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艺周 中国美术学院「清华美院段崧玮」

互联网 2023-02-17 11:12:25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青艺周 中国美术学院「清华美院段崧玮」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章咪佳 见习记者 刘玉涵 通讯员 刘杨

线下:覆盖杭州十大公共场馆,超过3000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面向公众,全城绽放。

线上:超过5000名青年艺术家参展。

全世界没有这么大的展览。

2022年6月1日,第四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即将在杭州启幕。

主办方中国美术学院从上百个入围的主题中,选出“生活力”,作为本届青年艺术周的主题——

一百年前,面对古老民族救亡图存的呼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生活力”作答。他相信“向上向前的生活”,即是民族解放与人类解放的途径。

一百年后的今天,在新冠疫情绵延反复的岁月里,这对提振人心,鼓舞士气也尤为重要。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说,从2019年开始,中国美术学院将学院的毕业季升级为青年艺周,最基本的动机,是“为了真正把教学成果分享给全社会,同时也让青年艺术学子面向社会,让他们的毕业展成为他们走入社会的第一步。”

每年青艺周的规模一直在扩大:今年,中国美院与省内12所高校的艺术学院联动——“1 12”的线上艺术展,有超过5000位青年艺术家参展;线下展,有超过3000位青年艺术家参展。

配合这样高能的展览现场,高世名给大家的观展tip是:“别穿高跟鞋。”

5月30日一大早,高世名带着美院教学团队、职能部门的老师们去了线下的五个场馆的布展现场探营,“非常快速地走了一圈,一万多步。”高世名自己穿的是运动裤和跑鞋。

详细展览信息见观展攻略

第四届国际青年艺术周·开幕主题展演

时间:6月1日19:28

1928是中国美术学院成立的年份,每年的毕业展开幕主题展演都于19:28开始。

今年的展演有一个特别之处,届时,CAACOSMOS“中国美术学院在线艺术社区”将发布。据介绍,这是基于美院“一生一码一世界”的基础,打造的独具美院特色的艺术社区,是为了热爱艺术、从事艺术的人打造的展现自我、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的社区,也是美院面向未来打造的超级数字艺术场景。

此外,展演将进行元宇宙未来主义演绎片展播、服装秀等环节,随后各个场馆的负责人及参展师生会为观众在线直播导览。精彩内容请关注小时新闻直播间。

第四届国际青年艺术周·六大院系展览亮点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

主题:一日之迹

地点:浙江展览馆 1/2/3/8/9/10展厅

推荐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 张捷

主题

为契合本届青艺周“生活力”的主题精神,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毕业生作品展以“一日之迹”作为分主题,宗旨在于:在知行合一中回归生活日常、在日积月累中形成心目俱会、在研习点滴中构建艺术本体、在春夏秋冬中体验生命活力。

国书院一贯秉承厚植传统文化、固本培元、守正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作为教学质量层层递进的第一要义。

概况

这届毕业展汇集了本硕博三个层级190位毕业生的494件作品,体现了毕业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阶段中多思维、多视角、多领域的思考、研习、探索的创作成果。

生活中的“通人之学”

毕业展充分体现了年轻人活跃的艺术思维、多元的形式语言、丰富的笔墨表现和大胆的创造想象。

他们在体察自然、感悟人生中创造自我,将精神生活的人文关怀作为心与意通、思与境合的出发点,把有限的笔墨经验投入到无限的生命体验当中,推动艺术走向社会,服务人民,深入生活,积极践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识自然知性、活化传统笔墨、拓宽学术视野、提升人文自觉、积累生活体验、锤炼个人意志、激发创造才情、建立本体精神,毕业生们以敏锐的洞察力、感悟力、原创力,努力探寻崭新生活形态下的中国书画“通人之学”的精神本质。这在本届毕业展集中体现。

跨媒体艺术学院

主题:镜像回归

地点:浙江美术馆 1/2/3 展厅 / 下沉广场

推荐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 闵罕

主题

跨媒体艺术学院的毕业展览主题,借用杜尚“镜像回归”(mirrorical returns)的说法,带着自我反思的视角来回应现代性延续至今的困境,从而完成自身的主体性重构。

概况

“镜像回归——2022跨媒体艺术学院毕业展览”分为五个板块,分别是:“时间光锥”、“回声在坐标的缝隙里”、“重现的镜子”、“今夜不科幻”、“流明”。青年艺术家们透过多元呈现、混合媒介的艺术创作映射不同的传统与现代观念,再现过去、现在与未来在时间中的纠缠。

本届毕业展览展场位于浙江美术馆一楼的1、2、3展厅和公共空间,共汇集了本硕博三个层级98位毕业生的百余件作品,秉承了跨媒体艺术学院以跨媒介、跨领域、跨学科的态势整合媒体艺术领域中的前沿专业的一贯导向,将媒体艺术理论的前沿探索、批判思辨与媒体艺术创作实践以及相关媒体技术研发融入教学,体现了青年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的实验精神与批判态度。

致敬1922——现代主义大爆发

在展览的中间主题版块,媒介展演系的作品回应了“镜像回归”的主题,也回应着一百年前,1922年现代文学的大爆发。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艾略特的《荒原》就是在那时诞生,从文学到艺术的现代性大爆发也同样在中国发生。

设计艺术学院

主题:生活里

地点:天目里 16号楼/B1ock/-1 商业长廊(本科);浙江展览馆 4展厅/走廊(研究生)

推荐人: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 毕学锋

主题

毕业展主题“生活力”旨在呼吁青年艺术家、设计师投身于时代的生活现场,用艺术的创造力来反映社会现实、来促进社会发展。毕学锋从设计艺术学院的角度将其理解为“生·活力”。

“生·活力”有两个意思,一是生活的能力,另一个就是今天的艺术家置身于生活现场的创造力——生发活力,当代青年创造性思维就是活力的一种展现。

设计艺术学院围绕这一主题,提出“生活里”的分主题,旨在挖掘青年艺术家或设计师内心对生活的感知。向内,形成自己的专业修为、专业能力;向外,强调设计作用于社会这种应用场景,强调设计和社会的关系。

概况

本次展览共展出了本科生作品208件,研究生作品66件。

设计融入生活现场

设计的核心是体现生活的智慧。

所以本次毕业展首次将展厅放在了天目里。“我认为天目里是我们杭州最时尚、最设计、艺术和商业融合最好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就应该在这里发生,设计也应该在这里落地。”毕学锋说。

今年设计艺术学院的毕业作品第一次融入到了书店、买手店这样的商业空间里,让学生们毕业的时候接受商业的洗礼。这一社会课堂作为最后一堂课,既是对学生们四年学习、创作的检验,也是助力他们成为独立设计师的必经之路。

创新设计学院

主题:日新·共富

地点:浙江展览馆 5/6/11展厅

推荐人: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院长 段卫斌

主题

创新设计学院以“日新·共富”为主题,回应了“重建设计人文,重新发明日常”的办学理念,旨在为中华文明绵延发展、守正创新、不懈奋斗,创造更具价值的文明成果。

概况

本硕博三个层次共有410名毕业生参与,创作了183组作品。

毕业生们聚焦新技术变革不断重塑世界格局的挑战和机遇,以设计思辨回应社会关怀,以设计创新的实验来畅想未来世界的可能。

首届毕业生跨界综合作品呈现

这是创新设计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作品呈现,也是艺术教育史上重要的成果检验,是理科生、文科生、艺科生在融修的教学模式下产生的教学成果。展览以全方位、多维度的方式,在“重新发明日常、重建设计人文”的办学理念下,以全新的视角来诠释“通过设计来推动未来社会创新”的主题。

这些作品有的带给我们没有束缚的多种想象、有的是一种创新设计的实验精神体现、有的具备独立的设计精神、有的具备新的创造意志:所有的作品都突出表现了设计的跨界能力。

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原)

主题:元启

地点:西湖博物馆 1/2/3/4/5/6展厅;浙江展览馆 3F 中央大厅

推荐人: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副院长宣学君 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付帆 教师童元园

主题

(原)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作品展是在电影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成立伊始,对学科过去20年发展的一次回溯与总结,亦为双学院之“元启”。

概况

本次毕业展共展出原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五个系共六个专业的162件本科生作品,42件研究生作品,视听相生,类型多元。

既有观照现实生活图景与自我表达的人文动画、诗性电影,更不乏数字技术视域下,借由新技术手段、跨界融合构的基于国潮未来主义、多元数字场景的互动媒体与游戏作品,更有对未来世界的影像与互动美学的实践。

国潮未来主义

值得一提的是,在网络与游戏系的作品中,许多毕业生在思考国潮未来主义以及游戏之于教育、之于文化传承的意义,进行多样的探索和多元形态的呈现。

我们知道“国潮”、知道“未来主义”,但是“国潮未来主义”是什么,观众可以在这一展区(西湖博物馆)中寻找到答案。通过这些毕业作品,我们将看到来自东方的未来想象。

此外,本次毕业展特别为(原)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毕业生们送上了一份“绝版记忆”—— “The Art Spaceship艺术空间站”系列限量数字纪念品,以各专业视觉图腾为元素的五座“太空星舰”为影院学子筑梦启航。

长按保存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