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人间自在客全文「便是人间自在人全文」

互联网 2023-02-15 21:41:29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我是人间自在客全文「便是人间自在人全文」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每一位父母都曾向上苍祈求:儿女一生顺遂,所求皆可得,自在安乐。

然而,古往今来,不论起点高低,哪一个不是在生命的汪洋里折腾?

青年作家叶楚桥,继出版《桃李春风一杯酒:唐朝诗人的快意人生》《梦里不知身是客:宋朝词人的诗酒年华》后,继续发挥其轻松幽默的文风,调侃续写《我是人间自在客:古代文人折腾录》。

本书记录了曹植、嵇康、陶渊明等21个古代文人或跌宕起伏、或安然若素的人生故事。

通过这21个故事,我们才会恍悟:自在的人生,需要有艺术地折腾。

折腾梦想,需坚定

襄阳山林间,三五好友推杯银盏。一人醉醺醺地高声喊道:“人生在世,快乐就好,要功名干嘛!”

旁边一人拉住他:“孟浩然,你少喝点,明天你还要进京面圣呢。”

醉得不醒人事的那个人,正是鼎鼎有名的唐朝诗人孟浩然。

他年近五十,却无一官半职,好不容易获得一个进京改命的机会,却因此次醉酒,彻底与官场无缘。

是他文采不行?还是他时运不济?

全都不是。

孟浩然首次进京,便与张九龄、王昌龄、王维等大佬交好。

在一次才艺比评的压轴节目中,他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令气氛直达巅峰。在场其他人无不停下笔墨,觉得自己对不出比这更好的句子。

一时间,孟浩然的名气大涨。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认定,他这次定能金榜题名。

可惜,考试科目里有一项“策论”,需对时事进行点评,并给出一些政策方案。

这是孟浩然最不熟悉的。

因为在此之前,他的梦想不是入仕为官,而是隐逸山林,对时事嗤之以鼻。

“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金涧饵芝术,石床卧苔藓。纷吾感耆旧,结揽事攀践。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孟浩然崇拜并效仿先贤庞德公,在本应奋发向上的年纪,向往隐居生活,书写山林野趣,不羡鲜衣怒马、繁花似锦。

如果他能坚定地做一名隐士,在这个梦想中继续折腾,世间或许会有更多超凡脱俗的明月深山、冷岩绝经。

然而,为好友赴京赶考送行时,他对自己的梦想产生了怀疑。游历洞庭湖时,他的热血因波澜壮阔的景观而沸腾。

他不再甘于平庸,渴望建功立业。年近不惑,方动身上京,途中他依然在纠结着入仕与归隐。

这种纠结持续到晚年的最后一次机会。

因不知道梦想的方向,他宴请好友为自己拿主意。

因在梦想之间左右摇摆而醉酒,大失良机。

我们当知,没有坚定地在一个梦里使劲折腾,我们就不会知道它究竟是梦,还是可采撷的果实。

梦,需要坚定的追逐。想,才能成真。

折腾名利,需淡泊

“宋亡,而此人不亡,为国朝三百年间第一人!”

这是圣人朱熹对林逋(bu)的高度赞词。

《宋史》里记载的林逋是这样的:他性格恬淡,喜好淳朴,不追逐荣华名利。即便家境贫寒、衣食不足,他也是这样平淡地过。他在西湖边上的孤山里居住,二十年不曾进城。

他不逐名求利,“名利”却常敲响他的家门。

宋代诗人梅尧臣、范仲淹都是他的座上宾。

宋真宗赵恒久,派专人到西湖孤山,邀请林逋做太子的伴读。

这可是做未来天子的老师呀!多少文人雅士趋之若鹜、扬名天下的荣宠。

林逋却道:“声名远扬,不过是虚名;身处官场,是很危险的一件事。名利怎么比得过威严耸立的山峰和澄澈如画的湖水。人这一生,只要舒适自得就好。”

送上门的荣华富贵,他不要。自己随心所作的佳诗名作,他亦淡然地将之焚烧。

面对他人不解其为何不将作品整理成册,以流芳百世。

他奕奕然道:“我隐居山林,就是不想在这个时代成名,又怎么会想着流传后世?”

如果不是有心人悄悄记录,就不会有林逋的300余首诗作流传。大文豪苏轼的儿子苏让就少了一个模仿学习的范文。

林逋不仅能作得好诗,还写得一手好字,尤其擅长行草。欧阳询、李建中等书法大家对他的作品拍手称妙。黄庭坚见到林逋的书法,“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

病了不用吃药,饿了不需吃饭,只要看看林逋的字就好。

林逋的一生,是最高级的活法。

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在“疏影横斜”中,书写“暗香浮动”。

他不主动折腾名利,淡泊处之。

他临终之时,只庆幸:他人无法在他的遗稿中,找到自己趋势谄媚的言论。

他向我们展示了:

名与利,不是折腾得来的,而是淡泊视之,清风自来。

折腾权势,需谨慎

皇宫中,朱元璋将调制好的羹汤,端给宋濂。

生性多疑的朱元璋,虽然给予宋濂无限荣宠,时不时地也要试探一下他。

有次早朝结束后,朱元璋只留宋濂一人,询问他:昨晚是不是喝酒了?跟谁喝酒的?

宋濂一五一十地禀告宴会上的客人和酒水佳肴。

朱元璋也坦诚地点头:我派人去你们的宴会上观察过,你讲的和他们报上来的是一样的。你果然很老实。

宋濂赶紧拜揖:“皇上,你就是我的父和天,我怎么敢欺骗你。”

皇帝闻言喜上眉梢,心中对宋濂更加信任。

他让宋濂点评一下文武百官。宋濂无不给予万分肯定。

朱元璋好奇道:“就没有一个是坏的?”

宋濂义正言辞:“与我相交的同事,都是忠臣和贤人。其他人,我没有打交道,不清楚他们的为人。”

如此深谙为人处世之道,稳重谨慎,并不是谄媚逢迎。

好比,刑部主事茹太素,因点评朝政,惹怒朱元璋。其他人附和皇帝之言,说茹太素藐视并诽谤朝堂。

只有宋濂“顶风作案”,劝皇帝冷静,不能将有功之臣治罪。

皇帝仔细地重新看茹太素的奏折,不得不承认:茹太素的言论有理有据。如果不是宋濂阻止,他真的会犯下大错。

朱元璋出身草莽,书读得少,天象有点风吹草动,他就忧心自己刚刚打下的江山是否安稳。

宋濂忧君所忧,却不去迎合他的负面情绪,而是乘机劝皇帝“施仁政、得民心,则万事皆顺”。

人们常说,“伴君如伴虎。”

因为政治需要,朱元璋将屠刀举向宋濂。宋濂次子和长孙被处以极刑,全家在马皇后和太子的斡旋下,得以偷生,被流放。宋濂在流放途中身亡。

侍奉权贵,尤其是帝王,本就是如履薄冰。要想在权势里折腾,没有谨慎沉稳的处世之道,更是举步维艰。

宋濂虽不能死得其所。死后,孝宗皇帝恢复他的官职,并明令每年祭祀两次。武宗帝追封谥号。

朱元璋在《明史》中,也给予他公正的评价:

最上等的人是圣人,其次是贤人,然后是君子。像宋濂,他跟了我十九年,没有说过一句违心的话,没有揭别人的短,宠辱不惊,始终如一。他不只是一个君子,更可以称得上贤人。

人生在世,风险无处不在。折腾权势,只能慎之又慎。

《史记》里有句话:“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旧闻。”

可见,“旧闻”中有许多知识养分。

我们也许对文言文望而生却,那不妨从这本有趣有料的《我是人间自在客》开始。一探古代文人是如何折腾自己的人生,以窥得自在人生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