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美术课堂启发篇「启迪智慧点燃思维火花」

互联网 2023-02-17 12:26:02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快乐美术课堂启发篇「启迪智慧点燃思维火花」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问答,是老师课上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有效的提问可以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一问一答,抢答等问答方式,可以放松学生课上紧张的情绪,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打下基础。

有效的提问,可以营造有利于课堂发展的教学和学习氛围,轻松活泼的美术课堂可以最大程度激活同学们的想象创作力。

问答,一方面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老师向学生抛出问题后,让同学们展开讨论,并积极的发表自己的观点,而这些观点的产生无论对提升课堂效果还是对学生本人的发展都很有帮助。特别在美术课上,美术是发散性思维很强的学科,任何问题都没有唯一的答案,只要说的有道理,可行性高都是好的答案。

抢答是燃爆课堂氛围的最佳方式。有助于刺激同学们的思维延展,产生更加精彩的故事情节。

抢答是问答中的一种回答方式,指的是当老师抛出问题后,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根据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对老师的问题进行解答。抢答有助于帮助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刺激大脑高速运转,组织答案,然后以最快的速度传达出去。

抢答包含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老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此时是全神贯注,大脑飞速运转的,目的就是听清老师的提问,快速分析,并在最短时间内给出答案;第二个阶段是,抢的过程,这个过程最为激烈,课堂氛围也在此刻被激活;第三个阶段是,给出答案的过程。这个阶段同学们是有期待的,期待第二个回答的机会被自己抢到,期待自己的答案会比第一人回答的要好。所以整个问答过程同学们都是处于兴奋状态的。

如果老师连续抛出抢答式的提问,毫无疑问,整个课堂氛围会持续被点燃。当同学们都处于这种兴奋状态的时候,其潜力也就被激活了,更多好的创意会如泉水一般涌现出来,画面的故事性、情节性会更丰富,效果也会更棒了。

老师们都知道,当提出问题时,如果出现同学们争相举手回答的场景,说明老师已经掌握了课堂的主动性,并顺利激发了学生们的思维,提升了课堂的参与性。

提问可以帮助维护课堂纪律,让孩子们在有序的课堂秩序中,发挥最佳创作力。

给小孩子上过课的老师都知道,因为小孩子们的纪律性差,有时会很难控制课堂节奏,课堂提问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上课时,我会把学生分为两组,让他们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比赛,每回答一个问题得1分,最后看哪一组得分最高,虽然没有奖品但同学们对这种精神性的表扬也是非常高兴的。这种方式经过试验证明,对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有效,能看到这篇文章的老师可以尝试一下。

这里要区分维持课堂纪律和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这两点是不矛盾的,积极的课堂氛围是正向的引导过程,必须通过良好的课堂纪律才能达成。良好的课堂纪律不是让同学们整堂课保持安静,这是错误的认识,而是让同学们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配合老师完成知识的讲授,作品的创作等,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美术课堂是开放的课堂,过于安静的课堂氛围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利于画面效果的表现。

上课过程中,利用部分孩子的回答激发其他学生的想象力是我比较常用的方法,当孩子们的思维处于停滞状态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提问,让一位同学先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老师利用这个孩子的观点引导全班孩子思考的方向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帮助他们顺利激发想象力,这个过程的运用就可以让老师轻松的把控课堂节奏,从而维持良好的课堂氛围。

比如,在《蚂蚁搬家》这一课的讲解中,关于蚂蚁搬家的方法同学们的思维比较保守,很多同学都认为只有很多蚂蚁集中力量才能搬家成功,这无疑降低了画面的故事性和创新性,也缺乏情节的表现。后来我找一位平时爱看动画片的同学回答,这位同学说蚂蚁可以开飞机搬家,这一观点瞬间打开了同学们的思维,很多同学表示,还可以用吊车,还可以用轮船,还可以开挖掘机……瞬间全班同学的思维被打开,由蚂蚁们自己搬家拓展到利用工具搬家。还有很多同学讲述了搬家过程中的具体情节,越来越多的故事创意跃然纸上,最后的画面效果孩子们表现的都非常有创意。

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运用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美术课上增强孩子想象力的同时,老师也得脑洞大开才行,通过把多种教学方法巧妙结合,让课堂效率最大化。

问答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可以放松孩子们紧张的课堂情绪,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问答的过程也是师生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可以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老师提问的方式,语气以及对孩子们答案的认可程度都能影响到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关系。老师有意识的通过提问营造出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引导孩子们围绕着课堂主题进行创作,让孩子们在自然的状态下放松下来,也有助于增强孩子学习的乐趣。

孩子们上课时的情绪也是影响作品创作效果的重要原因,紧张的情绪限制了孩子们的行动,更限制了孩子们思维的发展;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帮助孩子们缓解紧张的同时,也使思维的延展性得以加强,创作出想象力丰富的画面效果也就不难理解了。

师生关系历来都是影响孩子们对某一科目兴趣的重要原因,孩子可以因为喜欢一个老师开始对所教科目产生兴趣,也可以因为不喜欢一个老师而讨厌某一科目。所以老师要通过一些小的策略吸引孩子们对自己的关注,有的老师超强的绘画功底让孩子们崇拜,有的老师高尚的人格让孩子们尊敬,有的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孩子们佩服,总之作为老师一定要有让学生为之惊叹的方面,才能让学生喜欢老师。

而我们本文中讲述的通过问答的方式营造出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孩子们在放松自在的环境中绘画,也是能吸引孩子们喜欢的重要方式,不论哪一个孩子也不愿意一直在高度紧张的学习中痛苦的度过,轻松的绘画课还可以帮助缓解压力,放松心情,自然赢得孩子们的喜欢,老师也就很容易得到孩子们的认可了。

2018年,有一个休学的孩子报名,休学的原因就是学习压力大,对学习没有兴趣,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课上我有意识的多关注他,经常通过提问问题的方式,让同学们“聊”(讨论)起来,慢慢的他也加入了和同学们的讨论中,因为我的课堂一直是很放松的,慢慢的他就开始喜欢画画了,和我之间的关系亲近了不少,据他妈妈说,当时最喜欢的事就是找我学画画。

小结:利用问答的方式在维持课堂纪律,营造课堂氛围方面有非常好的作用,关键是老师要懂得如何在恰当的时间抛出问题,以及抛出的问题能否成功激起同学们的讨论,只有在这种引导方式下,才能把握住课堂的节奏,发挥提问的作用,提升课堂的效率。

如何利用问答的方式,促进同学们想象创作力的增强,从而提升绘画效果。

选择恰当的提问时间,紧抓课堂节奏,步步为营。

课堂导入为开端,提问紧随其后。当老师要发出提问的时候,一定要提前发出提问的信号或者答案的引导,让孩子们意识到老师此刻讲到的知识可能是重点,可能会抛出问题。

比如,老师先让同学们观察了很多图片,接下来可能会让同学们对图片的共性进行总结。反复几次以后,学生就会意识到每次观察完图片后,老师有可能会提问,上课时的注意力就会更集中了。

阶段性的提问可以帮助同学们解决课堂重难点,对于集中同学们的课堂注意力起到很好的作用。或者在解答某一问题的时候,以提问的方式询问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方法等,都是在关键的节点抛出合理又有意义的问题,这都有利于老师把握课堂节奏。

为什么要在提问前发出提问信号或者设置答案的引导呢?这主要是针对同学们的年龄来说的,除了恰当的提问时间,在问题提出前对答案的简单引导,容易让同学们轻松的组织答案。假如老师提问完成后,难住了一众的学生,脑海里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那只能给课堂带来负面效果。所以,提问的内容非常关键。

具有引导性的提问内容,可以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创意思维。

老师们要学会使用教学引导的方法,像图片导入、视频导入,以及游戏导入等都是非常有效的美术课堂导入方法,通过导入先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老师这边,并成功吸引他们进入到课堂知识的学习中,跟随老师的节奏上课,老师继续通过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刺激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所以,提问的内容就比较重要了。既要体现出课堂的重难点,还要把握好学生的年龄特点,既要让学生充满好奇心,还要把握住答案的难易程度。孩子不是科研工作者,对答案的需求不是很高,既然猜不出来,可能就会放弃了,也可能会因此加大孩子的挫败感、

举个例子:

对于一个陶罐的绘画要先了解其结构的组成。“结构”一词,理解起来难度就挺大的,也很抽象。如果对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要是提问“结构”是怎样的,他们肯定对答不上;如果老师提问:大家认真观察,这罐子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们有可能会产生抢答的效果。

还有的提问可以在问题中给出答案,采用反问式的语气进行提问,本身也是对答案的引导,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举一反三,产生更多精彩的想法。同时,也可以提高绘画的速度。

比如,在表现树叶的颜色的时候,老师一般会提问同学们,树叶都有什么颜色的呢?这种提问的效果非常不好,如果利用反问式的提问方法,老师就可以这样问,树叶可不可以是蓝色的?可不可以是紫色的?……这种的提问方式可以让孩子们根据老师已经提供的答案,产生更多有创意的答案。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鼓励与培养。采用比赛式的问答策略,巧用表扬和奖励。

问答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当孩子们表达出创意新颖的观点时,老师一定要及时给予表扬,强化这种效果,避免孩子的思维发生转移。上面我讲到,课上会通过把学生分组的方式,让学生之间展开比赛,如果你能给予胜利的一方一些语言式的表扬或者奖品式的鼓励,学生们还是很高兴的,也有利于增强他们参与问答的积极性。

比赛式的问答也是结合学生年龄设置的,因为越小的孩子越喜欢“争强好胜”。他们总喜欢不管做什么事自己做的是最好的,自己表现是最棒的。老师掌握好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巧妙地加以利用,有时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表扬和奖励是强化的方法。在心理学上讲,当孩子们表现出某种积极的行为后,采用正强化的方式,可以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这也是老师对学生表现的认可。这种不断强化的方法可以促进孩子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

比如,上课时,老师对小刚的问题答案,进行分析和总结,并肯定答案,然后给予表扬或奖励,小刚受到老师的表扬后会觉得特别有面子,从而增加其回答问题的频率。当给出的答案更有新意的时候,就增加对小刚的表扬次数和奖品质量,这个过程中,小刚的思维会随着回答问题越来越多而变得更加敏捷,给出的答案也会更加有创意和可行性。

小结:问答要讲究方式方法,一定是在学生的接受能力氛围内进行提问,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对学生的表扬和奖励是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的一个方法,只有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参与答题的行为,才能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的对绘画产生兴趣。

要想通过问答的方式,提升美术课堂的效率,老师应该怎么做?

学生的回答要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有理有据,并引导学生不断完善答案要点。

问答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产出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答案,并引导学生不断丰富答案的完整度,尽量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角度阐述,准确提出论点,并提供丰富的论据来佐证论点。

论据提供可以引用权威专家或名人的观点和经验,专家们的观点已经经过了大量的论证,都是在实践中得出来的,更有说服力,也具有公众影响力,比如鲁迅;或者是阐述自己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和经验,也就是说,用来佐证论点的论据一定要权威,有说服力才能令人信服。

培养学生的答案组织能力。学生的答案最好能形成故事情节,老师要演示答案与绘画之间的关系。

老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美术课上的问答尽量能够采用故事性的答案形式。讲故事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上课方式之一,故事引导法是美术课最有效的方法,儿童画故事创作《蚂蚁和西瓜》这篇文章中具体阐述了故事引导法在美术课上的作用。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学生的年龄特征也决定了故事引导对学生创作的有效性,故事都是带有情节的,而情节则是画面内容产生的主要方式之一,每一个故事场景都可以表现出一幅有意思的美术作品。

老师现场要演示故事性回答与绘画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们通过问答创作美术作品。具体方式是根据某一问题的答案现场创作出一幅完整的美术作品,直观演示更容易让学生们信服。

怎样的回答才算是好的故事呢?

故事一般包含事件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美术作品中可以表现的一般是后三个部分,每一个故事发展的阶段我们都可以单独表现,故事高潮部分的表现是最精彩的。比如《蚂蚁和西瓜》中,小蚂蚁搬不动西瓜,找来一根木棍,想把西瓜撬起来,这个场景就是很好的选材细节;小蚂蚁们经过努力把西瓜改造成滑滑梯,找到了西瓜最有意思的玩法,这个情节的表现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只要同学们学会用故事性的答案回答问题,那想象力和创作力也就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根据故事情节组织一幅有意思的美术作品应该也很容易了。

利用学生的回答刺激更多创意思维的诞生,让画面充满想象力,避免雷同。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老师要多让学生思考,不要提前把答案告诉学生,让他们先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思维得到发展,举一反三,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学生们对老师的提问总能给出很多精彩的答案,在这种轻松活跃的课题氛围中,更容易刺激其他同学的思维得到发展,美术课堂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一个班级当中仅有几个人想法好,画的好,不是真正的有效课堂,大部分的同学都能创作出精彩的作品,才是体现课堂的成功。

少儿美术的教学最怕的就是,所有的孩子画出的作品都是相同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缺乏创造力,长此以往学生的想象力,创作力等各种美术相关的能力都会退化,还会影响到其它方面能力的发展,继而丧失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严重点还会引起性格上的缺陷。

老师上课的时候要对所有的孩子进行关注,挖掘他们各自的潜力,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同一个主题,从不同的侧面切入画面进行表现,比如,画面故事情节的创造,构图方式,色彩搭配,用笔用线等不同的角度表现,一定要避免雷同的画面。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讲的就是这个意思,美术课堂中的画面表现也是一样。

小结:老师在课堂中具有引导作用,学生是主体作用,老师通过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并促使孩子的学习为形成习惯,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总结

有效的问答可以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放松学生们的情绪,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想象创作力,绘出精彩的画面效果,从而提升美术课堂效率。

问答固然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但也要通过学生与老师的配合才能发挥作用。作为老师要勤于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善于研究学生心理,组织一切有利于教学的条件为学生服务,紧紧把握住课堂节奏,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作为学生要根据老师的引导,配合老师的教学,积极思考,挖掘自己的潜力,在师生双向的配合中,才能让学习效果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