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小说算是文学作品吗「金庸比其他武侠作家强在哪儿」

互联网 2023-02-16 09:58:04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金庸的小说算是文学作品吗「金庸比其他武侠作家强在哪儿」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记得2009年的时候,金庸以85岁高龄加入中国作协,一度在文化舆论界引起轩然大波。且不论中国作协和金庸双方当时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单就金庸这类武侠小说与传统文学能不能相提并论,好多评论家和网友就各执一词。

反方有观点认为金庸武侠小说,不是文学里的“名门正派”,登不了纯文学的殿堂。因为其作品跟许多网络小说一样,为了吸引读者,运用了悬念的手法、通俗的语言、虚构的故事、离奇的情节,这与传统文学,或者说高雅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定位大相径庭,谈不上对社会生活现象的艺术加工,对社会优秀精神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尽管各方争论不休,但金庸最终不仅成为中国作协会员,还被聘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其实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世纪之交前后,随着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不断涌现,金庸作品的影响力与日俱增,金庸也相继被国内多所大学聘为教授或文学导师,比如1999年,他就被受聘成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金庸是 “华人世界被阅读最多的作家”,这一点毋庸置疑。

正因如此,不少人还把金庸小说当成一种现象,专门进行研究。然而,在传统文学界,金庸作品还是得不到所有人的认可。

金庸十五部作品,笔者以为看过影视剧的人,要比看过原著的人多得多。就小说原著而言,说实话,笔者仅看了其中四部,三分之一不到,但却是最著名的四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和《鹿鼎记》。

如今,笔者不得不说,那些说金庸小说不是文学的人,可能只是看过电视剧的人。电视画面让你聚焦于演员颜值、演技和故事情节,难免会限制观众的想象空间,那种从阅读小说文字而产生的审美意识也就缺失了。待你看了金庸原著,你一定会颠覆自己对金庸作品的偏见。

众所周知,金庸武侠小说存在三个版本:最早的连载版(旧版)、中期的修订版(三联版)和后来的世纪新修版。这三个版本中,尤以修订版最受读者欢迎。

金庸作品有没有文学元素?依笔者看,答案是肯定的。你读金庸小说,其中的故事虽然与我们所处的时代、当下的生活格格不入,犹如空中楼阁虚幻缥缈,但它毕竟是站在一些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表达出了作者行侠仗义、惩恶扬善的思想,而对人类最伟大感情——爱情的讴歌,更是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境地。

郭靖和黄蓉相濡以沫,一生誓死守卫襄阳,这种精忠报国的豪侠气概岂非今天的人们应学习?杨过和小龙女生死相约十六年,这种“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观岂非今天的人们应学习?萧峰倡导宋辽和平,不愿生灵涂炭,自甘牺牲,这种融华夏民族于一体的胸襟岂非今人应学习?而韦小宝之流的官场现象,岂非我们今天的社会文明所应拚弃?

金庸作品虽然没有植根于工农商学,没有基于老百姓的生活琐事,但它的主旨,依然弘扬的是真善美,贬斥的是假丑恶。只不过这一切,都是以武侠的载体表现了出来。但形式毕竟是次要的,形式又怎么能掩盖作品的精神实质?

金庸作品有没有艺术魅力?依笔者看,答案也是肯定的。你看他的小说语言,通俗质朴,却又不失美感。金庸显然是吸收积累了大量的历史和古典书籍精粹,活学活用。那些环境场景的描写、人性形象的描写,寥寥数笔,从不拖泥带水,却又跃然纸上;大量引用诗词典籍,又是恰到好处。因而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他的笔下有血有肉地塑造出来。

文学是多元的,文学形式应该丰富多彩。紧密反映社会和生活的作品,固然是高尚的文化需求,但反映社会和生活并非是文学的唯一宗旨,丰富满足人们多样性的精神追求更应是文学的首要任务。鲁迅的《阿Q正传》批判现实,余华的《活着》痛陈现实,陈忠实的《白鹿原》直面历史变迁……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跟现实相联系。而郭敬明的穿越小说《幻城》,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正如金庸武侠小说一样,各自开辟了小说形式的新天地。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不同的受众,和谐共存,这才是应有的文学生态。

金庸先生逝世后,各界悼念这位大侠,人民日报曾发布时评:没有金庸,我们的少年时代该多么荒凉!是的,没有金庸,不仅是我们,整个华人世界都将缺失一种中华文化的鲜明符号!

其实金庸武侠小说中,那些虚构的故事情节,虚假的武功法门,我们根本不需要去探讨它存在的意义。我们更需要感受的是,从这些情节、武功和故事中,反映出人性的哪些光辉以及卑鄙之处,传递出一种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对人生、对爱情、对亲情的什么样的正能量和冷思考来。

金庸武侠——一种现象级的文化存在,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依然是。

文:纤云涵月

注:配图来源于网络;文章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