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县板凳堰「勉县旅游景点」

互联网 2023-02-16 21:42:30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勉县板凳堰「勉县旅游景点」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勉县板凳龙

作者:徐勇华

一、 地理历史概况

清同治年间,勉县镇川镇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民间表演艺术,叫“板凳龙”。百年来,经镇川镇红庙村五代传人的努力,形成了现在的“板凳龙”表演形式,它适应山区农家庭院,是一种民间社火广场表演。“小、巧、灵、活” 的“板凳龙”,表演有时不受场地限制,造型特点鲜明,演出风格独特,融艺术性、观赏性、娱乐为一体。

板凳龙起源勉县镇川镇红庙梁村,距县城十五公里,东连胡家渡,西接元墩镇,南与阜川交界,北与天堰相邻。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6.7公里,总面积28.5公里,辖6个村民委员会,67个村民小组,50个自然村,2240户,9383人,均系汉族。该镇,为浅山丘陵地带,旧时交通闭塞,发展滞后,这里地质结构复杂多石炭石,页岩混杂地下水水源极度匮乏,历来以缺水而“闻名”。在当地人民为了生存对龙非常崇拜,加之勉县南山历来缺水,他们有深受巴蜀巫术的影响,于是最初用于作战的“板凳舞”结合了龙的造型,逐步发展演成了求神祈雨的“板凳龙”,乡民们每逢天旱不雨或丰收,逢年过节,家族祭祀等都要耍板凳龙,已成当地一种习俗。

勉县板凳龙历史悠久,具体起源何时以无以考证。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楚汉相争之际,賨人(賨人是古代巴人的一支)在阆中范目统率下,手执弓弩,板楯(賨人常用板凳为盾牌,所以又称板凳蛮)高唱战歌,跳起激越的舞蹈,向秦军冲杀,所向披靡,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封范目为渡沔县候,让賨人驻扎在汉家发祥地汉中勉县。(《华阳国志·巴志》说“汉兴,亦从高祖定乱,有功。高祖因复之,专以射虎为事。户岁出賨钱口四十。故世号白虎复夷。一日板楯蛮……”。范目率领的这支賨人军队长期驻守汉水上游的勉县,融入当地居民中,他们继承了祖先能歌善舞的传统,由于当地人对龙的崇拜,就形成了板凳龙。板凳龙于板楯蛮关系紧密,以板凳龙误“龙”祈雨,成为历史上崇巫佐论,道具采用三条腿与道家“天、地、人”和谐的哲学思想相吻合。勉县有道教张鲁义女墓、祠,板凳龙每次出演时都要在汉代张鲁义女墓、祠拜殿前作“请龙仪式”,村里老年人说这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规矩,但具体从哪一代开始说不上来。

二、 板凳龙的形成与结构

据史料记载,板楯蛮曾在汉中流域活动,汉水流域历史崇巫,板凳龙发生地干旱少雨、以板凳龙误“龙”祈雨,也是此地历史崇巫的佐证。当地老人回忆,可知的传承人是清同治年间村民宁绪贤,对板凳龙进行了改造,参照古建筑屋脊上的螭吻造型用整块(圆形)木料抛光雕制,描绘上色,形神兼备,将原来的四条腿改装为三条腿便于舞耍。原始板凳龙,龙身全长1.4米,高60公分。制作用锯,木锉,凿子,刻刀,扁铲,斧头,木钻,木锤,刨等工具将整块木头雕刻成螭吻形状,昂首,短角,直脊,短尾下卷曲是其四大特点,掏空龙腹,在安置上三条木腿而制成。制龙所需木材必须取自生长在高山上的树木,而且运输过程中必须趟水。在表演时的板凳龙演变成一条1.2米,高60公分的三条腿板凳上用彩布扎制成龙形,描绘上色。还有引龙人上场用的彩球。彩球用竹篾编成,圆形,空心,可转动。耍龙服装原始,为褂袍式,左臂漏外,颜色为砖红色,背后印有周易八卦中坎卦☵符录。男装,头扎英雄巾,布扣便衣,灯笼裤,布鞋。女装,头戴凤冠,布扣上装,云转披肩,灯笼裤,布鞋。乐器,二马驹,大鼓,大锣,大钹,马锣,梆子,碰铃等。在乐器中特别是“二马驹”乐器最为地域特色,音色高亢,悠扬,辽阔。

三、 板凳龙的表演形式

勉县板凳龙表演时形式分为请龙仪式和舞龙表演两部分组成,请龙仪式地点在镇川镇红庙村赵菊祠拜殿前(汉张鲁义女祠),由乐器二马驹、大鼓等乐器相伴。表演时,武士打扮,身穿专用短打衣裤,腰系彩带,头扎“英雄巾”,脚穿红缨麻鞋或布鞋。在锣鼓声中,由执“宝珠”者引龙上场。有“龙移殿”,“请龙涎”,“点英雄剑”,“跃龙门”,“请点睛笔”,“点龙睛”,“龙出游”,“龙归庙”。表演的基本动作,由众小龙一字形排列于拜殿前,理头高吼“龙移殿”,镇殿老龙徐徐出动,理头吼“一拜”众舞龙者持香行拜礼,礼毕理头走禹步至老龙前,持碗举至镇殿老龙嘴下接龙涎。“理头”用龙涎为男演员前额处点“英雄剑”。六条小龙一字列阵后,“理头”上香拜至老龙前,作弓步状,取下龙口所衔的“点睛笔”,持笔至悬在龙门上的小龙前点睛后,小龙欢腾跃起。依次点毕,六小龙列于老龙前,“理头”在吼“伏龙”,众小龙依次伏首,待“理头”高吼“龙游”,六小龙绕香炉一周至老龙前,侧身叩首,翻腾而出,游向六方。理头再上香,请老龙回庙,鸣炮,礼毕。

板凳龙,在表演形势方面,有别于“九节彩龙”大而且长,不方便,山区地方小,玩一次不容易,板凳龙龙体短,它适应乡村庭院,街头,广场,舞台等演出,主要乐器以二马驹,大鼓,大锣,小钹,马锣。伴奏曲目有《起水调》《豹子头》《紧起风》《拥锤》《老爷升号》《硬三锤》《三梭子》《硬齐》等。还有固定锣鼓谱:咚咚,已咚,咚。咚咚,已咚,咚,咚,咚咚,已咚,咚。咚咚,咚咚,已咚,咚,咚咚,咚。

舞龙表演的基本内容有“六龙出水”,“六龙放射”,“双龙枪宝”、“六龙戏珠”、“六龙争霸”、“六龙卧滩”、“六龙降雨”、“盘龙回宫”。此八个表演动作(节目)寓意形成了关于六龙施雨的简短故事,是六龙出水后本意是要到六个地方去降雨,结果因两条贪玩的龙相互玩耍起来,其余的小龙也按奈不住一起玩耍,玩耍时又都翻脸争斗起来,争到最后都累了,全部卧滩休息,后来在持宝人的引导下才全部腾跃起来去完成了施雨的任务,最终任务完成后众龙都认为是第一卧滩起而的龙功劳,都相互推其为龙首,最后在首龙的带领下全部欢腾的回龙宫复命。根据以上简短“六龙”故事,又经五代传人的努力形成了今天表演基本功,他由两人持龙头在(各握一条板凳腿)进行舞龙动作。后一个持龙尾(握龙尾的一条板凳腿)。在打击乐器伴奏中,持宝人的引导下,舞龙人将龙头高举上场表演,作追、赶、跑、跳、翻、滚、蹿、爬、掏花(又称翻身),舞龙头的两人高举龙头后,两人依次从板凳下钻过,舞龙尾者紧随其后钻过,就完成一组动作过程。舞龙时要求三人动作,身手灵活,脚腿敏捷,意志集中,协调一致,三人才能达到交替翻转自如效果。

四、基本特征与价值

板凳龙,道具造型独特,突出了地域特色它以仿照古建筑螭吻造型,昂头,短角,直脊,短尾。下置三条腿,三人一组,由六条龙表演时作追、赶、跑、跳、翻、滚、蹿、爬、掏花(又称翻身)等动作。舞龙头的两人高举龙头后,舞者依次从板凳下钻过完成一组动作,它有别于其他龙舞(彩龙、五节龙、火龙)等,小、巧、灵、活,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地域性和娱乐性。

板凳龙是传统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是研究巴文化在汉中真实佐证材料。道具置三条腿,与道教“天、地、人”和谐的哲学思想又相吻合,并与张鲁义女赵菊在此传播道教学说以及其本人墓,祠存在的真实性提供了有力佐证。独特的请龙仪式,在当地有 “乾龙悬天,坤龙供殿,水龙出庙,八方安宁”之说,寓意乾位的天龙高悬在天上,坤位地龙供奉在庙殿之中。六条龙起舞代表向八卦中的“巽、兑、艮、震、离、坎”不同六个方位施雨,以求普降甘露,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板凳龙,它还具有独特审美性,它造型以古建筑屋脊上雕塑的螭吻为参照,用整块木料雕刻出昂头,短角,直脊,短尾龙形,又以独特龙形,附于三条腿,有别其它龙舞,它集诸多美感于身。又有舞龙品种的独特性,与流传浙江,广西,四川一带的板凳龙,多为首身分离,四条腿或两条腿,龙身由多节板凳续接成型。而勉县板凳龙每条独立成形,以小、巧、灵、活,适合山区随时舞耍。它造型独特鲜明,演出风格独特,融入艺术性,观赏性,实用性,娱乐性为一体,具有浓郁的陕南南部山区地域文化特点。和汉水上游民间艺术研究的价值,板凳龙表演小中见大折射出了当地人民对图腾崇拜,生产生活,民俗文化等信息,寄托了人民面对自然灾害时的一种美好期望,集众多民间艺术语言于一身,体现了陕南文化的包容性。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视,由于“板凳龙”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经勉县人民政府批准将该项目申报为“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而载入史册,并确定了传承人。列入了省级项目名录保护计划,为下一步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升级奠定了基础,努力走向全国定格为国家级保护名录。

作者简介

徐勇华,男,汉族,高中,中共党员,生于1951年,勉县人。1980年参加工作,在勉县博物馆从事文博考古工作。曾参加省级业务培训,两次参加全国文物普查。并参与主编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丛书《勉县文物》。陕西省考古学会会员,陕西省博物馆学会会员,汉中地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汉中市汉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汉中市刘备研究会理事,汉中市政协文史研究员,诸葛亮研究会会员,汉中市文化报通讯员,勉县政协文史研究员,勉县作家学会会员,勉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作有《定军风情》、《悠悠定情》、《褒栈魂》、独著《勉阳史话》,发表全国、省、市各类业务文章2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