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的传统文化活动「陕西敲鼓」

互联网 2023-02-18 22:19:48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陕西的传统文化活动「陕西敲鼓」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这里﹙陕西﹚还保存着大量的原生态文化,如锣鼓﹙鼓舞﹚艺术,这种原汁原味的文艺,在东部很难见到,但在陕西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展现着我们先祖的生存状态——我和朋友们一样,是怀着一种欣喜、一种惊奇来聆听和观看的。用我们的力量唤起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珍视,开掘列祖列宗恩赐给我们的博大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举国上下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的陕西省,以民间鼓舞为代表的一些非遗项目,经过非遗工作者的普查,挖掘,定位和发展,已成为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重要成果和推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软实力”

陕西鼓舞体现了周秦汉唐文明

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乐器。《山海经》记载:黄帝杀夔,用夔的皮制鼓,声振五百里。“以鼓作舞,鼓之舞之”。它真切地表述了人们以鼓相伴,翩翩起舞的活动,这种活动被称之为“鼓舞”。鼓舞的活动形式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自古以来人们都将鼓用于祭祀、征战、庆典、操练、报时、巡更,包括婚丧嫁娶和喜庆丰收的仪式,以及乐舞、戏剧表演等方面,已成为民族传统文化和历代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内容,在陕西更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周代是我国农耕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国家还专门建立了管理鼓乐的机构,设置了名为“鼓人”的官职,并制定了一套鼓乐的制度。

秦岭巍巍,渭水泱泱,孕育了中华灿烂的周秦汉唐文明,而最能体现这种文明形态的艺术形式,则莫过于鼓舞了。它代表了中国鼎盛时期的社会风貌,体现了宽容自信、热情向上、积极进取、坚忍不拔民族精神。陕西鼓舞气势恢弘、形式多样。浩大的舞队、磅礴的阵容、铿锵的节奏、刚劲的动律,具有秦汉盛唐泱泱大国的王气与霸气,栩栩如生地再现了秦人强悍、直爽、坦诚质朴、倔强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生动地反映出陕西各地人民群众的性格爱好、风俗习惯和审美趣味,代表了陕西人“勤劳质朴、宽厚包容、尚德重礼、务实进取”的典型形象,更能鼓舞“幸福陕西、和谐陕西、富裕陕西”的前进步伐,成为丝绸之路上传播文明、联通世界的文化桥梁和纽带。

《鼓舞博览》综述:“陕西民间鼓舞的产生及其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演变。民间鼓舞,是鼓乐、舞蹈艺术的结合、是人们思想情感的升华、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遗存、是古代乐舞在当今民间流传和得以保存的活形象。气势恢弘、形式多样浩大的舞队、磅礴的阵容、铿锵的节奏、刚劲的律动,体现了秦汉盛唐泱泱大国之王气,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劳动人民强悍、直爽、坦诚、质朴、倔强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

陕西鼓舞是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影响较大,流传深远的陕北腰鼓、洛川蹩鼓、华阴素鼓、富平老鼓、勉县对鼓、渭南八仙鼓、乾县蛟龙转鼓、宝鸡刁鼓、陕南羊皮鼓、咸阳牛拉鼓、以及韩城的五支梅花鼓(又称五圆鼓)和气势磅礴的百面锣鼓,还有跑鼓、抬鼓、背花鼓、抬神楼、蹦鼓、胸鼓、转鼓、花苫鼓、月牙鼓、踢鼓、打丧鼓、陕南锣鼓操等,真可谓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在陕西各地出土的历史文物中有不少古代乐舞、百戏表演的场面和形象。如陕北绥德、米脂等地出土的乐舞俑;唐李寿墓棺椁石刻等大量历史文物都生动还原了汉唐乐舞百戏的风姿容貌。陕西关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艺术宝藏,经常可以看到类似我国古代的鼓舞形式的表演和许多珍贵的有关鼓舞的文物资料,如凤翔县的十面石鼓(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是先秦时代遗留下的,虽说是石刻,却雕凿出两千多年前陕西鼓的生动形象。三原县城有明洪武八年建造的城堭庙照壁上雕刻着“鲤鱼跳龙门”、“苍龙训子”、“鱼龙变心”砖刻浮雕;旬邑县子午岭岖发现有一座明万历年间建造的大王庙,庙中壁画上绘有敲锣打鼓迎接征战胜利归来的庆典场景,画面生动活波、人物动态逼真。结合文史资料可以看出陕西民间鼓舞和我国古代周、秦、汉、唐文明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是一脉相承的发展下来的,也是历史上有关我国古代乐舞流传、发展的重要依据。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鼓舞

陕西民间鼓舞见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千百年的腰鼓、行鼓、转鼓等项目依然活跃,在国内外产生深远影响,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对构建和谐社会,加速新农村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省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陕西民间鼓舞同时也出现了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鼓舞文化赖以滋生的社会土壤和人文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剧变与挑战。鼓舞表演者多为45岁以上人的中老年群体,表演套路落伍,缺乏专门从事鼓舞创作和表演的专业人才进行指导;经费短缺,更造成鼓舞队伍和专业创作机构之间严重脱节,导致陕西鼓舞水平的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著名鼓舞专家李开方研究员曾说:“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形态,鼓舞对我们中华民族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从远古到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离不开鼓舞。不同的民间鼓舞表现出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陕西民间鼓舞所体现出的共同文化特征,作为不同地域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又在民间活动中不断融入了其它民间艺术,民间鼓舞可以促进姊妹非遗产项目的共同发展。”

河北省沧州市作协主席、著名作家何香久强调:“陕西鼓舞是中华大血脉的律动,是原生态的民族文化瑰宝。从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到革命圣地陕北,再到秦巴山地陕南,一路花团锦簇,一路鼓声鼎沸,展现着中国最为波澜壮阔的艺术大景观。”

民间鼓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遗存,也是古代乐舞在当今得以保存的生动、珍贵的活的形象,对研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变迁、构成和发展,以及民俗学、社会学等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陕西鼓舞亟待发掘、保护和利用

目前,陕西鼓舞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由于生活的困窘、疾病的缠身,人亡艺绝时有发生。2010年仅三个月时间,陕西一个鼓舞项目就有两位传承人离世;平时,全省大部分鼓舞项目经费紧缺,活动较少,仅靠逢年过节民间的需求维持生存。

鉴于陕西鼓舞的价值和作用,政府和文化职能部门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大引导,搭建平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保护机制,让鼓舞艺术瑰宝从偏僻的山乡走向城镇,走出省界,甚至国门。鼓舞的发展要与时代同步,坚持传统风格同时,也要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要不断地注入新的生命力,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群众的审美要求。当前,鼓舞已经成为陕西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但如何对这些自发的鼓舞队伍进行专业理论和表演技能上的辅导,使之不断提高鼓舞表演技艺,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面对这一现状,鼓舞研究一方面要深入民间,一方面要与时代同步,彰显并强化“新颖、急促、强烈、刺激”的鼓舞艺术特色,创作出能够撞击人们心灵的鼓舞作品。

陕西旅游资源开发的潜力很大,民间鼓舞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同时也是旅游资源,要充分开发利用,促进陕西旅游经济的更快发展。政府应考虑在陕西艺术类高校开设陕西民间鼓舞类的专业,全面、系统、长期、深入地对民间鼓舞展开研究,为鼓舞的内容和形式赋予新的内涵,结合当代文化语境,在传承中创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创出新的精神空间。近年来,陕西鼓舞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精神生活的需求,鼓舞文化逐步成为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促进健康娱乐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一批独具特色的鼓舞纷纷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到保护。鼓舞与中国民众生活的联系是那样的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是那样的深,鼓舞文化的独特性,正是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如果条件成熟陕西鼓舞可以“打包”整体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西鼓舞鲜活地扎根于民族、民间,是中华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显示,它将以丰富的内容,非凡的气势,精湛的技艺和强烈的感染力再现华夏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洪流中,意气风发,勇于拼搏的时代气息和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