瀚墨云桥

请及时关注哦,第一时间获取精选艺术资讯好深度艺术内容

哀悼

金 庸

著名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在10月30日下午,于香港病逝,享年94岁,这是一个时代的落幕。查良镛生于1924年,浙江海宁人。以“金庸”为笔名著有多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他一生创作的经典武侠小说,影响了几代人。他自己总结作品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金庸先生博览古今,对于中医理念也颇有研究,有自己的养生秘诀。当年他写《书剑恩仇录》,里面有个故事情节,乾隆送陈家洛一枚佩玉,上面刻有八个字:“慧极必伤,情深不寿”。金庸在自己最重视的作品中,假托乾隆表达出自己的人生哲学,显然是他最为推崇和重视的。这八个字的含义是,太过聪明必会伤及自身,用情太深也会危及健康。更为深刻的是,万事万物都是有极限的,如果超过了极限必然有所伤害。金庸的为人也是触手如温润之玉,待人如谦谦君子,宽容如大海之广大。

金庸其实也是书法家家

金庸的文学成就太高,掩盖了其书法的造诣。他小说中的大侠们个个武功高强,也许是他从笔下剑客的剑气中悟出了书法的神韵。金庸书法不受陈规束缚,从险峻中出奇锋,笔划变幻莫测、以意使笔。动静之间大开大合,聚散离合如大将出入敌军阵营,威武雄壮又不失从容优雅。

金庸先生八十多岁时依然能挥毫落纸,而且笔力不减,足见他是受益于常年练习书法的结果。

有学者曾经将明清两个朝代的帝王、高僧与书画名家还有平民的享年作了比较,调查结果是:普通人平均寿命50岁,高僧66岁,帝王则不足40岁,而书画家平均寿命竟然达到了80岁!

早在唐朝,那时候的食品结构和医疗条件远非现在可比,但是大书法家欧阳询享年85岁,柳公权88岁,文征明89岁为御史严杰母亲书写墓志,没有写完就“执笔而逝”。

近代高寿的就更不胜枚举了,书画家中吴昌硕84岁、林散之90岁、费新我90岁、陈叔亮91岁、沙孟海93岁、启功94岁、齐白石97岁、刘海粟99岁等等。这说明健康长寿和书画有某些联系,然而其中有何秘诀呢?

中国传统书画的魅力力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留给全世界人民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其中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就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

▲宋徽宗秾芳贴

传达出对哲学的思考

中国书画在观察认知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

▲李可染万山红遍

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意境是中国书画的灵魂所在,中国书画重视物象内在精神和作者主观情感的表现。在欣赏中国画的时候,我们要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感受画中所描绘的一景一物,去感受画家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去领略人生的哲理,这也是中国画意境的魅力所在。

▲傅抱石、关山月江山如此多娇

练习书画也是练气功

传统的书画艺术的重要功能是能够让人的心“静”下来。当一个人心情烦躁,无法平静的时候,提起毛笔饱蘸翰墨,在洁白无瑕的宣纸上纵横挥洒,能使人心平气和,调息凝神,排除杂念。

书圣王羲之说“作书成字,蓄气力为先”,说明写字时需凝神静思,保持情绪安定,气沉丹田,排除杂念。书写的过程也就是调身、调息、调心,讲究松紧自然,虚实有度,意气相随。通过调心存神,精神内守,使人能调整到一个平衡身心的状态。显然这和中国传统的气功有异曲同工之妙。

练习书法能延缓衰老

中国汉字是象形文字,在认知加工的过程中可以激活右脑,功能。书写汉字需要笔、指、腕、肘和臂在大脑指挥下完成一系列高度协调而又复杂的动作。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注意力相对集中,而心率、血压、呼吸等生理指标相对下降,有助于放松身心、调节情绪,对字形的控制有利于认知功能的训练,因此书法养生具有“形神共养”功用,可以让人体精、气、神的和谐统一。

自古就有“寿从笔端来”说法,说明练习书画笔下能生力,墨色中能見精神,休养脑筋、益寿延年。

欣赏书画可调节情绪

人生漫漫,古人把书画作品作为心灵陪伴的挚友。文人在遇到不如意的时候往往归隐山林,构筑属于自己的心灵港湾,其他物质享受都可以抛弃,唯有书画是他们心灵的寄托。观看优秀的书画作品时,就会进入忘我的状态,陶醉于艺术家所构建的精神世界中,从而调节人们的情绪,陶冶情操。

名家养生秘诀

黄公望

▲ 黄公望

黄公望是元代文人画的代表人物,甚至有人将他比作书坛王羲之。历代以来,海内外对黄公望及其作品的研究介绍颇多。他著名代表作《富春山居图》手卷,描绘浙江富春江一带初秋景色。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的长寿秘诀是“运动“。黄公望是五十多岁才正式拜师学画的,他长年在浙江一带的山川之中采风、写生。他最著名的作品都是在其70岁之后所作的,《富春山居图》更是在他去世前几年完成的。黄公望享年85岁,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黄大痴九十而貌如童颜;米友仁八十而神明不衰,无疾而逝,盖画中烟云供养也。”意思是说他们的高寿都是长期在山川之间,与书画相伴的原因。

文征明

明代文学家、画家、书法家、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在他同时代的画家中,文徵明是最高寿的一位。他的长寿,除了来自于艺术的滋养,还与他善于养生不无关系。

▲文征明渔梁红叶图

他是一个生活的极简主义者,早饭是一些刚做好的饼饵之类。中午他会喝一点酒,量不多,如果谈话兴致上来了,再添两小杯,再加是无论如何不肯了。晚餐吃面食或者米饭,无酒,就寝前再食二小瓯米粥,长年如是,几乎雷打不动。

郑板桥

▲郑板桥书法难得糊涂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书画家,享年73岁,在那个时代绝对算是高龄,这说明他养生有道。据说他曾在一封家书中讲述自己的养生之道,归纳起来可概括为:黎明即起食白粥;饭后散步千步宜;每天静坐有定时;遇事“糊涂”莫烦恼;睡前清心勿思想。

乾隆

▲乾隆

乾隆在位60年,禅让皇位以后又当了三年半的太上皇,行使皇权长达63年之久,1799年病故,享年89岁,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帝王。

▲乾隆书法超脱尘根

他为什么能在如此高危的职业人群中脱颖而出呢?乾隆喜欢喜欢书法,经常赋诗作画、对文化收藏,书法名画等是样样精通。乾隆多才多艺爱好甚广,不仅平时喜欢练习书法作画,而且经常与大臣讨论诗文。这一习惯不仅陶冶了性情,而且极好的调节了心理,达到了修身养性的目的。

张大千

▲张大千

张大千善养生,且善于总结养生体会,留下许多可借鉴的养生心得。张大千以 “健吃”、 “健谈”、“健步”而驰名国内外。张大千说:“书画是最好的养生”,他认为:书画是一种在纸上进行的气功和太极拳。

▲张大千秋山泛舟图

大千先生心存善良,待人和气,从不摆架子,凡来访人士都会受到热情接待,久之,养成了边与人交谈边作画的习惯。大千先生自己也说:这样做能身心并调,既愉悦了自己的心情,又加强了与朋友的交流。

齐白石

▲齐白石

齐白石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擅长花鸟、虫鱼、山水、人物,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

▲齐白石书法仁者长寿

齐白石养生有独到之处,归纳为“养生五绝”,即:一“七戒”,二“八不”,三“喝茶”,四“食之有道”,五“拉二胡”。“七戒”中的戒空度,就是在说人生不学,苦混一天。故白石老人每天绘画不止,不让时光虚度,他逝世前一年仍作画600余幅。

舒同

▲舒同书法作品毛主席诗词

舒同是中国书法事业的继承和开拓者、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创始人和第一届主席,后任第2届、第3届名誉主席、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被毛泽东称为“红军书法家,党内一支笔”。他曾经讲“每天写字一小时,可以使人气血畅通,疾病减少”。 舒同在文革中长期被批斗、监禁,但还是以93岁高龄在北京逝世,这与他每日练习书法是分不开的。

与书画同行行

现在的中国是物质极大丰富的时期,人们的生活节奏越发加快,各种欲望时刻诱惑着我们。但是这个时刻,就越应该想办法让生活慢下来,让身体和精神都能放松,得到真正的休息。放松的方式很多,有人练瑜伽,有人跑步,有人唱歌,有人吃喝,有人写文,有人睡觉,其实不管是哪种方式,能够让人得到身体、心灵,乃至精神的彻底放松的,书画应该是一项既传统又时尚的选择。

特别是在追求消费升级的现今,对于精神消费的升级也是一种广泛的需求。有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学习传统书画,不管是从心灵涵养的角度,还是从健康养生的角度,抑或仅仅出于一种想要获得一种新技能,炫技的角度,书画热从少儿到老人,成了一种新的文化潮流。

但书画如何学,到哪里学,就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每个学习者都想起点高一点,少走点弯路,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名师的指导,限于信息、资源和资金的限制,很多愿望被扼杀了,很多兴趣被遏制了,很多才华被荒废了。

瀚墨云桥是一个免费的高端书画学习平台,所有书画艺术课程都是由北大、清华、人大等名校的艺术院校教授和社会知名画家亲自讲授。

瀚墨云桥致力于打造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服务平台,通过我们的服务可以让广大的书画爱好者交流艺术信息、了解艺术观点、领略大师风范、学习书画知识、提高艺术修养,我们愿与广大书画爱好者和艺术家一同携手共进,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想要学习国画、书法的朋友可以下载“瀚墨云桥APP”进行免费学习。

-END-

———— / 瀚墨云桥 / ————

专注传统文化艺术的互联网传播者

· 感 · 谢 · 阅 · 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