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寨石窟在哪里「阿尔寨石窟与成吉思汗」

互联网 2023-02-14 21:41:24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阿尔寨石窟在哪里「阿尔寨石窟与成吉思汗」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在鄂尔多斯高原西部,一马平川、天地壮美、草甸如毯、景色怡人,呈现典型的高原地貌特征。一座棕红色的平顶小山包突兀而孤傲地矗立在这里,山上几十座洞窟神秘而又充满了吸引力,洞窟中奇特的壁画艳丽而又令人费解,这就是阿尔寨石窟,是中国长城以北乃至全世界唯一的草原石窟群。

这些石窟是何时开凿的呢?壁画都描绘了什么内容呢?

阿尔寨石窟全景。

阿尔寨石窟位于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境内,传说有108眼石窟,因此又名“百眼窑”。一马平川的高原上,伫立着一座孤立的圆形红砂岩小山,山的四周为陡峭岩壁,石窟就凿在石山四周的峭壁之上,山体高出地表约40米,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80米,山顶海拔高度为1460米;山前有河床,河水已干涸。此地名为“阿尔寨”,蒙古语,意思是“平地突起的地方”。因石山顶部建有庙宇,又名为“苏米图阿尔寨”,意思是“有庙而突起的地方”。

其中的几座石窟。

阿尔寨石窟,占地面积约165万平方米,是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建筑群,现有石窟67座,保存较为完整的有43座。覆钵式佛塔浮雕24座、密檐式佛塔浮雕1座,山顶有建筑基址多处。

石窟不规则地分布于岩壁上、中、下三层,以南壁最多。石窟的构造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均为方形。大型石窟只见一座,即第19号窟,位于南壁正中,门向南,可能为主窟,内部已经倒塌。中型石窟,一般为30平方米左右,高约2.5~3米,制作方正,前壁正中凿拱形门,后壁正中雕出主佛龛,主龛[kān]两侧布有上、下两排佛龛;左右两侧壁也对称地雕凿有佛龛两排;整个窟顶和佛龛抹一层泥,画佛像;窟顶正中雕出64×64厘米的莲花藻井,藻井周围分成32×32厘米方格,方格内画佛坐像。小型石窟,一般为10平方米左右,高1.5~2米,进深4~5米。

在石窟外的岩石上,以高浮雕的手法凿出覆钵式塔24座,高约1.5~1.8米,早期塔与宁夏发现的西夏时期的此类塔风格和造型相同,中期和晚期的塔为元代至明代所雕。在一些塔的腹部,凿有椭圆形石洞,内装骨灰和绢纸残片,应为高僧的骨灰灵塔。在一座塔的腹部,凿刻有密宗早期派别黑教的驱魔标志,为首次发现,是判别其为西夏时期的断代标志之一。在浮雕石塔中,还有一座密檐式13层塔,高1.6米,造型与北宋、西夏时期的相同。

山顶建筑基址。

在阿尔寨山山顶平坦处,发现有建筑基址、有火焚迹象。建筑基址残墙高1米,为长方形石条垒砌而成。建筑基址共由三部分构成,依次排列。呈正南北向,总面积约1200平方米。这里出土了许多绿釉和黄釉的琉璃瓦,证明这些基址都是规格很高的大型庙宇建筑留下来的。这里也出土了许多手印文砖,表明这些砖都是附近为了修筑庙宇,由技艺高超的古代工匠专门烧制的。这些庙宇建筑顶部都在使用圆孔筒瓦,因为此地风沙很大,是为了便于屋顶加固而专门使用的。中国古代庙宇建筑专家苏海龙,为了顺利完成《神秘的草原石窟》的拍摄播出任务,耗时几个月,运用源流分析、三维建模技术、古建筑工程学等,制作了阿尔寨山顶庙宇建筑复原图,通过复原场景可以大致观赏到数百年前阿尔寨石窟建筑群的壮丽景观;阿尔寨山巍峨高耸,石窟汉藏结合、因地制宜、熠熠生辉;山顶规模宏大的庙宇建筑群红墙绿瓦、蔚为壮观,成为闻名遐迩的崇佛圣地。

阿尔寨石窟中共有13座石窟中绘制有壁画,现存壁画画幅达上千平方米。壁画的绘制方法为先用掺麦秸的粘土将洞窟墙壁抹平,然后用白垩粉涂白,再施以彩绘。所使用的色彩多为绿、黑、白、红等色,颜料为石青、石绿、白灰、朱砂等矿物质,经久不褪色。壁画题材以反映佛教内容为主,如佛像、天王像、佛经故事、明王像、僧侣等,最为珍贵的是多幅描绘世俗人物供养、祭祀、舞蹈、礼佛的壁画。壁画内容有藏传佛教密宗图、回鹘蒙古文榜题、18罗汉图、供养菩萨图、各族僧俗礼佛图、蒙古贵族受祭图、蒙古族丧葬图、巴思八说教图、六道轮回图、千手观音图等。阿尔寨石窟中以西夏、蒙元时期壁画最多,用线条和色彩创造了绘制壁画的高峰期,其中以28号窟、31号窟、32号窟和33号窟壁画保存最为完整。

石窟艺术最早来源于古代印度,阿旃[zhān]陀石窟是世界石窟建筑的优秀母版,始建于2200年前,佛像、佛塔、壁画成为石窟艺术最原始、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中国的石窟也来源于此。阿尔寨石窟最初开凿于什么年代,有多个观点,一般认为石窟开凿经历了西夏、蒙元、明朝等时期。

西夏武士引弓舞乐图。

绘于第31窟内右侧下方的壁画,为西夏武士引弓乐舞图,男子左右站立,均头戴圆顶笠形帽,左侧男子穿着红色领口袖口、白色长袖、蓝右衽的宽袍,足蹬黑鞋;右侧男子身穿绿色长袍、腰束白带、双臂高举,手执金刚杵和姜普。下绘武士图,右侧武士头戴尖盔,手执弓箭;左侧僧人,身穿僧服,头光普照,肩背箭囊。生动描绘了西夏武士、僧人舞动、拉弓、背箭的场面。

西夏官兵渡河图。

绘于第33窟右下方的壁画,据西夏学专家汤晓芳先生考证,为西夏官兵渡河图。河岸边约有十余名将士,十余匹马。官兵戴头盔、穿甲胄[zhòu],岸边官兵双手上举向河中的船夫作招呼姿势。离岸较远的骑乘正向岸边飞奔,后面骑马的人物穿白绿相间的战袍,居中两位骑者备有马鞍,其中一位战袍腰下有黑色护髀[bì],护髀为西夏武官服饰。河面绘有两艘船只,船上有摇橹船夫,岸边有纤夫拉船。船的形状与榆林窟第38窟《观音经变》中的船形相似,突出船两侧向上翘起的双尾,为西夏壁画的典型特征。整幅壁画描绘了西夏骑兵参战、渡过黄河的情景。

阿尔寨石窟中多数的壁画反映的都是蒙元时期藏传佛教题材的内容。绘于33号窟的四大天王图,四大天王以黑绿色着墨,身披战甲,怀抱法器,神秘威严。东方持国天王怀抱琵琶,护持东胜神洲;南方增长天王左手施无畏印,右手持剑,护持南赡部洲;西为广目天王,左手持蛇、右手托塔,护持西牛贺洲;北方多闻天王左手持伞、右手捧银鼠,护持北俱芦洲。壁画展现了我国传统神话中天界四大天王,与藏传佛教中神佛形象的借鉴、吸收与融合。

28号窟的密宗金刚护法神图,以金刚护法神为主体,身后背光、头发挽髻、法相威严、手持宝器、怀抱明妃、左腿弯曲、右腿伸展、脚踏牛魔或群妖,为藏传佛教密宗的典型内容。

回鹘蒙古文、藏文榜题。

除藏传佛教内容外,在元代壁画中,发现题有藏文题迹和回鹘蒙文榜题的多幅壁画。这些壁画以方形网格将壁画分成若干方格,方格之间留一宽栏,上面整齐地书写着回鹘蒙古文榜题,内容有赞礼佛的颂诗,也有回鹘蒙古文“红”“绿”“蓝”等字,是画师上色彩前标注的颜色记号字。这些壁画都是掌握高超绘画艺术的蒙古族画师绘制而成的。阿尔寨石窟是世界上保存回鹘式蒙古文榜题最多的一处遗址,榜题集中出现在第32号窟内,成为研究回鹘蒙古文和藏传佛教传播的重要实证。

各民族僧俗人等礼佛图。

28号窟的各民族僧众人等礼佛图,画面描绘的是各族僧众聚集,聆听萨迦派国师八思巴讲授佛法的场景。画中,国师八思巴头戴萨迦派法王帽,双手于胸前结禅定印,跏趺坐于卡垫之上。前排高僧均身披僧衣,双手合十、虔诚膜拜。画中梵人、藏人、蒙古人及各地僧众人物超过百人。近处人物分5排站于山中,远处人物分4排站于山间,均肃立注目。整幅壁画展现了元代士农工商各个阶层、蒙藏梵汉各个民族崇佛礼佛的情景,反映了元代兼容并包、多元一体的民族、宗教融合状况。

蒙古贵族受祭图。

据内蒙古社科院首席研究员潘照东、内蒙古文物局原副局长王大方等考证,第28号窟为成吉思汗家族受祭图。画幅长120厘米,宽50厘米,场面恢弘,共有大小人物上百人,共分4组。受祭的家族人物共8人,成吉思汗盘腿居中而坐,形体魁伟,头戴四方瓦楞帽,身着盛装蒙古礼服。在他的左侧绘原配孛儿帖皇后,身着质孙服盛装、头戴尖顶冠。在他的右侧绘有身着质孙服的也速干皇后和忽兰皇后。右侧勾勒出成吉思汗四个儿子,分别为术赤、察哈台、窝阔台、拖雷,四人双手合十,毕恭毕敬。壁画左右两侧绘各色人物数十人,有官吏和平民牵着骆驼和马匹从远方赶来,为前来祭祀的各族人众。众多人物身后描绘的是阿尔寨石窟和顶部庙宇形象,整幅壁画生动传神、庄严肃穆,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与草原宝藏阿尔寨石窟密切地联系起来。

据《蒙古秘史》记载:“冬,间于阿儿不合地面围猎,成吉思汗骑一匹红沙马为野马所惊,成吉思汗坠马跌伤,就于搠[shuò]斡[wò]儿合惕地面下营”。据考证解读,此事件说的是:公元1226年,64岁的成吉思汗亲率大军第六次进攻西夏期间,冬季在阿尔巴斯(阿儿不合)打猎,骑着一匹红沙马为野马所惊,成吉思汗落马跌伤,就在多窟汇聚之处(搠斡儿合惕)——阿尔寨石窟养伤。

阿尔寨石窟,一座石窟博物馆、一座壁画殿堂、一座伟人纪念碑,众多的石窟、珍贵的壁画,与成吉思汗千丝万缕的联系,成就了一代传奇。阿尔寨石窟,一个神奇的地方,一座草原的宝藏,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这里交汇、草原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多个民族和王朝在这里驻留,多种文化和宗教在这里融合,书写了从古至今不朽的丰碑!

关注鄂尔多斯新闻网

©鄂尔多斯新闻网

转载须注明来源 违者必究

来源:鄂尔多斯新闻网微信(作者:甄自明)

编辑:杨阳、李荣

校对:白倩、王淑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