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潮流文化「热爱中华文化」

互联网 2023-02-16 11:49:50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热爱潮流文化「热爱中华文化」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道滘镇中心小学参赛选手表演音乐剧《红豆生南国》。

演员在音乐剧节展演活动现场表演。

本周末,首届东莞少年音乐剧(展演)大赛将迎来决赛,与此同时,陪伴我们整个夏天的第八届中国·东莞音乐剧节(下称“音乐剧节”)也将落幕。在过去的三个月里,这场音乐剧节在带来16部优质剧目、27场精彩展演的同时,也刷新了这座城市的标签与风貌。

作为全国首个音乐剧节,中国·东莞音乐剧节走过了15年的青葱岁月。通过这一文化品牌,能够洞悉的不仅是这座城市对于音乐剧的向往与喜爱,还有它背后对艺术的追求、对人才的渴望以及敢于弄潮的勇气。

以优质剧目为地基,借助高层次人才专场的框架,顺应潮流文化的风潮,一座代表东莞城市文化品牌的“大楼”平地而起。回顾音乐剧节的点点滴滴,它像一个演奏家,挥舞着手中的指挥棒,将原本独立的各项资源与活动在表演中串联成最动人的乐章,为东莞城市形象的乐谱填写了爱艺术、爱人才、爱潮流的音符。

这是一座热爱文化的城市

文化之于城市,如同河流之于高山。高山伴以河流,就有了灵气;城市有了文化,就有了灵魂。

东莞向来是一座爱文化的城市,对文化的重视由来已久。东莞先后实施“文化新城”“文化名城”“品质文化之都”战略,经过多年努力,已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标准化示范地区,成功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跃居全省第三、全省地级市第一,城市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

此外,东莞有着海纳百川的气魄,国内首个音乐剧节在这里举办。从2007年开始,中国·东莞音乐剧节都会携带丰厚演出礼包与大家见面,一个已经走过15个年头的音乐剧节,为何能够持续保持吸引力?首要原因是对作品质量的高要求以及面对市民需求的灵活应变。

音乐剧节举办期间,共上演16部剧目27场演出,吸引观众约2万人次走进东莞玉兰大剧院观演。从引进剧目来看,几乎都兼具艺术性和观赏性,如音乐剧《粉丝来信》《赵氏孤儿》《人间失格》《灵魂摆渡之永生》等,都深受观众喜爱,获得不俗评价。

从呈现方式来看,为拓展国际视野,满足观众需求,本届音乐剧节创新推出“玉兰·剧映Live”系列,引进《变身怪医》《基督山伯爵》《安娜·卡列尼娜》《万事皆可》等国际上享负盛名的经典原版音乐剧。“荒诞喜剧,在糖衣下包裹着编剧对时代的讽刺,是轻松愉快又值得深思的观影。”9月11日,在观看《万事皆可》后,秦小姐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段感言。

为了让观众更加了解音乐剧创作的台前幕后,本届音乐剧节期间,东莞玉兰大剧院联合《人间失格》音乐剧剧组在东莞岭南美术馆举办了首场主演主创见面会,主演刘令飞、李炜铃、徐梦、张玮伦、陈恬、亚森,出品制作人梁一冰,导演许翀烨等悉数出席。

从剧本创作、演员选择到舞台装置……一部音乐剧的诞生需要不断推翻、磨合、重建,对于观众来说,舞台上的精彩演出带来的享受独一无二,而聆听音乐剧背后的创作故事也别有滋味。

对剧目质量的严格要求、呈现方式灵活变革以及全面呼应观众需求,让本届音乐剧节不断为市民提供优质的艺术体验与服务,而这恰恰是与迈入“双万”新起点的东莞对文化的重视不谋而合,可以说,第八届中国·东莞音乐剧节的举办更加诠释了这座城市对艺术的热爱。

近日,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司琪在直播时提到:“对于东莞而言,制造业是立市之本,文化则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成为‘双万’城市的东莞,要以更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更好地满足市民群众的新期待,助推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今年,东莞各类文化活动精彩不断。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持续发力;传统文化、潮流文化、非遗文化等在这座“双万”新城融合、发展、创新,为东莞深入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添砖加瓦。

剧院是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届音乐剧节的举办与东莞“文化强市”建设同频共振。中国·东莞音乐剧节不仅是东莞市民两年一度的艺术节日,也是东莞面向湾区乃至全国最为闪亮的城市文化品牌之一。一座热爱文化的城市,必将会给市民带来更多的幸福感,而这也是城市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这是一座热爱人才的城市

以文化吸引人才,用文化留住人才,东莞展现满满诚意,让人才与东莞“双向奔赴”。在音乐剧节期间,玉兰大剧院共组织了8场“是人才,进莞来”——高品质文艺演出人才专场观演活动,邀请数千人次东莞高层次人才观看多部知名音乐剧,场场爆满,好评不断。

在音乐剧节开幕当晚,中文原创音乐剧《摘星辰》在玉兰大剧院首演,拉开了“是人才,进莞来”——高品质文艺演出人才专场系列活动的序幕。而在本届音乐剧节的重头戏《赵氏孤儿》上演当天,约500名东莞市优才卡持卡人受邀到场观看。在演出前,东莞市领导武一婷、吕元元会见了前来观看剧目的高层次人才代表。

“让各类人才尤其高层次人才愿意来、留下来,不仅需要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为人才提供优质的创新创业平台,还需要提供高质量、走心的文化服务。”东莞市领导表示,“东莞欢迎五湖四海的各类人才来莞发展。”

“莞邑工匠”、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政,是高品质文艺演出人才专场的观众,他在看完音乐剧《赵氏孤儿》后感慨:“音乐剧非常精彩,特别是对研发人员有艺术视觉冲击,让我们可以触类旁通,对设备研发有新的启发。毕竟人们对美的追求是一样的,生活源于艺术。”

“东莞是一座包容开放的城市。”对于李政来说,东莞是很贴心的,“东莞政府对技能人才非常认同,对研发人员和产业工人都同样重视,也给予了人才在生活方面的各种补贴,从住房到子女教育、医疗及文化生活,可以说无微不至。”

国家高层次人才、巴西科学院院士、东莞理工学院特聘教授袁锦昀,特地从松山湖自驾50分钟来看演出,“我的学生很喜欢这部剧。”袁锦昀还提到,东莞是全国巴西人最多的城市,“希望有机会协助引进巴西的音乐剧人才,促进两地的艺术交流”。

数据显示,目前超过20万高层次人才汇聚东莞。与人才共生,与艺术共鸣,与城市共荣。在高层次人才专场音乐剧演出中,东莞探寻出城市、艺术与人和谐发展的具体路径,用软实力吸引人才,用诚意留住人才,用实际行动诠释“是人才,进莞来”的口号,营造尊才爱才的城市氛围,让人才充分感受到东莞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彰显了这座城市对人才的渴求和尊重。

青年所向,未来所在,既要引进人才,也要培养人才。近年来,玉兰大剧院积极探索音乐剧人才的培养与传承道路,为音乐剧人才库注入源源新动力,也为加快推动东莞文化强市建设工作贡献年轻力量。

今年8月,中国音乐剧协会、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东莞市教育局首次联合举办第八届中国·东莞音乐剧节暨东莞少年音乐剧(展演)大赛,以“在一起,让梦发光”为主题,为青少年提供展示的舞台,也为培育优秀音乐剧演员和观众提供契机,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吸引全市中小学共26支队伍报名参赛。

融合粤剧元素的《红豆生南国》、结合历史故事的《少年袁崇焕》……来自东莞各中小学的音乐剧作品主题鲜明、制作精良。在经历初赛和复赛的两轮选拔后,最终有8支队伍进入9月24日的决赛展演,青春与音乐剧也将碰撞出最美妙的火花。

音乐剧节将文化服务与人才服务相结合,起到以文化人、以文化城的作用。东莞不仅渴望人才,也关爱人才,为在莞人才提供高品质的音乐剧演出,既是用心之举,也是暖心之举,也为这座快速发展“双万”新城,注入了艺术的温情。

这是一座热爱潮流的城市

热爱文化,从而吸引更多人才,从对文化活动内容、形式的创新,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措施的升级,都体现出东莞敢于时刻走在潮流前沿的勇气。

东莞是一座常住人口平均年龄只有34岁的年轻城市,青春和潮流是这座城市的底色。今年东莞以潮流为线,将一个个风格各异、形式不同的文化串珠成链,着重打造“潮流东莞”名片,策划推出了潮流东莞·生态露营节、“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2022东莞篮球城市文化节、“中秋可园实景秀”等潮流文旅品牌活动,本届音乐剧节就是其中风格显著、最具代表性的一环。

音乐剧节敢于弄潮。除了对引进的音乐剧质量高标准、严要求,还不断激发创新活力。本届音乐剧节开幕大戏《摘星辰》取李白《夜宿山寺》中的名句“手可摘星辰”为名,解构大热手游,讲述了少年“曜”追梦的故事。

在《摘星辰》里,还可以见到魔术、武术和木偶等艺术形式,其中既融入了观众熟悉的国风元素,又能感受当代艺术的先锋性。本届音乐剧节是《摘星辰》开启全国巡演的第一步,今年内《摘星辰》还将进入北京、上海、武汉等多座城市。

坚持原创,是音乐剧节或者说玉兰大剧院能够引领潮流的重要原因。目前,玉兰大剧院已深耕东莞17年,共推出22部原创剧目。谈及为何多年来将原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玉兰大剧院管理委员会主任陈新浩说:“首先是为了讲好东莞故事。用音乐剧表演的方式表现本土文化,让市民感受丰富的文化底蕴,宣传城市形象,为东莞留下优质的文化财产。”

此外,坚持原创是为了培育本土市场。在原创剧目的创编过程中,大量优秀专业人士聚集,既为本土相关从业人员、艺术类高校生开展各类学习交流活动提供契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为开展艺术普及教育带来优质资源,有助于培育演出市场。

“坚持原创能推动行业发展。音乐剧创编涉及音乐、舞蹈、灯光、音响等专业领域,在莞创编原创剧目可带动相关行业的合作发展,能够从内而外激发行业活力,推动文化消费升级。”陈新浩提到。

今年,东莞玉兰大剧院以东莞篮球发展为原型,组建了由国内一流水平的音乐剧人才集合而成的团队,进行音乐剧《上篮》的创编,计划在下一届音乐剧节上展演。

篮球之于东莞,意义非常,篮球与音乐剧的结合是一次大胆的探索,必将为东莞市民带来充满潮流、活力的艺术享受,东莞也有望成为首个创作体育题材音乐剧的城市。

对于剧院来说,用15年的时光打造一个城市文化品牌,需要耐心和决心;而对城市来说,能够提供不同文化蓬勃发展的土壤,需要在漫长岁月里不断积累和开拓。即将落幕的音乐剧节,是“先进制造之都”东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生动注脚,也是东莞从“探索者”到“弄潮者”的重要见证。

■访谈

澳门大学文艺学博士后、副教授许燕转:

城市美育工作

“妙化”是关键

音乐剧节落幕之际,南方日报采访了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澳门大学文艺学博士后、副教授,东莞理工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许燕转,以城市美育工作为话题,讲述音乐剧节如何提升自身品牌价值以及如何为文化强市建设贡献力量。

南方日报:作为高水平城市艺术品牌,您认为音乐剧节对东莞城市形象的塑造有何意义?

许燕转:音乐剧节的举办对东莞城市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推动作用。我们提到东莞,常常会想到制造业,而忽视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发展,东莞音乐剧节不仅是国内首个音乐剧节,且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保持着强韧的生命力,是近年来东莞文化迅速发展的缩影。

此外,音乐剧节以繁荣音乐剧事业、培养音乐剧创作人才、提升音乐剧作品的艺术水准、拓展音乐剧市场为目的,不仅能够发展和繁荣东莞音乐剧文化,还能加强东莞与湾区、国际音乐剧交流,让东莞以音乐剧之名,树立新形象。

音乐剧节作为文化品牌,其运作实现了城市文化、当代文化、音乐文化、市民文化的有效融合,实现了市民有剧看、舞台有故事演、城市有形象建设、音乐剧作品有创生、流行文化有追求的目标,对推动东莞文化强市的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南方日报:本届音乐剧节期间,首届东莞少年音乐剧(展演)大赛的举办吸引了全市中小学共26支队伍报名参赛,您对此有何看法?

许燕转:这个活动的开展对培养本土音乐剧人才、营造艺术氛围有很好的作用。目前东莞的少儿音乐剧有一定的基础,很多镇街的幼儿园和小学已经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音乐剧,虽然这种培养并不以拿奖为目的,但长期接受艺术熏陶,可以让孩子不断提升对艺术的审美和追求。

从少儿音乐剧的发展来看,东莞依然还有提升的空间。目前很多少儿音乐剧存在风格和内容过于幼稚的问题,一部优秀的少儿音乐剧一定是成熟、有深度且适合多元观众观看的,无论是儿童还是大人,都可以在这部音乐剧里找到引起共鸣的内容。

剧院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同各类高校的合作,保持创作视角的多样性。本次东莞少年音乐剧(展演)大赛是很好的尝试,能够联动学校的力量,激发音乐剧的创作以及少儿群体对于音乐剧的热情。未来,希望在东莞能够见到持续开展的小音乐家沙龙、音乐家讲座论坛等活动,同时能以项目孵化的方式扶持潮流音乐剧、儿童音乐剧新人。

南方日报:您认为未来音乐剧节还可以往哪些方面延伸,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院、爱上音乐剧?

许燕转:一个城市的美育工作,“妙化”是关键。“妙化”之义为以美化人,以人润物,以物化事,以事化人,终得润物无声,美美与共。因此城市美育不是创建一个空间,创设一次活动,创作一个剧目,就可以实现美育化人的功效和理想。

应以音乐剧节为载体和开端,通过更多的高端音乐剧目,联动全市演艺场馆,发起更多原创音乐剧目的项目建设,培育本土尤其是在莞高校师生开展项目培育、创作或参演,使得音乐剧真正本土化。同时,让市民参与创作,参与体验,参与建设,形成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城市文化形象的打造需要长期地体现在细小之处,还要最大化地提炼城市特色。音乐剧节两年一届,在保证活动期间有水花的同时,还要立足东莞传统文化、湾区特色文化,打造能够引起市民共鸣的作品。现在正在创作的音乐剧《上篮》以东莞篮球发展的故事为原型,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此外,随着科技的不断革新迭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音乐剧节成为代表东莞的文化品牌需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在新媒体传播方面,需要选择有趣、接地气的内容,不需要让受众短期内就能成为行家,但是要做到在点滴中滋润大家的心灵,一个风靡的作品背后一定是由细小的努力组成的。

最后,完善城市音乐剧产业极为重要,具体表现在器材设备、人才等方面。作为“先进制造之都”的东莞,音乐剧器材和设备的生产不在话下,但是设备生产和音乐剧演出、创作处于脱离的状态,如何把音乐剧产业的链条打通值得思考。打通产业链条可以让音乐剧创作发展以项目的形式去推动,会更好地联动民间组织、政府和学校资源,促进音乐剧更好地发展。

撰文:章倩倩 何绮莹 摄影:何绮莹 通讯员 张慧 苏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