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体验再探讨「博物馆展览展示」

互联网 2023-02-17 09:58:15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博物馆体验再探讨「博物馆展览展示」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黄砾苇

上洛展开幕后主创团队合影

2021年9月28日,作为“新·乡土志系列展”首站的“上洛展”在洛阳博物馆开幕。如同策展人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上海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徐坚教授指出的,这是开放博物馆运动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关键时刻。上洛展不仅实现了历史文物和现代艺术、绘画与雕塑和建筑、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精致艺术和草根艺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艺术与时尚、艺术与生活的跨越、融合和共创,还要实现博物馆与社会、与生活更融洽地共生和互动,展览和博物馆应该更加敞开门窗,让自身拥有修正和更新的能力,也能为社会的净化和提升提供新鲜的氧气和能量。上洛展的开幕令人满意地呈现出跨越、融合和共创的成果,而在开幕式上,徐坚宣布的展览中期调整和活动预埋了修正、更新和提升的线索。

上洛展共创团队原定11月18-20日进行中期展览调整和重启系列活动。受到疫情影响,共创团队更改方案,移师上海震旦博物馆一楼多功能厅,于11月21日举办“都市之肺:博物馆的更新与自我更新”论坛。此次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合作的方式,邀请国际国内著名博物馆学家,研讨博物馆的自我更新和更新社会的能力和方式。论坛以上洛展的一系列创新为基础,全盘总结和借鉴国内外博物馆在更新和自我更新上的尝试和进步,探索博物馆更紧密地贴近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方式和途径。

都市之肺论坛海报

论坛着眼于博物馆的社会角色和功能问题,开宗明义提出,“博物馆不是储宝或者怀旧之地,而是“都市之肺”。博物馆需要保持自身与时俱进,始终敏锐地反映和参与都市精神的建设和更新。即使是以典守宝藏为初衷的历史悠久的博物馆,也需要思考自身对于当代社会生活的贡献,发动能不断吸引当代观众的活动,提出有助于改善社会生态和文化的主张”。

徐坚教授主持此次论坛。在2021年4月于龙美术馆举办的“博物馆,再见!/你好!博物馆”论坛上,徐坚和当代艺术家、开放博物馆运动共同发起人陈彧君宣称,“2021年将是博物馆的开放元年”。上洛展的开幕实现了开放的第一步,接下来,共创团队希望实现展览乃至博物馆的“呼吸”和“生长”。这种共识导致了作为上洛展中期活动的论坛的诞生。

论坛名称来自于乔治·巴泰尔的论断,“博物馆是都市之肺”。人们不仅需要可以为我们提供氧气的物质性“都市之肺”,更需要精神性“都市之肺”,这正是博物馆的职责和价值所在。

论坛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由上洛展共创团队讨论博物馆如何进行自我更新。下半场则由国内外专家和博物馆人现身说法,讲述博物馆如何为社会赋能。

论坛上半场发言人合影

让展览呼吸

论坛的上半场是上洛创作团队的反思和展望。

徐坚提出,展览的开幕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展览面世,展览的社会生命刚刚开始,它所期待的社会功能刚刚开始发酵。制作团队应该聆听来自方方面面的反馈,并且以此为基础进行调整和修正,进而增加与观众的互动。徐坚向所有共创人提出了问题:筹备时期的初衷是否实现了,开幕以来有什么修改和更新的念头,对新·乡土志系列展未来几站怀抱着什么样的预期。这些问题其实也是驱动中期调整的动力。

上洛展开幕

洛阳博物馆李文初馆长首先表示,此次展览的“开放”和“都市之肺”的概念与洛阳博物馆的愿景高度一致。洛阳博物馆一方面迫切地想把自身打造成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也意欲从不同层面、不同主体中吸收力量,推动城市发展。其次,他认为,此次展览以现代艺术为桥梁,打破时空隔离,建立由物到人的深邃思考,取得了良好反响。最后,李文初提出了上洛展的几个问题:面对多元的观众构成,博物馆该如何释展?如何在巨大客流量及公众的参与之下保证展览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在嘈杂的环境中如何呈现音乐的技术问题如何解决?

在洛阳博物馆曹岳森副馆长看来,开放博物馆是一种有效利用和整合社会治学资源,推进博物馆高效发展的方式。上洛展的成功既表现在更加精准地把握住了九朝古都、河洛文明的历史内涵,也表现在打破博物馆围墙,让更多的可能性融入到博物馆的努力。他也提出,在展品和展览的融合和契合,观众更有效地反馈和参与上,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最后,他表示洛博将继续保持开放姿态,期待与社会各界的合作。

上洛展展厅场景

负责挑选参展文物与布展的洛阳博物馆陈列部黄超主任高度评价,上洛展是一个对古代文物进行当代阐释的创作。他指出,上洛展可以在以下方面改进和提升:第一,将观众在观展过程中拍摄的照片视频作为展品,再次纳入到展览中展示,进一步增强博物馆的社会属性和公众参与感。第二,展览开幕之后应该根据观众留言等等多种反馈调整展品。第三,可以相应增加线上艺术解读,及展示博物馆后台工作状态。

陈彧君先生

当代艺术家、开放博物馆发起人、上洛展览艺术共创陈彧君先生回顾了上洛展的发展历程。从几个人的想法和磨合出发,不同的空间被串联起来,最终,多元的创作者和受众使变化或者变局变成现实,共同探讨博物馆和社会文化的未来。陈彧君提出了“缝隙”的观念,即上洛展带来的博物馆的未来发展的契机。“缝隙”存在于三个方面:一、时间,从过去通向当下;二、空间,从洛阳通向上海乃至世界;三、人,从不同领域的人在各自领域摸索到合力共生未来。

鲁大东先生

展览尾厅展墙上的书法“安乐窝”成为上洛展的亮色之一。青年书法家鲁大东先生畅谈了自己的理解,以及采取双勾形式,以司马光隶书书风创作的灵感来源和实现过程。

书法作品“安乐窝”

建筑师刘宇扬先生与林益洪先生在上洛展中创作了“洞·天”、“石笼”和“三千”三组装置艺术。经过分解、拼接、加固的“洞·天”是展览的序厅,陈彧君和徐坚在建筑的基础上创作了青绿山水的丝面喷绘和四组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和艺术,将“洞·天”营造成时间隧道,将大家送回到历史时代重叠的洛阳。通过废料回收和重新利用制成的“石笼”在现场与文物和模型对话,并呼应毗邻的焦作陶楼。用传统的条凳结构拼缀而成的“三千”是多重世界体系的象征,又是历史流动感和连续性的表达。林益洪畅想了现场的装置艺术的进一步创作的可能性,比如将“洞·天”变成纵向的、可仰望的艺术装置,在“三千”里增加更多维度的变形。

林益洪先生

蔡东铧先生

作曲家,指挥家,上洛展览音乐共创蔡东铧先生解释了“洞·天”与“三千”两处音乐创作的初衷,这不仅是东西方乐器的结合,更是本土元素的融合和再释。他希望展厅里呈现出更多节奏、变幻、起承转合,这是传统博物馆所不具备的,上洛展做了一些尝试,但还可以更多,因此,需要让这个展览保持开放,会呼吸。此外,蔡东铧提到,音乐进入到博物馆让他思考博物馆的受众问题,剧场有观众年龄限制,博物馆有没有?如果有的话,有没有办法让孩子进入,为社会培养从小懂审美、懂生活的合格的公民。

苏芒女士

时尚媒体人,上洛展览时尚共创苏芒女士着眼于博物馆展览如何改变城市文化生活和生态。一场成功的画展可以让一座城市成为时尚圣地,那么博物馆应该怎样才能做到这点,甚至是否可以更长久?苏芒提出调用时尚的力量,为博物馆带来声光电和能量。未来的展览中,她希望增加审美协调性,使观众获得更有仪式感的体验,体验到人在时尚和潮流生活的中枢地位。

胡石先生

东南大学遗产保护研究院副院长胡石老师谈了对此次展览和论坛主题的理解。他非常认同展览调用并不出土于洛阳的何尊,洛阳生产的拖拉机等作为当地文化的象征性遗产,表达“天地之中”的观念,这成为乡土志的基础。同时,他也指出,和传统的展览不一样,上洛展让艺术家能发声,让观众的反馈能被看到,让日常获得仪式感,这都实现了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不同代际的人们之间的共情。

黄圣智先生

震旦博物馆黄圣智馆长介绍了震旦博物馆在融合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上的努力,包括201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通过当代艺术的实践将来自东西方的博物馆馆藏串联起来的新路计划,以及再创造项目。他提出,在新·乡土志展的社会效应逐步发酵的当下,共创团队需要不断反省,对于在地观众,乡土艺术和文化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要向他们传递些什么观念,展览中在地/外地视角如何共生和共创,以及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的历史与当代的融合困境。黄圣智代表震旦博物馆对上洛展的成功开幕表述祝贺,也赞赏和有志于参与包括中期换展,论坛和重启活动等等一系列改变博物馆规则和生态的活动。

论坛下半场现场发言人合影

为社会供氧

论坛的下半场则是特邀国内外优秀博物馆学家和策展人,讨论展览和博物馆敏锐地反映社会现实,潜移默化地推动社会变化的方式,进一步思考展览和博物馆,乃至各种文化空间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可能性。

林益洪先生

上海大学博物馆、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马琳副馆长分享了与上洛展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龙门石窟展。9月18日,上海大学和河南省文物局主办、上海大学博物馆和龙门石窟研究院承办的龙门石窟艺术对话特展“铭心妙相”在上海大学博物馆开幕。马琳从策展史出发,提出从线性叙事到主题叙事的转变。在以龙门为主题的特展上,马琳以主题组织了文物和艺术,既包括龙门馆藏文物,回归文物,3D打印复制品,也包括书法、油画甚至数码艺术。由于展览传递了全新理念和价值,从布展到公共教育都面临一系列新问题,但是上海大学博物馆团队也形成了全新解决方案,这个展览已经成为上海大学的全新名片。

铭心妙相展

许潇笑女士

杭州博物馆许潇笑副馆长带来了后疫情时代下对博物馆的思考。许潇笑是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的系列展“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总策展人,这个系列分别于2018年推出“女神的装备”,2020年推出“永远有多远”,成为中国博物馆界探索博物馆与当代艺术融合的标杆。“永远有多远”探讨从古代到现代和未来的人类是如何思考和追求永生。展览界定了不同的永生模式(现世精神追求、平行空间、高维度空间、人类本体进化)和场景(符号化、场景化、叙事性、身体到物质),匹配了藏品和艺术作品。许潇笑进一步反思了策展人支配展品的权力,重新强调了碎片化藏品及不可控的观众视角,因此在纪念杭州博物馆二十周年的“粮道山18号”计划中,强调了每一件文物的独特性,做到一物一事(史)。“粮道山18号”以视觉作为空间设计的唯一标准,以“人人都是策展人”为号召,通过公共艺术、娱乐项目而非单向教育的方式等吸引公众参与的方式,逐步建立杭州博物院的社会参与能力。

永远有多远展

湖南师范大学李建毛教授曾任湖南省博物馆党委书记兼副馆长,主持了湖南博物馆常设展“湖南人”的策展。在论坛报告中,李建毛提出,无论是体现在服务时间和业务范围两个维度的变化上,还是体现在定义修改的范围拓展上,博物馆都表现出回归社会现实的趋势。这决定着博物馆变得越来越开放。博物馆成为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博物馆与现实结合的方式至少包括三种:一、真实记录社会发展过程;二、参与社会发展。以其独特视角,为社会发展进言献策;三、通过举办古今结合、古今对话形式(渐进式-通史展;跳跃式—古今对话)的展览启迪人、教育人。

云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杭侃教授作了“翻译与理解”的报告。“翻译”既指专业人员对古今之间的转换,也指观众对翻译的理解。古今可以结合,比如以福建“土楼”民居为灵感的丹麦土楼,以及杭侃长期以来倡导的,以古今结合为根本追求的源流运动。“翻译”需要研究接受方,了解观众的特点和需要。他提醒,古今结合需要有明确定位,了解自己的擅长之处,切忌变成娱乐手段或者“自作多情”。

湖南人展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姚进庄馆长以“跨界连结”为题分享多个展览的策展点滴。“香港印象”展出上世纪30-40年代,艺术家以香港风物为题的艺术创作。展览将绘画作品与google街景照片进行拼合和二次创作,这不仅仅是确认画家的取景地点,也是对画家获得同情式理解的方式。在明至清中期广东书画展“广纳百川”中,尝试请当代表演者“一才锣鼓”以南音演绎广东书画发展史,实现了非遗与遗产的无缝连接。“万国同风”展则借助对500余件明清外销瓷的研究和展示,强调跨地区融合。

香港印象展

艺术史家、德国东亚艺术博物馆前馆长鲁克思(Klass Ruitenbeek)先生参与了柏林洪堡论坛的建设。洪堡论坛是位于柏林市中心,以重建后的柏林王宫为基础,集博物馆、展览馆、会议中心、研究中心和各种活动于一体的德国最大的文化项目,在筹建多年之后,于2021年9月开放。洪堡论坛致力于讨论以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因此,东亚艺术,和欧洲以外其他地方的艺术一样,也引发了对不同地区的文化遗产的现实价值的全新讨论。鲁克思主导设计了洪堡论坛亚洲部分。报告中,他展示了来自中国的文物和艺术品的展陈方式,以及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的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归属问题,以及博物馆在当代政治中应有的贡献。

铭心妙相展

无论对于上洛展,还是对于处在全面、深度开放尝试的中国博物馆来说,“都市之肺”论坛都提供了自我反思和反思的契机。“肺”的暗喻既指任何展览都不能是自娱自乐和单向度的展示,必须倾听和回应各种类型的观众,展览需要调整,正如此次展览设计的换展环节一样。另一方面,博物馆是都市的“肺”,需要通过举办观众能够接受和喜爱,觉得足以表达他们的情绪的展览,为社会生活赋能。

责任编辑:韩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