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结构模式「记叙文构思与布局」

互联网 2023-02-15 22:56:00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记叙文的结构模式「记叙文构思与布局」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抑扬褒贬式本意为了褒扬某人或某事物却先故意贬低之,或本意为了贬低某人某事物却先有意褒扬之。它往往有曲径通幽之妙,无论是欲扬先抑还是欲抑先扬,都会造成读者在阅读情感上的落差,让笔下的人或事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具体做法上,既可以在一个人物身上寄寓着褒贬,使之相互映衬,也可以在两个或多个人物身上各寓褒贬,使之产生对比。或者,对人或事的褒贬并不直接道出,而在事件的发展中慢慢显现出来,以此造成情节的曲折跌宕。

抑扬褒贬式写法具体有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抑,就是抑制,对人或事物进行贬抑;扬,就是扬起,对人或事物进行褒扬。运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先对所写的对象确定从哪些方面进行艺术上的贬斥。行文时,前部分着重对所写人物作贬斥的描写或叙述,而后笔锋一转,向“抑”的负面作颂扬的描写或叙述,抑扬双方要有对照性,衬托性。欲扬先抑,作为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扬”为目的,“抑”为手段。

欲扬先抑,因为对比会让美丽的东西越发美丽。惊天动地的大逆转就是这种手法的绝佳体现,它会让原本简单的东西变得复杂,让复杂的东西变得永恒。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乎意料的感人效果。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道理。

(一)写出事件的波澜

无论侧重写人的文章,还是侧重写事的文章,都少不了写事件。对于事件的叙述如果一泻无余,那就好像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从头看到底,读来没有情趣;叙事曲折回旋,波澜起伏,才会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要写好情节曲折的记叙文,除了具备对客观事件的正确认识和严密清晰的表达思路以外,关键还在于写作技巧的运用。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儿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了第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写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众人由吃惊转为喝彩;写了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在座的由喝彩转为惊怒;写完最后一句“偷得寿桃献母亲”,大家无不拍手叫好。这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的祝寿诗,吊足了众人的胃口,让人忽惊忽喜,可谓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如果唐伯虎直言“福气多多,儿孙孝顺”之类,恐怕就索然无味了。

一篇文章,初看开头便知结尾,一般不会引人入胜。如能做到千折万转、抑扬有致、曲径通幽,就能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产生诱人的艺术魅力。抑扬生变就是在文章中对所写之物,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陡然一转,或褒扬抬高,或贬低否定的一种艺术手法。运用这种方法来构思写作,往往可以使文章波澜陡起,从而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如《琐忆》一文,文章旨在通过对有关鲁迅关怀青年的几件小事记叙,歌颂鲁迅的伟大人格。然而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却写了自己“不敢去接近他”,因为之前作者道听途说了许多关于鲁迅的议论,如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爱骂人、睚眦必报、不容易接近”等等。然后笔锋一转,开始记叙自己与鲁迅交往的几件事。通过这几件事,作者得出的结论正好与道听途说的相反,鲁迅恰恰是一个心胸广阔、人格伟大的人物,他对青年无限关心和爱护,对敌人无限仇恨,他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他人格的体现。文章采取这种“欲扬先抑”的叙述方法,既凸现和歌颂了鲁迅的伟大人格,又使文章摇曳多姿。

(二)抑扬褒贬形式

1.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即褒扬某个人或物时,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抑是为了更好地扬。用此方式可使文章情节多变,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进而留下深刻的印象。欲扬先抑的初始形态呈现出四种基本模式:

(1)抑一扬一

香港作家小思在《蝉》中写道“近月来,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表现出抑;“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表现出扬。“抑”在蝉的叫声令人厌烦,“扬”在“我”宽恕了蝉的聒聒。在抑一扬一中表达了作者对于蝉的生命意义的敬重。文中“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这句话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它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作者运用一抑一扬的手法,展示了其感情变化,也道出了文章的主旨,使文章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

(2)抑多扬一

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作者是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来刻画贾宝玉形象的。先由王夫人介绍,称他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后写黛玉母亲曾说过他“顽劣异常,极恶读书”;再写林黛玉猜想他是位“惫懒人物,懵懂顽童”;最后引出两首《西江月》词正话反说,赞颂了他的叛逆精神。前三次是抑,最后一次是扬,目的在于以“贬抑”突出“褒扬”。值得注意的是,先抑后扬的目的在于“扬”,“抑”的部分或者出于误会,或者是不重要、非本质的方面。所以,写人的“抑”常在外表,不要在人品方面好坏各半,或者本末倒置。

(3)抑一扬多

如,鲁迅的《范爱农》采用的是欲扬先抑法。文章开头通过打电报、拟电文表现出范爱农简直像是一个不通人情、胆小如鼠的不革命的懦夫。对这样的人,作者甚至写道:“这范爱农……很可恶……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这是抑。然而下文写出通过多次交往,才得知范爱农不是那样的人,他和鲁迅一样对反动派的残酷杀害革命者极其愤恨,只是当时对发电报作用表示怀疑,所以不赞成发电报,这是“扬”。通过这样抑扬,一个正直、爱国、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由于运用了抑扬手法,所以文章显得波澜起伏,避免了行文的平庸呆板,单调乏味。也可以运用突转法,就是在叙述事件的结尾对文章前面的铺垫来个出乎意料的突然转折,掀起叙述的波澜。

(4)抑多扬多

如,《战国策》中有一段“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文章的开头写冯谖既无爱好,又无能耐,还爱闹待遇、发牢骚,简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作者把他贬抑到最低处,然后却笔锋一转,写他如何为孟尝君经营“三窟”,写出了他非凡的才能。开头的“抑”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扬”。如果你留神一下,这类例子在古今中外优秀作品中并不少见。

“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同学们想把自己的作文写得波澜起伏,曲折有致,要重视这些抑扬的手法,汲取优秀文学作品的成功经验和营养。

2.欲抑先扬

欲抑先扬的形态也同样呈现出四种基本模式:①扬一抑一;②扬多抑一;③扬一抑多;④扬多抑多。

如,何百源的《德叔落选》就是扬多抑一的例子。文章立意重心是表现德叔落选支部书记的情况及其原因,但是前面用了五分之三左右的篇幅去“扬”他,表现他“纯朴正直”的一面。

德叔从l8岁当支部书记,30多年来一直保持本色。他为人朴素,“寡言少语,一副饱经风霜的基层干部形象”,“不分春夏秋冬,都光脚穿一双塑料凉鞋”;工作埋头苦干,“每逢有情况,比如台风、汛期、地震先兆,德叔就跑到办公室值夜,睡在办公桌上,用电话机当枕头”;利益上先人后己,“有一年分救济粮,分到最后差一户没分上,这一户人家就是德叔家”;荣获很多奖状,已“贴满整整一面墙”;深受群众信赖,“每一次改选支书,点票结果都是德叔差一票当选,事后都证明是德叔没选自己”,因而,30多年来,几乎次次以满票当选。这么好的德叔确实很难得。至此,作者用扬笔。已将德叔扬褒扬够了。然后很自然地转入抑笔,写他为何落选,主要原因是他担任支部书记的管区近年来比相邻的管区落后了许多,和几十年前没什么两样。所以最后一次支部改选,德叔的只得了一票而落选了,取代他的是一位毛遂自荐,勇于开拓进取,先富起来的年轻党员。

不过,作者在用抑笔写到德叔时很注意用笔的分寸。先写了人们对德叔的态度,“人们仍不忍心埋怨德叔。因为谁都知道,德叔至今住破瓦房,两条条凳架三块木板做床。”最后写到德叔交权时,“德叔不无感伤地慢慢地将公章从裤头上解下来,双手递到郭文清手中。说:‘可得把它保管好’”。这样,作者通过恰到好处地先扬后抑。塑造了德叔这样一个传统的基层干部形象,既承认了他的美德和曾经的辉煌,又强调了他无法克服的致命弱点和被历史淘汰的必然命运。扬得真切,抑得也深刻。运用抑扬褒贬法写人,能更加明确地显示作者对所写人物的褒贬评价态度,加深读者的印象。

(三)生成的艺术效果

运用抑扬手法,可以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避免了行文的平庸呆板,单调乏味。这种明抑实扬、欲扬先抑的表现形式,可使作品含蓄而奔放,能让人产生柳暗花明的情致。

1.富有艺术

抑扬褒贬法能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常规的表现形式是以美的外在,表现美的内在。而抑扬褒贬法突破了表现的常规,运用曲笔——曲径通幽、声东击西,表达方式更为艺术。

2.引人入胜

这个方法的运用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文似看山不喜平”,运用抑扬褒贬法,一抑一扬,一褒一贬,峰回路转,故事情节起伏跌宕,文章更具文学性、趣味性,才能吸引读者,能更深地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令人深思

抑扬褒贬法更能引发读者深思,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迪。抑扬同时存在,美丑并存、虚实并举,让读者在阅读时能更深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是本质的丑,教会读者思考,引导读者审美,指引读者怎样做事,怎样做人。

4. 突出主题

此法更能突出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题。一抑一扬,彼此对照,互为反衬,使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灵魂更突出,而这些内在本质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核心。

(四)举例及点评

佳作欣赏

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

“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

“写什么都行,就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字吧。”

“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呻吟半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就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

人群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道:“请再写几个。”

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

——节选自司玉笙《书法家》

学生范例

班长比我考得差

那一天的情形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一向成绩中下的我破天荒在数学考试中得了全班第二。得第一的是我们的女班长,也是我的同桌。

照理我应该欢呼雀跃,然而我没有。流言蜚语像一桶冷水迎面泼来。“看他连上课都不听,还考第二?”“没听说过‘近水楼台先得月’吗?”更可恶的是那个平时的铁哥儿们,放学后先来向我“祝贺”,随后眯着眼嘿嘿傻笑一通:“以后再考,看在兄弟的情义上,咱们换个座位……”

我狠狠地给他一拳,扭头便走。走着走着,在没有人的大路上,忍不住泪流满面。似乎有风刮起来了。

我愤懑、不平,感觉受了莫大的冤枉。那张考卷分明是我自己一分一分考出来的。我恨同学那种讥讽的目光,我恨班长为什么偏偏坐在我的座位旁,我恨我自己为什么不考得差点!为了证实我自己,我一定要在下一回考试中超过她!

第二场考试如期而至了。我拼尽全力却并不理想。到了公布分数那一天,我呆呆地趴在桌子上,预备好了听那刺耳的成绩,以及新一轮的冷嘲热讽。同桌,也就是我们的班长,这次比我考得更惨。下课,她被叫到办公室。那年,我上初一。从此,我真的开始用功了,我对自己说:“苦心人,天不负。”我永远地将那次风波抛在脑后。毕业考,我成了全校的状元。

那天,开完离别会,班主任叫我到办公室去拿出一张两年前的卷子。那不正是我们班长的吗?就是那次,我第一次“超过”了她。我瞪大了眼睛。我看到,上面所有的选择题都空着,她不可能做不出来!不是故意不填还能是什么?我觉得脑子一下子裂开了。我满大街地找她,然而却再也没有碰上。很难想象,假如没有那张卷子,今天的我会是什么样。

我忽然觉得:爱,是自然界的第二个太阳。

点评

运用欲抑先扬法,往往要根据所写人物的具体情况,来把握抑扬的轻重高低。《书法家》借一个领导干部的“书法艺术”来批判官僚主义,可谓绵里藏针,入木三分。这篇作品运用的是典型的欲抑先扬法,作者先四次蓄势,把这位高局长扬到极致。先写在书法比赛会上高局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笑眯眯地提起笔”,很有风度;写起字来,“轻抖手腕”,动作潇洒;写出的“同意”二字,字体“劲秀”;众人称赞,“人群里发出喷啧的惊叹声”,并要求“请再写几个”。至此,已扬到极点了。然后转入抑笔,高局长不是不想再露几手,而是写不好其他的字,所以面露难色地说:“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一下子就不打自招地现出了整天胡批文件,只会写“同意”以敷衍上下级的官僚主义者的原形,抑得入骨三分。

《班长比我考得差》这篇作文刻画了班长对同桌的关心、鼓励、支持和帮助。她为了消除同学们对同桌的误解,竟然自己不填选择题的正确答案。这是一种牺牲精神,在不少人都把分数看得很重的情况下,她能这样做,的确难能可贵。但是文章并没有在她这样做的时候就把情况直接说出来,文章因此就有了波澜。同时,她也用这一举动激励了同桌,帮助同桌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五)需要注意的问题

抑扬褒贬法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写作手法。但在使用这种写法时,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抑完以后扬不起来,或者扬完以后,抑不下去,这其中的关键症结有两个:一是用词不当,抑制得太狠,或扬得过高;二是抑扬之间缺少过渡,或者过渡句写得不够自然,导致抑扬转换生硬,连接不畅。这两点,大家要在写作实践中细细体会,这样才能掌握这种技巧——阅读分析的终极目的不是把别人的文章解剖成零件,而是通过解剖,学会高超的写作技能、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