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沉浸式艺术展「艺术之路」

互联网 2023-02-17 20:27:13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新媒体沉浸式艺术展「艺术之路」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艺术大家可能接触较多,但大家对新媒体艺术的认知又有多少呢?新媒体艺术家林欣杰(Keith)一直积极发展新媒体艺术,并于多间院校担任客席讲师,更创立共享空间「Open Ground」,为推广艺术出一分力。

游戏化的「Moving Mario」VS 人性化的「大音希声」

Keith一身充满格调的打扮,看起来一脸认真,但言谈间却甚为风趣。作为一位艺术家,第一步就是寻找灵感,印象中的艺术家都是于一个宁静的地方坐上半天寻找灵感,可是Keith却有自己的一套特别方法。「可能是因为我在大学主要从事research的工作,因此我的创作偏向理性。」于他而言,新媒体艺术比较着重材料,因此需要花上更多的时间研究材料的可塑性。举个具体的例子,石头的雕刻会因科技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Keith创作的作品多不胜数,至于哪件作品最能启发他呢?「每个阶段启发我的作品均有所不同。」在创作初期,他最深刻的是2007年的「Moving Mario」。作品以电视游戏机的概念为主题,突破传统的游戏。玩家可以与游戏互动,重新了解自己与游戏之间的关系。「这是我第一次完全由视觉艺术转变成装置艺术,我需要花很多时间学习电子工程。」但在近期的作品中,他认为「大音希声」对他的启发最深。作品的特别之处是运用光感应发音的装置,并对身体的轮廓进行扫瞄,然后数据便会转化为画面及音律。Keith认为自己过往的作品欠缺人性,但这次的主题是关于生命以及死亡,讲述更多自身生命方面的议题,因此完成作品后亦令他的心情更舒畅。

为互动而互动?

Keith的艺术作品可谓见证着香港的时代变迁,而他的创作方向亦因社会周遭发生的一事一物而改变,不论是时事或非时事议题。Keith认为艺术不一定是自我感情的宣泄,因此他的作品亦不是太情感化。而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前进,Keith对于新媒体艺术的看法亦有所不同,以前他会视观众的互动为新媒体艺术中很重要的元素,而他在创作初期的五、六年间,他的作品全部都有高度的互动性,但现在他却不这么认为。「我以前过于着重观众进入装置后会有明显的转变,但后来发现都是为互动而互动,与作品没有太大的关系。」到后期的作品,他均没有加入明显与观众互动的环节,但「互动」仍然存在,「互动其实是观众欣赏作品时的那一刻。」以「大音希声」为例,它分为两部分,既有现场观众参与,亦有舞者的表演,而舞者其实也在与艺术互动。

那没有了互动,观众会否觉得艺术的吸引度下降呢?现时社会盛行的「打卡」文化,市面上有不少作品都是为了让公众「打卡」而诞生的,Keith表示有不少艺术家都改变了风格,为了满足大众的喜好而加入很多视觉上吸引的元素,这甚至变为一种趋势,违背了创作的原意。

除了新媒体艺术的性质有改变的趋势外,另一个在香港推广新媒体艺术的困难是场地问题。虽然香港的艺术场地不是寥寥可数,例如有大馆、PMQ元创方、西九文化区等等。但是,这些场地都有着自己策展的展览,他们的内部是多元化,可是对整个生态来说并不多样性,「香港的生态圈过于着重艺术交易。」Keith笑言在新媒体艺术买卖中,最常被人问及的问题是:这件艺术品包多少年保养呢?

从讲师到「心理辅导员」

放下艺术家的身份,Keith的另一个身份是一名大学讲师,在六年间他曾担任多间院校的讲师。问到他当初为何选择从事教育,Keith简单的以四个字回应:「误打误撞。」他在毕业后投身广告界约大半年,机缘巧合下,他得悉在城市大学的创意媒体学院工作的老师,当时正寻找一位修读艺术而亦会写电子程式的人协助大学进行研究。Keith把握机会应征,最后更兼任助理讲师,亦慢慢领会教学的乐趣。

Keith认为教学当中最有趣之处是他与学生的年龄太接近,基本上只相差一两年,毫无代沟。「我从来都不觉得我是老师,我只是一位与他们分享经验的人。」教学从来都是双向的,Keith直言有很多作品都受到学生的启发。「学生们多有很好的意念,满脑子都是新奇的想法,帮助我的创作。 」Final Year Project,可能是学生们的梦魇,但Keith却认为这是最开心和最能帮助学生成长的一环。「学生们的经验不多,却要完成一份完整的作品,作为这个阶段的总结。」学生通常会感到迷惘,此时Keith就会摇身一变成为「心理辅导员」,协助他们从数百个想法中找到自己最想完成的。

创立不同工作室让公众受惠

除了教学上的付出,Keith亦发觉学生于租借器材工具上的困难,因此他便善用自己的工作室,开放予学生使用,免却了他们的烦恼。这就造就了数位制造实验室(FabLab)的诞生。但是Keith认为这种钻研新科技应用的自造者(Maker)文化却在香港难以普及,相比台湾,自造者文化却十分盛行,Keith认为这可能是与香港的自造者文化过于重视创新科技有关。而有很多想打算入行的年轻人都会因科技困难而却步。幸好香港有先天性的优胜条件,就是有价廉物美的零件,从黄金商场到鸭寮街,所需的零件都应有尽有。

说到鸭寮街,自然会联想起深水埗这个人声沸腾的地区。深水埗是购买材料、工具的必经之地,Keith亦会时常到此寻找「宝藏」,因此他对这里自然地产生归属感,并创立了共享空间「Open Ground 」,提供一个机会予大家聚在一起,并摆放了各种设计书籍供大家参阅。

Keith成功走到这一步,他认为六年的教学生涯对他最有启发,并感谢曾帮助他的前辈及现时的业主。他亦时刻提醒自己趁有能力的时候就要勇于尝试,并抱着一位艺术家所具备「不认输、咬住不放」的精神,认真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给kidults的话

我会赠大家三个字:「早点瞓。」我所指的并不是肉体上的早睡,而是早点「瞓身」。我希望大家会早些找到自己的想法,想投身的范畴,然后尽早投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