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是什么意思「一花一世界一草」

互联网 2023-02-14 21:04:22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是什么意思「一花一世界一草」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插花是一门美的艺术,和我们所熟知的雕塑、盆景、建筑等都可归于造型艺术,在华夏的大地上,花的文化一直长存。

追溯中国传统插花的历史,传统插花“始于六朝,盛行于唐宋”。

《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记载:“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泽其茎,欲华不萎。”

这是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器皿插花活动;在宋代,“焚香、烹茶、插花、挂画,被文人雅士并举为生活四艺。”

这可看作是当时中国人生活美学的践行;到了明代,著名的“三瓶”——《瓶史》《瓶花谱》和《瓶花三说》出世,传统插花系统理论集中呈现。

后来人们又将对花的喜爱发展成了插花艺术,将其赋予了独属于人的宇宙观和审美性。

中国人常说万物都有灵性,因此,插花文化中这些无情无欲的花朵植物也被人们根据生活习性分成了不同的性格代表。

而后期中国传统插花又受到儒学、道学、佛学等意识影响,开始追求自然美和线条美,慢慢发展出了独特的美学意义。

中国插花起源

1. 原始萌芽阶段

在先秦时期,人们开始通过折枝花来装饰祭祀。

尽管在这段时间,插花艺术并没有发展成系统的学问,但是其自由散发出来的浪漫气息,也独具一格。

在实用性之外让人看到了人们的创造力。

2. 初级发展阶段

汉、魏及南北朝时期,出现原始容器插花。

由于西汉时期国力兴盛,物产丰富,在经历汉武帝盛世之后,许多西域的奇花异木便跟随着商人的脚步来到了中土,极大地丰富了中原地区的花卉艺术。

与此同时汉武帝还出资建立上林苑,以此培育草木花朵,极大地促进了宫中皇室插花的流行。

从中不难看出,当时人们对花朵喜爱非常。

到了东汉之后,皇宫之外的民间插花技术繁盛起来,人们开始使用人造花来进行插花创作,借此展现出了人对自然的通透理解以及再创作。

而在南北朝时期,插花逐渐与佛教联系起来,成为了早期佛教供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此阶段,花卉艺术的内涵已经格外丰富多彩,人们不断在花朵上堆砌自己的思想,在表达个人情思之外,也大大促进了花卉形式的创新。

3. 兴盛发展阶段

隋、唐、五代时期,插花成为一门艺术。

隋唐百年间中国插花艺术进入了兴盛时期。

此时天下太平,经济发展,人人安居乐业,文化艺术成就斐然,与此相伴相随的插花艺术也逐渐走入了一个腾飞的时代。

人们经济宽裕,并开始喜好装饰,作为主要装饰品,花朵的热度水涨船高。

在当时,牡丹是最受喜爱的花卉,被人们称作国花。人们在花市上大批量的购买牡丹已经成为了一种追求时尚的方式。

白居易《买花》诗云:“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爱花已经成了当时社会的常态。

除了民间之外,皇室对花朵的喜爱和利用也并不逊色。

唐章怀太子墓出土壁画中就有瓶花的图象,从中可见,唐朝皇室插花装饰宫室,已经成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到后来的五代时期,花朵培育的种类增加,又赶上当时郭江州发明了“占景盘”。

这个器具是一个铜盘,里面焊接着几根铜管,在盘花时,这些铜管便能够帮助花材竖立,不歪斜。

从这之后,“占景盘”就成了人们固定花朵最常用的容器。

在这段时间里,最有名的插花爱好者便是唐朝的李后主李煜。他是出了名的艺术家,对花朵如痴如醉。李煜还专门将每年的二月十五日定为“花朝日”,在这一日举办盛大的插花展览。

4. 鼎盛阶段

《梦粱录》称:“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在宋代,不少文人雅士都喜欢“列炉焚香、置瓶插花,以供清赏”,花朵已经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插花,更是被宋人列为“文人四艺”之一。

如果探讨中国历史,那么应该没有一个朝代比宋朝人更加喜欢花卉艺术了。

在宋代,人们继承了前朝的“花朝节”,每年春天都会举办盛大的聚会。

在这一天,人们争相上街,街上卖花的小贩更是蜂拥而出,满街随处都能闻到花朵的香气。

在宋代,为插花艺术做基调的陶瓷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手工艺者为了插花艺术,发明了三十一孔花器,六孔花瓶等多种插花工具。

民间还有人专门撰写了插花养护理论书籍,《分门琐碎录》中就非常细致的介绍了牡丹、芍药等采摘鲜花的处理方式。

宋代的山水画是一绝。

艺术总是相通的,插花艺术也或多或少的受到绘画的影响。

尤其是追求意象抽象表达的画家文人,他们的插花作品更加注重于气质,不再追求富丽堂皇的形式,“理念花”开始盛行,人们更加注重花朵的清冷间隔,追求自然清丽的美。

这种极具创造性的改革一直到现在都在影响着插花艺术。

5. 缓慢发展阶段

在元代,社会动荡,文人看不到未来发展的前景,便主动主张避世隐居,更加追求自由自在的洒脱和随意。

还有一部分人将自己的愁绪放入了插花艺术之中,也因此,“心象花”出现并逐渐流行起来。

6. 成熟完善阶段

在明清时代,由于前朝的插花技艺已经发展至臻,人们也开始从前朝的理论中提取经验并总结,插花艺术逐渐有了一套非常完整的系统理论。

和之前一样,艺术的相通性给了插花作品与众不同的气质文化,许多文人雅士在文学绘画创作之外,在插花理论上也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如袁宏道的《瓶史》、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陈淏子的《花镜》等。

此外,《遵生八笺》《浮生六记》等,都对该时期的插花艺术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写。

清代,人们的审美开始走向华贵张扬,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依旧在追求着淡雅清丽,插花作品发展出各种各样与众不同的风格。

中国传统插花风格

1. 季节特色的表现

花朵有自己的花期,而每个季节都会绽放出各种各样与众不同的花卉,春夏百花盛开,而秋天有菊花,冬天有傲梅。

在人们的心中,每个季节都可以用花卉来进行代表,而这也间接的影响了插花艺术的创作。

这种鲜明季节感加大了人们对插花作品的认同感,也赋予了作品一种现实感和真实性。

2. 强调花材的寓意

只要一提到傲骨,我们往往都会想到在寒冷之中依旧绽放的冬梅,提到富贵娇俏,大家又会想到饱满鲜艳的牡丹。

其余各种各样的花卉都有自己独特的代表意义,这都是人们在表达自己对花卉喜爱的过程中,情不自禁为它赋予的。

这些被真人化的花卉树木,恰恰体现了人们对于花草深厚的情感,人们这是在借着花朵宣扬一种属于自己的情感。

“采菊东篱下”,陶渊明便借用菊花来展现自己不屑于尘世污浊的高冷。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人喜欢借花朵来比喻女子,娇嫩可人的花卉和女子饱满艳丽的容貌相衬,格外富有感染力。

而花朵的不同花期也常常被用来寓意女子的不同年龄,以花拟人的现象更是广泛。

3. 追求花材个体的线条美

中国人民有超然的创造力,在古人的手下,插花已经不局限于一种单纯的装饰作品,他们将花朵线条加以整合,表达出了丰富的画面,展现出了内心对生活深厚的感情,可以说,这是人们对于自然的想象和再造。

各类花卉都有不同的线条特点,有的平直粗犷,而有的却柔嫩曲折。

在插花创作者的手底下,不同的线条能够相互搭配,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爆发出感染力,这是我们华夏民族创造审美的体现。

插花——文人们的高雅

1. 香赏与酒赏

“酒尝新熟后,花赏半开时”,这是花和酒的搭配。

欧阳修也曾说:“插花百瓶,醉饮其间”“深红浅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赏,莫教一日不花开”。

在醉酒的朦胧之中赏花,虽然少了几分雅致,但却多了几分豪情洒脱,由此可见,古人的赏花形式也各有不同。

有的文人雅士喜欢在花前熏香,借此增加赏花环境的风雅趣味,“对花焚香,有风味相和其妙不可言者”。

古人已经将插花发展至了生活情调这一层次,时至今日,插花创作者也在不断地尽力恢复前人的雅致情调。

2. 清供图的出现

《岁朝清供图》是当时应景即兴的记录画作,帮助我们留存了百年前稍纵即逝的花卉之美。

岁朝清供的内容大多为了追求吉利如意,这种通过意象来表达内容的插花作品便是“理念花”。

在这种插花作品之中,人们所选用的花材和一般文人插花有很大的不同。

因为要寄托内容,人们便多用松柏、竹、梅、兰等来表达自身格调高雅,又会用牡丹、佛手、石榴等表达对吉祥如意的祝福祈愿。

结语

中国插花艺术历经百年,在百年间受到多方面艺术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中国民族独特的插花艺术审美表现。

在古人的创作力影响之下,花朵各自组合,被赋予人的性格情感,插花作品寄托了创作者的情趣情思。

插花艺术流传多年,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在人类美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之笔,今天的我们何不主动去探寻领略一番?