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常玉的画「冷军的画」

互联网 2023-02-14 21:42:29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关于常玉的画「冷军的画」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天才画家常玉的亿元记录是从2011年开始,之后就像被助推的火箭持高不下。从雅昌数据找到14件作品的15个亿元记录,其中50年代作《五裸女》成交二次,2019年3.04亿港元为至今最高价格。在此14件作品中,创作材料为画布或纤维板上油彩,主题大多是裸女和菊花。以拍卖时间先后排序:

图1 香港佳士得2019年秋拍夜场《五裸女》

1)2011.5香港罗芙奥1.28亿HKD《五裸女》1950年代120×175cm;

2)2013.10山东春秋2.06亿RMB《瓶菊1》1940年代51×40cm;

3)2016.11香港佳士得1.04亿HKD《瓶菊2》1950年代92×125cm;

4)2019.10香港苏富比1.98亿HKD《曲腿裸女》1965年123×135cm;

5)2019.11香港佳士得3.04亿HKD《五裸女》1950年代120×172cm;

6)2020.7香港苏富比2.58亿HKD《绿色背景四裸女》1950年代 100×122cm;

7)2020.7香港佳士得1.92亿HKD《青花盆中盛开的菊》40~50年代110×60cm;

8)2020.10香港苏富比1.87亿HKD《青花盆与菊》1950年代91×62cm;

9)2020.10香港苏富比1.69亿HKD《翘腿裸女》50~60年代125×96cm;

10)2020.12香港佳士得1.7亿HKD《八尾金鱼》30~40年代74×50cm;

11)2020.12香港佳士得1.38亿HKD《篮中粉红菊》1931年92×60cm;

12)2021.4香港苏富比1.05HKD《裸女与狗》1950年代84×122cm;

13)2021.5香港佳士得1.19HKD《静月莹菊》1950年代92×48cm;

14)2021.6广东华艺国际2.07RMB《群马》1930年代110×103cm;

15)2021.12香港佳士得1亿HKD《红色背景的百合花》1940年代 91×50cm。

图2 常玉人体速写

常玉是四川省南充市顺庆人,在故乡生活近20年,自1921年去法国游学,大半生时间在巴黎生活与创作,直至1966年去世。数字看出常玉是近现代拍卖市场的巅峰人物,虽然天价最高不过齐白石,名气稍逊张大千,但常玉是另外的“英雄”,他市场持稳,让人信服,诸多矛盾在其身上:时髦又传统、古典又现代、风度又任性,永远不食人间烟火。常玉的“贵”在于一种特别,与最会画画的莫迪里阿尼、马蒂斯、莫兰迪有相似气质,对于这种“天生”的画家,世人仿佛也格外宽容,常玉几乎零绯闻。2020年有六件过亿作品,堪称“常玉年”,且尺寸都在一米左右,不算大画,更惊讶的是,常玉一生最多的是更小的速写、镜面油画、版画、水彩和雕塑。2018年,台湾诚品画廊推出“细看常玉”特别展,全场113幅画件均小于50cm。常玉的画看上去何其简单,画幅又小,凭什么动不动就上亿?如何说服我去看那寥寥几笔的线条,而不去游乐场或吃西餐?我承认艺术很厉害,但它的美在哪里?面对90%甚至更多的目光,一盆真花要比常玉一张无聊的版画有意思很多。

成就常玉的香港苏富比今年秋拍又推出大作《红底瓶枝》,画中只有四个颜色,而近乎平涂的红色又占据画面大半,枯枝槌瓶看上去比裸女题材还要简单,或许小孩子初学画画的成果都比这要复杂,观看者忍不住脱口而出“我也会画”。针对这种怀疑,本文努力找出客观答案。常玉还有一件类似的版画,最早在台北苏富比被当做小幅油画拍卖了,之后其他藏家又出现两张相同的作品,才发现它原来是没标注版号的版画。而笔者在见到它的照片时,也误以为是油画,但怀疑它的真实性,因为常玉画枯枝一般都有小嫩芽,以表现生命重生的希望,但这件没有。在笔者无限放大照片时,发现“僵硬”的黑枝下面有不均的块状纹理,才明白原来是版画,便打消了赝品顾虑。

图3 今年香港苏富比秋拍即将上拍的常玉《红底瓶枝》 油画木板1963年3月作90.5×119.5cm 估价50,00万~1亿港币

一、当高古游丝遇见野兽派

“高古游丝描”是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重要技法之一,古人共总结出“十八描”,其实线描的方法很多,何其十八种,数字只为强调一种风格象征。常玉一生钟爱线条,在两千多张速写、三百多件油画、百幅版画中,几乎每一张都给人鲜明的“线”印象,如果将这些线条抽离出来单独看,最接近的便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高古游丝”。这个比喻并不牵强,如果说传统四川地域性特征在常玉身上已不显化,但中国文人思想和气质在他身上却从未消失,始终流淌在画面中,甚至他不愿“臣服”于法国正统美术学院的教育,跑到当时蒙巴纳斯区的非主流学校“大茅屋画院”。大茅屋曾成就贾科梅蒂、米罗、马蒂斯、莫迪里阿尼、布朗库西、杜尚、藤田嗣治等艺术大师,后来中国林风眠、刘海粟、赵无极、潘玉良、庞薰琹等人也在这里留下足迹,这所学院门槛很低却是年轻画家的天堂,花钱买张门票就能进去画人体,完全自由的创作气息。常玉在这里画了上千张速写,并且主要用毛笔练习,本身就有书法和中国画功底的常玉使用起毛笔自然更加游刃有余。在欧洲画坛,常玉的中国身份和毛笔作画也引来很多同学围观,庞薰琹在回忆中提过这一点,说常玉不仅天天画人体模特,也画周围的人,但他却将所有男女都画成女人形象,大家也不觉得奇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女性形象,在常玉笔下却那般合情合理,可爱又风情,你不会质疑她们为何与现实不一样,好友徐志摩回国后曾说,他怀念常玉为他煮的面和他画中的“宇宙大腿”。“宇宙大腿”便成了当下人欣赏常玉裸女画的深刻符号,没有一个女孩是瘦的,但却风情万种又十分有趣。构成这个最大图像特色的也是线条,即使有的画很小,拿在手心里看,视觉效果却很有张力,线条极具个人特色。高古游丝描作为中国人物画第一描,是看上去最没有特征的画线技巧,它来自篆书用笔,起始无迹,也如锥画沙,传达最朴素的美感,晋唐之风多采用高古游丝,例如《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就是这种简单大气又耐人寻味的线条,走进常玉的创作生涯。常玉不仅将复杂的形象总结成几根简单的线条,并且还不擅在线上做“文章”,例如线的一波三折、钉头鼠尾、颤笔等,眼光独特的常玉根本不屑使用这些“伎俩”,他的精力都消耗在事物的精神本质、天然属性上,就像他笔下今年秋拍的《红底瓶枝》一样。常玉的图像并非抽象的,只是他抓住美感的本质,人们对简洁的天生热爱和平淡天真的自然追求,这种大胆取舍是很难的,像清代繁冗装饰家居与宋代简约之风的比较,诚然,都认为宋代为中国美学之巅峰。舍得的智慧,少即是多。常玉的画面,甚至线条也在尽力消逝,或者自我融化进事物本质中,表现平淡、朴素、日常之美,常玉的成功就在没有塑造符号。笔者亲见《女史箴图》时,也是这种感触,以线造型的古典美女并未体现画家的手法,形式与内容作了完美消解,只有忘记画面思想内容时,才能单独提炼技法风格,而观赏整体画面时,并不强烈感受技法本身的重要。常玉就是这样,他作品的独特气质让人遗忘了方法,以至于寻找此画家凭何成功的原因。马蒂斯、莫迪里阿尼、莫兰迪为何成功?因为那炽烈的色彩,没有瞳孔的眼睛,反复涂抹的无名罐子?如果那是画史成名的标签,那常玉高价的理由就是“中国线”。

图4 徐志摩归国后怀念常玉的“宇宙大腿”

诚然,我们欣赏常玉作品时,又不能总将眼睛盯在那些“无聊”线条上,除了早年学习中国画和书法对常玉的影响,巴黎野兽派也是他吸收的美学养分。有人称他为东方马蒂斯,不过常玉将炽热的色彩给简约化了,早年以单纯的粉色、黑白为主,成熟期转化热烈的色彩,但基本调性还是黑白,给人感觉,画家不会轻易使用哪种颜色。常玉跟马蒂斯是两种极端,玉只取能准确抓住情绪的颜色,然后简约概括化,不做啰嗦分布,将一种情绪以大面积色彩强调化甚至极端化,这是视觉感受的取舍,在常玉的艺术世界中,情绪的把控始终由他决定和操控,从不中立。这点也像他本人,生前有多次成名卖画的机会,他都任性地抛之脑后,维护艺术独立的尊严。在史料整理中,有两件事证明常玉不迎合世俗的个性。美国现代摄影大师罗伯特·弗兰克是常玉的生前好友,1948年24岁的弗兰克辞去商业摄影工作,打算到欧洲做一名自由摄影师,临出发前,朋友告诉他一个叫常玉的画家要来纽约,于是弗兰克想跟常玉交换工作室以节省租金,之后由于工作变动,弗兰克没去成法国,而常玉如约来到纽约。常玉住进弗兰克工作室,二人成为非常好的朋友,并且玉在纽约展览的29幅油画最终都留给弗兰克。弗兰克在90年代成为推广常玉的重要人物,他说:“在美国时,一位画商带着常玉的作品找上门,希望他在这幅画上再添加几笔,常玉当然不会顺应画商的要求,‘我不会加任何一笔,你要我加,那我就给你退货’,画商意志也很坚定,坚持常玉补笔。最后,常玉转身告诉弗兰克‘给他800美金,让他离开’。画商离开后,常玉毫不犹豫地用颜料把画涂掉。”这件事让弗兰克印象深刻,在晚年回忆录中,提到常玉是影响他摄影创作的人之一。常玉不愿补笔,必然是拒绝画龙点睛,举个例子,莫迪里阿尼的画中少女们,如果眼睛添上瞳孔,会是什么样子?庞薰琹最初本打算到叙利恩学习两年,再到巴黎美术学院进修两年,可受到常玉的坚决阻挠,当时庞不明白为何常玉如此强烈反对,后来才发现,在大茅屋学院学到的东西是美术学院所给不了的。在庞薰琹回忆中,常玉的油画太少了,常玉说自己连烧菜的油都买不起,哪里有钱买油画材料。“是不是他毫无办法使自己生活过的好些?完全不是。我亲眼多次看他被人包围,要买他画得线描人物,他把画送给了人,而拒绝了人们送给他的钱。也不知道多少次画商找上门来要他的画,他却一一拒绝,他在巴黎几十年,大概就是这样生活的。”庞薰琹的线描受到常玉的影响,并且后来也学常玉用毛笔画人体速写。常玉作为东西方绘画风格与美学精神的结合,是上世纪画坛最独特的例子。

图5 常玉50年代创作纤维板上《绿色背景四裸女》

二、李安源对常玉花卉的重要发现

在诸多材料整理研究中发现,南京艺术学院青年教师李安源对常玉花卉题材提出独到性见解。风格作为画家的鉴赏标签,是易于感受但难于界定的考量,它是创作生涯统筹性的美学方针和指导理念。李安源《菊与丝——常玉的思乡曲》中提出,常玉对菊花题材的创作,参考了现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刺绣作品《传宋绣盆菊帘》,他早期作品对称性、装饰风确实有很强的系统性练习,不论花束棵数、花朵布置、层次区分等,都十分相似。这一发现,给出常玉作品中国古典精神的具体证据和根源,只是如何解释常玉恰巧见过这件刺绣作品?常玉生于南充富裕人家,常家被称“常百万”,常玉东渡日本和法国学习都是长兄常俊民的经济资助,当地流行一首民谣:“西路红苕好难吞,要吃干饭到顺庆。顺庆有个常俊民,丝厂开在平城门。常家丝厂有干饭,干饭拿起甄子蒸。哪个把我介绍去,一辈子都谢他的恩。”讲的就是当地富商常俊民,当年以做缫丝厂致富,创立品牌“醒狮”和“金鹿鹤”,丝厂员工多达两千多人,为南充丝绸业老大。常家有12个子女,常玉排行老六,据说只在1931年回南充继承一笔财产,之后再没回过故乡。而常玉的父亲常书舫是当地有名的画师,善于画狮子和马,常玉艺术启蒙就从家父那里继承而来,如此,常玉擅画动物尤其马便找到了家学渊源。玉的民间装饰风格哪里来的?东渡日本回国后,常玉跟随五哥常必诚在上海创立“一心”牙刷制造公司,因常玉有设计手艺,便为公司做宣传和设计工作,这在常玉绘画风格中也寻到源头。蜀绣作为四川历史文化特色,常玉必然自小受其影响,产生视觉图像记忆,蜀锦设计二维性和背景单一化是常玉花卉创作的基因胚胎,赵无极、黄永玉、徐志摩等人都写过常玉的中国情结,但没有具体指出这种情结具体来自何处。学者李安源给出了答案。同时,他还指出马蒂斯热衷于收藏丝织品和时装,解释野兽派风格形成的图像考据,而马蒂斯为何对丝织品感兴趣,他的故乡是丝绸生产地。在讲民国六大藏家之庞元济时,提到元济去日本考察实业,发现法国丝绸质量高于江南蚕丝,于是回国后创办缫丝厂,那是19世纪末的事情,巧合的是常俊民与庞元济都生于1864年。

图6 李安源发现常玉花卉作品“母题” 刺绣《传宋绣盆菊诗意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比较常玉前后期作品,前期粉色时期,时间跨度为20~30年代,是常玉在巴黎生活最舒适的时光。作品风格明媚淡然,几乎没有凝重感和忧郁气质,淡粉色与白占画面大体量色域,而地面黑色比例很小,有时也有大面积黑色做背景,但完全不是凝重感。并且早期花卉处理还依赖民间装饰设计原则,例如对称、剪影、提炼等,在他某些人体油画中也有符号性倾向,寻求视觉形式美。之后黑色时期就逐渐消融了这些探索迹象,不必非要对称、重复,可装饰性依旧没有消失,马蒂斯说过“形容一件作品具有装饰风格并不是贬义”。但常玉的美不枯燥乏味,是因为他绘画美学的长期训练,甚至自小在家父那里继承的童子功本事,颜色组合有民间剪纸、漆画、刺绣的灵感参照,如果当初常玉像徐悲鸿那样按部就班读美术学院,那后来的常玉必然不是如今的风采,起码素描透视的三维要替代如今的现代二维性。而徐悲鸿回国后引领中国画坛教育从素描基本功学起,也让常玉、潘玉良这类大茅屋画院出来的画家显得格外特别,中国没有“大茅屋”,而常玉早就发现,民间烟火中藏着艺术的启灵。因此,常玉在20年代除了一战物价飞涨搬到柏林外,基本学习时间都在巴黎街道的咖啡馆,观察各色人物和路过的风景,走到哪里都带着素描工具,甚至兴起时在咖啡馆免费餐巾纸上勾画。他有人物众多的速写场面,那种自然生气只能来自眼睛观察和写生能力,有马奈印象派早期风格,也验证常玉并非只研究野兽派或者表现主义,他追溯的历史要更早,只是选择了中国“四僧”那条道路,而非不舍祖宗家法的“四王”。要知道,“四王”也是从学古中走出来,八大很多山水画就有董其昌的影子,但只将前人法则作为桥梁而非终点。常玉也很早认识到这一点,不接受西方正统学院的束缚,他内心是中国儒家学者的骄傲和坚守,透露十足的民族情结和文化归属感,在其1931年为好友梁宗岱的法文《陶潜诗集》做铜板插图时,就很充分地证明他骨子里的文人性。

图7 常玉《盆菊与碟》油画木板152×78.5cm台北历史市博物馆

三、文人性作为商业成功的灵魂

学者梁宗岱法文《陶潜诗集》,受到当时法国文豪保尔·瓦雷里和罗曼·罗兰的高度称赞,于次年在巴黎著名出版社出版,由于书内附常玉的铜版画作品,便限量发行306套。铜版画的制作为当时巴黎印刷大师阿弗瑞·波卡博负责,后来德国出版商还特意将他的3件版画单独造册发行,如今在巴黎保克·杜塞文学图书馆藏有四本不同纸张的印刷版本。通过陶渊明诗集的插图创作,让他有机会大量阅读陶潜诗文和美学思想,其淡泊、释然、超脱的隐士精神是晚年常玉自然主义的写照,见过他大量裸体、动物和花卉作品,我们很难一眼认出那清代风格山水版画出自常玉之手。但从严谨的山水图像中,能看出常玉中国画扎实的基本功,那时的风格已透露设计元素,拒绝山脉的芥子园传统皴法,而用细密的短线表征,同样山石的轮廓还是发挥了线条的天赋。1932年,常玉入选法国《1910-1930年当代艺术家生平大辞典》第三册,“SanYu常玉,中国画家,1900年10月14日生于四川,以中国水墨所作的速写和油画参展秋季沙龙及杜乐丽沙龙。他曾替山瓦雷里序言的陶潜诗集绘制插图”。而庞薰琹晚年回忆中,说常玉没有钱购买版画制作工具和材料,最后将就用一把旧修脚刀刻成,铜板是出版商送去的。

图8常玉为法文《陶潜诗集》刻制插图 铜版画1931年巴黎伽利玛出版社

常玉的作品在生前受到著名经纪人亨利·皮尔·侯谢的赏识,并收藏他大量油画和纸上作品。大名鼎鼎的侯谢也是法国著名作家,其小说作品在死后拍成电影才声名大噪,但当时很多大师级艺术家如毕加索、勃拉克、布朗库西、杜尚等人,都被侯谢代理过作品。可惜,同样具有艺术家气质的侯、常二人在合作三年后便分道扬镳。从常玉致侯谢信中看出,常玉生活窘迫,时常找侯谢要钱,不耐烦的侯谢在1932年就断绝了与常的合作关系。1931年,支撑常玉走艺术道路的经济依靠常俊民去世,这一年常玉也遭受离婚,接二连三的打击虽太过突然,但他并未就此消极,还是努力现实艺术使命。二战时,很多画家买不起绘画这类稀缺商品,便改成经济成本低耗的版画或纸本创作,而常玉买廉价的石膏做起小型雕塑,有时候也在小尺寸的纤维板和镜面上作画,甚至用油漆做背景,这类作品在拍卖市场上非常少见,著名常玉研究专家衣淑凡,在四套出版书籍中著录很多大众少见的或意想不到的常玉风格。常玉1966年去世后,法国市政府收走他的公寓并将画作遗产转交德鲁瓦拍卖厅,可惜拍卖公司当时并不在意常玉的画,为早点拍出以解决库存压力,公司装箱打包出让,称斤论两出售。有三个幸运者低价买走他的遗作,尚·方斯瓦·毕朵以三千法郎拎走60件油画。尼耶沙瓦买了一批纸上水彩和素描,带回家后生前再没动过。希耶戴是坚定常玉市场必然成功的藏家,他不仅在拍卖上买了一部分素描,还从侯谢遗孀手中买了80件油画和百幅纸本,最后还从毕朵那里买进大部分油画,算来共百幅油画和几百张纸上作品。后来亚洲艺术市场推出常玉,希耶戴充当重要引导角色。米歇尔·哈巴尔也从1966年德鲁瓦拍卖厅收走一箱子纸上作品,就此,常玉遗作就被不同的藏家分别“继承”。1981年,中国旅法学者陈炎峰找到哈巴尔,说服他在次年台北版画家画廊展出常玉纸上藏品。那是常玉在台湾的首次个展,虽然没有作品成交,但经历之后80年代台湾画商(名门、金陵、阿波罗、版画家画廊等)的不停运作,台北历史博物馆的学术推广,还有常玉第二“故土”巴黎的诸多画廊推崇,常玉终于在90年代获得声名远扬,至今炽热不减。要知道,在60年代的法国,常玉将作品寄售在巴黎春天百货商场时却无人问津。

米歇尔·哈巴尔收藏的常玉纸本素描,在今年法国奥古特春拍中释出一组,题材依旧是曼妙的女人体,“宇宙大腿”勾住观者回到上世纪迷人的巴黎醉梦。哈巴尔后人采访中说:“父亲一如往日漫步到德鲁瓦拍卖行,就在那个寻常的上午,他发现了一个装满常玉画作的手提箱,我至今仍记得父亲满面春风的样子。”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

欲看12集完整版

⬇️

敬请关注【高师映像】公众号~“专享”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